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窑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分布沿用的地域也较为广泛。具体划分,可有六大窑洞区。在山西中部的叫作“晋中窑洞”;在内蒙中部的叫作“察哈尔窑洞”;在河南西北部的叫作“豫西窑洞”;在陕西北部的叫作“延安窑洞”;在河北西北部的叫作“冀北窑洞”;在甘肃东部的叫作“陇东窑洞”。  相似文献   

2.
窑洞民居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民居类型,是一种以“减法”营造出的空间。在靠山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中,窑洞的三面都被黄土覆盖,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是采用“加法”营造的独立式窑洞,窑洞的侧面和背面通常不做装饰,因此,窑洞的正立面--窑面就成了窑洞民居艺术精华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窑洞住居的特点,对“弃窑建房热”进行分析,探讨了改善窑洞居住环境、建设生态窑洞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磊  朱晓天 《四川建筑》2010,30(1):53-54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窑洞地坑院,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5.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也是黄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崖畔剜窑住作家。”可见窑洞历史的悠久。陕北黄土高原面积宽广、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最适合打窑洞居住。它多依山就势,利用天然地势,选择干燥、向阳、背风之地,就势而建,经久耐用,冬暖夏凉。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是窑洞中的“老祖母”。因而陕北民间流传着“千年古槐问老窑”的歌谣。陕北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6.
“白塔山庄”节地节能建筑科研实践工程简介及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八日《人民日报》记者肖体焕发表了“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调研组”的工作情况报导。陈云同志十分重视,当天即作出指示:“窑洞问题很重要。在黄土高原上很大一部分群众还是要靠窑洞。应当关心。把窑洞搞好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此“人民日报”还发表了题为“窑洞问题很重要”的短论。接着,城乡建设部的负责同志听取了我(调研组组长)对这项工作的汇报,并决定拨科研费三万元支持这项工作;同时决定在兰州近郊夏官营(太阳能研究中心)、陕西乾县、河南现县及山西浮山和太原等地进行较小型的科研实践的试点工程。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窑”字与“窑洞”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探析,并结合实例解读了“窑”字与“窑洞”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中国古建筑唤回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和灵魂。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省延川县碾畔窑洞村原址作为设计对象,针对传统窑洞民居特征,设计理念强调201 1年IFLA亚太区学生设计竞赛“善待土地,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存”的主题思想,设计方案首先从居住功能上对传统窑洞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修复改善,将窑洞村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区公共配套、生态景观等元素为一体、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的探索、构思、成型,成就了碾畔窑洞村的新风貌,展示了古老窑洞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生动再现了当代人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和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9.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7):137-137
窑洞民居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几大类生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且继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民居。而陕北则保存有中国现在最丰富、最单性的窑洞民居。这种民居由于它与当地地貌、气候的协和,更由于它的“绿色”(低能耗、保护环境与生态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重视。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化”和“民族”的范围。这是中国对人类居住方式极为重要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调研组成立于1980年。几年来,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和改革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曾召开过两次学术讨论会。近来,窑洞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前不久,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窑洞问题很重要。现在黄土高原上很大一部分群众还靠窑洞,应当关心”。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早期公共住宅产生原因来自工业革命后,人口自农村迁往城市与内战后黑人往北方城市中心移动。后期则因为1929年经济萧条使人民流离失所,加上二次大战后,战士返乡、婴儿期出现.都使房荒问题愈趋严重。公共住宅基本上是为低收入家庭而兴建,因此许多社会问题随之而生,美国国会一向对它不太支持,美国政府负责之公共住宅于80年代式微,而逐渐改由私人企业开发。  相似文献   

12.
刘婕  叶伟 《建筑节能》2006,34(5):19-20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以节能和生态为宗旨的住宅设计成为将来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着重探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使我们所居住的建筑和环境更加舒适,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老宅的述说     
李俊林 《华中建筑》2004,22(B07):A0082-A0091
通过对中国传统老宅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处理特征、建筑造型及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使传统的民居建筑艺术获得延续和再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梳理了居住建筑设计的发展脉络。对其在新的时代下的发展现状,从开发强度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总结,揭示了建筑师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中发挥的作用和问题,道出了建筑师肩负的责任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扈晋贤 《城市建筑》2014,(30):20-20
本文简要梳理了居住建筑设计的发展脉络。对其在新的时代下的发展现状,从开发强度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总结,揭示了建筑师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中发挥的作用和问题,道出了建筑师肩负的责任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architectural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Siverek houses, which are important in the larger corpus of Southeastern Anatolian houses. The historical city center of Siverek has partly preserved its authentic character with its monumental buildings and traditional houses. Despite the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s in Siverek, no detailed survey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m. In this work, these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historical Siverek City center are identified and docum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ir plans, façades, and structural systems are examined in detail, and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We document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se traditional Siverek houses and introduc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 These details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proper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the preparation of restitu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and selecting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that suit the structures to be restored.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实施至今,城市房屋拆迁依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拆迁决策的合法性,程序的正当性,补偿的合理性等不同角度阐述城市房屋拆迁与补偿问题,建议明确补偿标准不能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的基本原则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规范房地产拆迁估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鲍鹏玲  马虹 《山西建筑》2006,32(5):222-224
围绕消费者买房之选房技巧,从怎样选择户型、健康住宅标准、如何看房屋设计图纸、购房如何看房屋质置、挑选房子的标准、选房要素等进行探讨,以保证购到满意住房。  相似文献   

19.
王淑萍  郭胜利 《山西建筑》2009,35(14):204-205
分析了附加阳光间被动太阳房在冬、夏季室内、外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建造技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改造措施,以便为当地既有民居的改造和新民居的建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住宅装修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诸如拆墙扩洞、楼面加载和封闭阳台等。对房屋抗震和结构可靠度均有不利影响,严重危及住宅的质量和安全。针对这些情况,分析了其危害性,给出了工程实例,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