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均为单支病变。分别在支架置入之前和之后,采用血管内超声现象的发放对患者动脉血管的管腔直径、管腔面积以及靶血管的斑块性质、斑块面积、血管壁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测定支架置入之后的支架对称指数和贴壁程度,由主治医师对患者的支架展开满意度进行评测和对比。结果:31例患者冠脉置入支架37枚, LAD (20支)、RCA(8支)和LCX(6支)分别有23枚、9枚和7枚。患者的冠状动脉行支架置入之前,血管内超声显像显示共有软斑11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各有4块,混合斑块3块;平均斑块面积为13.12±2.11 mm2;支架置入之后,平均斑块面积为6.57±1.32mm2,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与置入前相比P<0.05。支架置入前后最小血管腔径分别是1.74±0.25mm、3.52±0.41mm;最小腔面积分别是3.34±0.28mm2、7.02±1.01mm2。2组数据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比较意义。患者的支架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显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需行支架置入的靶血管的斑块性质、面积、偏心程度,血管壁的形态结构以及管径和管腔面积,从而指导支架大小的选择,同时,通过血管内超声可以对置入支架的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内膜增生等指标进行评估,对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116例,均行支架介入治疗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冠状动脉术前斑块、术后支架置入情况和并发症。结果血管超声诊断:钙化79例,非钙化37例,组间病变血管腔面积、斑块偏心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钙化者支架直径相对较小,支架对称指数也明显较非钙化组小,组间差异显著(P0.05),钙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钙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可对冠心病进行明确诊断,同时对于介入治疗术后支架置入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方法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期间同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内超声对病变血管分别进行测量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EEMCSA-MLA)、斑块负荷(斑块面积/EEMCSA)、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大小、脂核比例、重塑指数(RI)、夹层和血栓的比例等指标。所有患者在支架置入的前后均进行血管内超声的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并成功地进行了随后的球囊扩张,并在基础IVUS检查后成功地在狭窄病变部位进行了支架置入术。病变血管段的支架经冠脉造影结果较理想,但是血管内超声评价部分病变却未能达到理想的置入标准。对该病变随后进行了进一步的高压球囊扩张和血管内超声评价,均达到了理想的置入标准。患者的病变术后的前向血流均为TIMI3级,在支架置入后均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残余狭窄〈10%,没有出现冠状动脉造影可见的夹层,未出现与IVUS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血管内超声在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支架置入术中安全有效,可以指导改善支架置入后病变的覆盖率、支架小梁的贴壁和增加血管腔的急性获益,从而可以降低再狭窄率和再次血管形成率。从远期疗效评价而且并没有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冠脉病变中血管内超声与冠脉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比较和评价血管内超声及冠脉造影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8例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98处病变)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的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及病变形状进行比较.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伴有声影,其范围大于90°;硬斑块为斑块的回声与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大致相同,但后方无声影;软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弱.结果:冠脉造影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直径狭窄率)及病变长度分别为(32.2±8.7)%,(13.2±6.6)mm,明显低于血管内超声结果(41.4±9.6)%,(22.8±8.5)mm,对于钙化、偏心等病变,血管内超声比较敏感.结论:冠脉造影低估了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的性状,对冠心病特别是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疗效,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ACS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根据IVUS测定的罪犯病变最小血管腔面积小于4mm2作为介入干预的标准,31例行介入干预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测量该组患者支架扩张前、扩张后和高压球囊再次扩张后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总截面积、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观察扩张后支架是否贴壁。同期未行IVUS检查而行介入干预的临界病变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选后的第1、3、6和12月给予临床随访,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情况。于第10~12月行CAG和IVUS检查,观察支架内膜增生情况及有否支架内血栓征象。以CAG或IVUS显示支架置入成功并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脉成形术以及心衰或死亡)发生为手术成功。结果病例组31例患者的32处靶病变支架植入成功后行IVUS检查提示28处(87.5%)支架存在贴壁不完全。再次以更高的压力(18~20atm)或换用另一高压球囊扩张,最终均达到了IVUS支架植入理想标准。术中未见与冠脉介入和IVUS相关的并发症。术后10~12个月病例组22例患者行CAG和IVUS复查,CAG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VUS结果未发现局部支架内血栓征象,支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增生内膜负荷量无统计学差异。最小支架内管腔面积与第一次植入支架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12±1.15)mm2vs(8.98±2.12)mm2,P〉0.05]。对照组31例支架植入后CAG提示贴壁良好。术后3~6月3例患者临床出现心绞痛,CAG结果提示3例患者出现再狭窄,IVUS检测结果这3例患者均存在支架贴壁不良。结论IVUS比CAG能更有效地指导ACS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和实时评价手术效果;在IVUS指导下的高压力(18~20atm)球囊后扩张可使87.5%贴壁不良的病变进一步得到改善。IVUS指导的ACS临界病变支架植入获得较高的即时成功率和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血管内超声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方法:以成功留置冠脉内支架,于6 mo后进行复查的92名患者118处病变(其中前降支53处病变、回旋支32处病变、右冠状动脉33处病变)为对象,进行CAG及IVUS检查,以CAG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再狭窄组(39例)和无再狭窄组(79例),通过IVUS观察两组冠脉内支架术后及随访时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支架截面积、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新生内膜面积、支架体积及新生内膜体积. 结果:两组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及随访时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支架截面积、支架体积无显著性差异 (P>0.01),随访时再狭窄组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较无再狭窄组明显减小[(2.3±1.1) mm2 vs (5.4±1.8) mm2, P<0.01];而新生内膜面积及体积较无再狭窄组明显增大[(4.7±1.5)mm2 vs (1.6±0.8) mm2, (121.1±31.9) mm3 vs (54.3±11.4) mm3, P<0.01]. 结论:支架内再狭窄主要以内膜增生为主,而与血管重构及支架弹性回缩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和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血管内超声,对8例经颈动脉B超初选疑诊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植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血管内超声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该组8例均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8枚;经3~12个月的随访,除2例于术后30 d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外,无其他病例TIA和脑梗塞再发生.结论血管内超声应用于判断颈动脉狭窄和病变性质并引导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精确可靠,弥补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通过冠脉内超声对冠脉早期病灶、心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准确识别和指导冠脉内支架置入及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冠脉内超声在冠脉内介入性治疗中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虹 《华夏医学》2006,19(3):617-6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伴随的血管重构是导致冠心病不同临床表现的基础。现就血管内超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冠脉临界病变、指导冠脉内支架置入及在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探讨冠脉复杂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为类似疾病的介入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4例冠脉复杂病变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其对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病例1(冠脉穿孔病变),IVUS可准确评价穿孔位置,缺口大小及周边管腔情况,为下一步处理提供参考;病例2、3(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通过IVUS评估,借助指引导丝,找到真腔位置;病例4(严重钙化病变或偏心斑块病变),IVUS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范围、分布及偏心指数,为介入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结论血管内超声对冠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英忠  王凤等 《医学文选》2001,20(3):266-26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闭塞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冠脉内支架术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并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其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急性冠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7.5%(3/40),3例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时间均在术中,经处理后3例冠脉均获再通,结论:植入支架是预防PTCA术中急性冠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闭塞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冠脉内支架术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并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其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急性冠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7.5%(3/40),3例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时间均在术中,经处理后3例冠脉均获再通。结论植入支架是预防PTCA术中急性冠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