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各时间段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ACS患者发病后各时间段、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健康成年人血清中M—CS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确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结果ACS患者发病后第1、2、3天血清中M—CSF、hs—CRP、IL-6、TNF-α的水平均较SAP患者和健康成年人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M2-CSF的水平与hs—CBP、IL-6和TNF-α的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12、0.733、0.741):而且M—CSF在整个急性炎症过程中均显著增高。同时明确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为富含薄纤维帽和脂质池的不稳定斑块。结论M—CSF在ACS急性炎症反应中较hs—CRP、IL-6、TNF-理这三种标志物更具特异性,ACS患者的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IL-6、IL-8及TNF-α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与UAP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IL-8及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和破裂, 并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IL-6、IL-8及TNF-α水平有助于ACS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TF活性的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凝血与炎症在冠心病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S组患者3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32例,正常对照组28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TF、TFPI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活性。结果ACS组TF、TFPI、TNF-α水平及TF活性均显著高于SAP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TF、TFPI水平与TF活性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TNF-α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CS组患者血浆TF活性与血浆TFPI水平显著正相关(γ=0.524,P<0.01),血浆TF活性与血清TNF-α水平显著正相关(γ=0.462,P<0.01)。结论TF、TFPI、TNF-α水平及TF活性在ACS中可作为反映凝血异常和炎症状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MIF、MMP-1及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ACS组1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另选同期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同时随机将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IF、MMP-1水平,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比较各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CS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IF、MMP-1、hs-CRP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77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正常冠状动脉组、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再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s积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PAPP-A、高敏CRP(hs-CRP)水平,并对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s积分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ACS组患者较SAP组、正常冠状动脉组显著升高(P<0.01);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较正常冠状动脉组显著升高(P<0.01);Gensinis积分≥5分各组患者亦显著升高.(2)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s积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s积分呈正相关,血清PAPP-A水平反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及外周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SCF)、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NCHD)组9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0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0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斑块的形态特征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Ⅰ、Ⅱ、Ⅲ型.根据超声特点将颈动脉斑块分为易损型和稳定型,比较ACS组、SAP组与NCHD组患者斑块的类型及外周血M-SCF、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组冠状动脉斑块主要为Ⅱ型,占78.7%(159/202),颈动脉斑块主要为易损型,占69.3%(140/202).而SAP组冠状动脉斑块Ⅰ、Ⅱ、Ⅲ型分别占40.0%(42/105)、30.5%(32/105)和29.5%(31/105),颈动脉斑块主要为稳定型.ACS组外周血M-SCF、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NCHD组(P<0.05),SAP组与NCH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斑块Ⅱ型患者较Ⅰ、Ⅲ型患者M-SCF、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易损型患者M-SCF、CRP水平较稳定型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外周血M-SCF、CRP水平和斑块特征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对于冠状动脉事件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吸烟史、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胆固醇(HDL)、低密度胆固醇(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Chemer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Chemerin水平与LDL、hs-CRP、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观察组中检出无斑块16例(20%,无斑块亚组)、稳定斑块43例(53.8%,稳定斑块亚组)、不稳定斑块21例(26.3%,不稳定斑块亚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斑块亚组血清hs-CRP(2.11±0.45mg/L)、IL-6(38.34±6.56 pg/ml)、TNF-α(9.84±2.13 pg/ml)、Chemerin水平(207.12±11.21 ng/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s-CRP、IL-6、TNF-α、Chemeri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s-CRP、IL-6、TNF-α、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呈正相关(r=0.156,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hemerin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毒素(ET)在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急性胰腺炎患者76例以及26例健康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患者第1 d、第3 d、第7 d和第14 d炎症因子IL-10、IL-1β、IL-6和TNF-α血清水平,并采用LAL方法对患者各时间段血清ET水平进行测定,根据患者入院时ET浓度的高低进行分组,分析ET在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结果 SAP组患者入院时的ET血清浓度显著高于MAP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高浓度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以及MODS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与TNF-α、IL-1β、IL-6、IL-10的峰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ET与IL-10和IL-6峰值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ET可能参与了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2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采用超敏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并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AM 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PAPP-A与hs-CRP无明显正相关(r=0.37,P0.05)。冠心病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PAPP-A均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hs-CRP水平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PAPP-A、hs-CRP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显著升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TNF-α在HIC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0例术前HICH患者(HICH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结果 HICH组血清TNF-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3,P﹤0.05)。