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笔者依据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文章结合经济学理论和国外经验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种形式,在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和资源约束日益严重的今天,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转移方式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和各国经验说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式,即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并比较了向城市转移和就地非农化两种空间转移方式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了在今后一段时期转移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农业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呈迅猛增长趋势,同时城市工业部门由于效益约束机制的强化,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被大大削弱,于量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迫滞留于有限的土地上。本文从理论上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本质和就业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5.
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曾是发达国家经济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成功转变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比较严重,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结合实际,从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困难、原因等方面着手展开论述,提出使过剩的农业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兴农产业,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障碍,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时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更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结合目前我国农场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比重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等现状,探讨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完善策略,以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质量的现状分析 ,探讨两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利弊和可行性。指出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农业增长才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10.
运用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的基本对策。认为,通过改变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恰当选择技术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可以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必须重视企业的劳动力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仍具商品属性,劳动力产权理应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一种资产投入企业,除了要收回成本(劳动力价值)外,还必须有投资回报,即分享企业剩余劳动成果.把企业利润一部分转化为劳动力产权收益,有助于确立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地位.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但其因受众多制度因素的制约而步履艰难。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现有制度的安排 ,指出旧制度的缺陷 ,提出制度创新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前提。进一步阐述制度创新应从农村教育、土地政策、城镇化、户籍制度和农民就业等方面着手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陕西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对传统农业部门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时加速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随着农业部门的发展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也就与非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趋于相等,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也就趋于均衡。本文采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和二元对比系数四个指标来对陕西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情况进行总体度量。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应转移到以能力为本。提出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培训工程,并通过一系列有效就业、创业机制的建立,使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自我发展业能力4个方面大力增强。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的正确转移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乡镇企业的兴旺则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乡镇企业;其次是向林、牧、副、渔等方面的转移;第三是正常开展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交流。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应该实行“新农本主义”,即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立足“三农”: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