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培哚普利干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组,n=14)和培哚普利干预组(B组,n=14),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C组,n=14)。术后24h起各组分别予培哚普利(B组)和蒸馏水(A、C组)灌胃,6周后放免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ERK1/2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原癌基因cfos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6周后A、B组的心肌组织中AngⅡ,ERK1/2,C—fos mRNA含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与C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A组相比,B组中6周后心肌组织中AngⅡ,ERK1/2,c—fos mRNA含量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AngⅡ与ERK1/2含量及原癌基因c-fos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升高;培哚普利能降低AngⅡ,ERK1/2,c—fos mRNA的表达,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培哚普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的变化及培哚普利干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培哚普利干预组(A组,n=16)和心肌梗死组(B组,n=16),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C组,n=16)。术后24h起各组分别予培哚普利(A组)和蒸馏水(B、C组)灌胃,6周后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凋亡调控基因P53mRNA含量的变化,并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结果:6周后A、B两组与C组相比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53mRNA含量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升高(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相比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53mRNA含量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下降,而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凋亡相关基因P53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左室功能明显下降;培哚普利能降低P53mRNA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重塑过程中CT-1,AngⅡ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15)和心肌梗死组(n=30),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作成功24 h后,心肌梗死组再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B组,n=15)和罗格列酮干预组(C组,n=15)。罗格列酮干预组每日给以罗格列酮灌胃(4 mg/kg),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对照组每日给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持续8周。利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非梗死区心肌营养素-1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非梗死区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结果:给药8周后,B组非梗死区心肌中心肌营养素-1mRNA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及左心重量指数与A、C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非梗死区心肌中心肌营养素-1mRNA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心肌营养素-1,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变化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两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为辛伐他汀干预组(MI-S组,n=2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MI-C组,n=20),另一组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4周后,RT-PCR法检测左心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TGF-β1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心肌组织TGF-β1蛋白含量。结果:制模组大鼠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心肌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MI-S组上述指标较MI-C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Sham组(P〈0.05),3组血脂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辛伐他汀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心肌TGF-β1的表达,此改变与其调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的表达变化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结扎雄性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后24 h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组,n=18)和罗格列酮干预组(B组,n=18),另设假手术组(C组,n=18)。B组每日给以罗格列酮灌胃(4 mg/kg),持续6周。A、C组每日给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6周后检测心肌非梗死区中细胞凋亡率、细胞凋亡基因Fas mRNA和Fas/FasL蛋白的表达量。结果:给药6周后急性心肌梗死组A、B组心肌细胞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Fas/FasL及其蛋白表达与C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Fas/FasL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率、Fas/FasL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而罗格列酮可以降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中Fas/FasL基因及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胞凋亡增加所导致的进行性心肌细胞丢失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及Bax蛋白、PDCD5 mRNA表达可以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11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完成.材料:体质量为(240±20)g的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体质量为100~150 g的Wistar大鼠60只用于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方法: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梗死心肌周围分4点于心外膜下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每点100 μL(107个细胞);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培养基,培养4周.主要观察指标:血清及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ax蛋白和PDCD5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在发生凝固坏死的宿主心肌内可以看到局灶BrdU标记阳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移植后4周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血清和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细胞移植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细胞移植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ax蛋白和PDCD5 mRNA(PDCD5/GAPDH)均明显升高(P<0.05),但细胞移植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抑制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降低Bax蛋白和PDCD5基因的促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生成素1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PF级近交系SD雄性大鼠95只,鼠龄6周,体质量(250&;#177;26)g。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8)、载体治疗组(n=24)、基因治疗组(n=23)。②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前降支下穿线而未进行结扎。模型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载体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载体质粒50μg。基因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50μg血管生成素1质粒。③术后3,7,14,28d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和蛋白激酶B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④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中因死亡等原因脱失15只,共有80只进入结果分析,各检测时间点各组分别为5只。①心肌组织内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表达:术后3,7,14,28d,假手术组、模型组、载体治疗组均未见表达,基因治疗组均有表达,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注射后28d仍有表达。②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术后3,7,14,28d,基因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③心肌组织内蛋白激酶BmRNA表达:术后3,7,14和28d,基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1),而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差异不明显(P〉0.05)。④心脏功能:术后7,14,28d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的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和基因治疗组(P〈0.05~0.01)。而基因治疗组术后7,14和28d心脏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1基因心肌内注射可能通过直接抑制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3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急性心肌梗死组(n=24),急性心肌梗死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急性心肌梗死组再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n=12)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n=12)。阿托伐他汀干预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5mg/kg),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利用Real Time PCR法扩增并GAPDH作为内对照相对定量检测心肌营养素-1、白细胞介素-1β、心肌肥厚标志基因脑钠素在各组样品中的表达量,并分析其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区炎性细胞因子心肌营养素、白细胞介素-1β和脑钠素的mRNA表达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阿托伐他汀干预组显著低于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发挥抗炎作用来抑制心肌梗死后引起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7/1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取健康Wistar大鼠98只,随机分为4组:①心肌梗死组(n=30):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②电刺激组(n=30):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予以左冠状动脉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n=30):毁损小脑顶核5d后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行左冠状动脉结扎。以上3组又分别分为心肌梗死后1,7,21d3个时相组,每组10只。④假手术组(n=8):开胸术后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但不结扎,电极插入小脑顶核,但不与予以刺激。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心肌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组织标本,测定心脏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应用生化方法,表示乙酰胆碱释放量。 结果:去除死亡、心肌未梗死、小脑顶核电刺激或毁损失败的大鼠,最终5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组、电刺激组、小脑顶核毁损组、假手术组分别为13,20,13和8只。①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病程中左室非梗死区及梗死区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比较:心肌梗死第1天,心肌梗死组及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升高(q=12.080-15.396,P〈0.01),电刺激组大鼠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q=9.934,10.82l,P〈0.01)。心肌梗死第21天,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q=5.283,3.780,P〈0.05-0.01)。②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病程中左室非梗死区及梗死区心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比较:心肌梗死第1天,心肌梗死组及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q=4.339-5.318,P〈0.01),电刺激组大鼠心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q=5.449,4.465,P〈0.01)。心肌梗死第21天,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q=3.843,P〈0.05)。 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降低心肌梗死大鼠早期心脏梗死区或非梗死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塑中醛固酮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醛固酮(Ald)激活对心室重塑的影响,评价西拉普利、安体舒通(SPI)对AMI后Ald激活及心室重塑的抑制作用,探讨Ald致心肌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AMI后24h存活的Wistar大鼠随机分配至梗死组(MI组)、西拉普利组(ACEI组)、安体舒通组(SPI组)、西拉普利+SPI组(ACEI+SPI组),假手术组(SHAM)作为对照。两周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ld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测定心肌醛固酮合酶(P450Ald)、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AT1受体mRNA水平。结果MI组血浆Ald含量,心肌Ⅰ型胶原、Ⅲ型胶原、AT1受体mRNA表达均较SHAM组显著增加;ACEI组、SPI组、ACEI+SPI组心肌Ⅰ型、Ⅲ型胶原以及AT1受体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MI组。结论AMI后循环和心肌Ald生成激活,促进MI后心室重塑,AT1受体可能参与该过程,西拉普利、安体舒通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AMI后Ald激活及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