患者发病6~12h、12~24h、24~48h、48~72h、﹥72h时间段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比较均显著上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8,4.965,7.284,5.760,5.026,P﹤0.05)。血清TNF-α水平随着GCS评分的下降而上升,GCS评分与TNF-α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r=-0.504,P﹤0.05)。结论 TNF-α在HICH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TNF-α的异常增高预示HICH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测定90例ACS患者和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结果 ACS组sICAM-1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BID组sICAM-1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和内皮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45例胸痛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组和健康对照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测定血清hs-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冠心病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CS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组(P﹤0.001)。结论 hs-CRP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道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在重度哮喘患儿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观察组30例重度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1L-1β)、白细胞介素-2(1L-2)、白细胞介素-6(1L-6)、白细胞介素-8(1L-8)的水平,并与对照组20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重度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TNF-α、1L-1β、1L-6、1L-8均升高(P<0.05),其中TNF-α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TNF-α仍升高显著(P<0.05).各组之间1L-2差异不明显.结论哮喘气道炎症不仅是单个细胞因子参与,而且是多种细胞因子形成的免疫网络调控异常.其中TNF-α是影响儿童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继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SAP继发肺部感染患者58例,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22例和重度组5例,同期选择单纯SAP患者63例为未感染组,检测全部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s trigger receptor-1,sTRE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评价各指标诊断SAP继发肺部感染的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PCT、sTREM-1、TNF-α、IL-6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组患者血清PCT、sTREM-1、TNF-α、IL-6水平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患者血清PCT、sTREM-1、TNF-α、IL-6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单项指标检测中sTREM-1诊断SAP继发肺部感染的价值、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各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单一指标检测诊断SAP继发肺部感染的价值、灵敏度及特异度(P<0.05)。结论血清炎症细胞因子PCT、sTREM-1、TNF-α、IL-6水平与SAP继发肺部感染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yeinases-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a)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68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0例,2组患者均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选取健康体检者7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TNF-a水平。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MMP-9及TNF-a水平较SAP组及正常对照组高(P<0.05);培哚普利治疗的ACS及SAP患者MMP-9及TNF-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MMP-9和TNF-a可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培哚普利可能通过降低血清MMP-9和TNF-a水平增加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90例ACS患者和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结果 ACS组sICAM-1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B、D组sICAM-1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结论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和内皮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炎症贯穿于斑块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同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相关,代表斑块的不稳定性,PLGF水平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以作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同恢复期左室功能改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段军仓  王忠  王丽  张望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16-31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52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6例,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6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检测各组血清MMP-9、hs-CRP水平。结果 AMI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9、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52、0.313,P﹤0.05);与Gensini积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3、0.418,P﹤0.05)。结论 MMP-9和hs-CRP均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血清标志物,对冠脉斑块稳定性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研究白介素-2受体(IL-2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中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并以5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IL-2R、IL-6、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68例AP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然有差异(P<0.05)。结论血清IL-2R、IL-6、TNF-α在AP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病情变化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CS患者血清MMP-2、hs-CRP和APN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72例ACS患者(包括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和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MP-2,hs-CRP和APN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将ACS各亚组与SAP组的血清MMP-2,hs-CRP和APN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ACS组血清MMP-2水平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而血清APN水平则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2)ACS亚组和SAP组的比较中,AMI组血清MMP-2水平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和SAP组,而血清APN水平则显著低于UAP组和SAP组.(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UAP组的血清MMP-2与APN呈负相关(r=-0.289,P<0.05),hs-CRP与APN呈负相关(r=-0.347,P<0.05);AMI组的血清MMP-2与hs-CRP呈正相关(r=0.429,P<0.05),与APN呈负相关(r=-0.436,P<0.05),hs-CRP与APN呈负相关(r=-0.605,P<0.01).[结论]血清MMP-2和hsCRP水平升高和APN下降均为ACS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及斑块稳定性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