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办学校经分类改革分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独立学院作为民办学校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自然也涉及此问题。营利性独立学院的核心特征在于举办方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分配收益。文章认为,教育具有天然的公益性,营利性独立学院的财产收益权改革应坚持兼顾公益性的营利性改革理念,同时应健全相应的出资评估、亏损弥补等制度。  相似文献   

2.
《商》2015,(26):227-228
营利性是商法的基本特征,但随着民事主体不断参与到营利活动中,学者提出民法是否具有营利性的疑问。尽管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呈现出民法的营利因素,但笔者认为这是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民商法价值取向的不同,说明民法不具有营利性,商法仍有其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营利性组织进行财政补贴是各国政府为了实现其政治和经济目标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本文将河南和江苏两省2003-2006年上市公司财政补贴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省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的倾向性及其经济绩效.发现在补贴对象的选择上两省各有重点,但总体来说政府倾向于向成长性好、出现亏损和规模大的公司提供补贴.对财政补贴的绩效研究表明接受补贴的公司在促进就业、缴纳税款、提供社会捐助、增加环保投入或支出等方面没有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营利是商事活动的基本目的,保障营利是商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理念,也是商法与民法的最重要的区别.我们要转变观念,研究商法的营利性以促进法律的优化,从而使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高速增长,老龄化问题目益严重的今天,养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政府“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的政策也给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的建立提供了机遇。本文作者通过采访、调查研究等方式,探讨了推动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要性及经验建议,以期引起读者共鸣。  相似文献   

6.
策略一:借船出海———迂回进入公立医院,取得非营利性医院资格这种现象被业内人士称为私营医院争戴“红帽子”。在一般人看来,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当然是因为有利可赚,所以应热衷于新建营利性医院。客观上,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有意把民间资本往营利性医院“赶”。卫生部等4部委《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规定:城镇个体诊所、私立医院、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医院、中外合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也有投资新办私营营利性医院的,但更多的民间投资者却致力于通过“托管、合资、并购”等手段,迂…  相似文献   

7.
李维民 《创业家》2012,(11):97-97
进行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虽有一定风险,但值得去探索,也必须去探索。 教育的营利性是经典教育理论难以接受的。概览中外教育史,私立大学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性质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最近,合江县物价局、卫生局针对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不规范的问题,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县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合价费[2009]17号),推出了三项加强营利性医疗机构价费管理的制度,规范县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价费行为。  相似文献   

9.
《商》2015,(8)
非营利性法人从事营利性活动是一种现实状态和必然要求。本文先介绍了非营利性法人的含义,进而结合国内外立法经验,分析了非营利性法人从事营利性活动,提出了其从事营利性活动时,除了不得违背一般规则之外,还得遵循一些特殊规制。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营利性大学发展历史较长,办学模式比较成熟,相较于传统大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剖析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特点,对于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可转债发行的股权价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Merton(1990)的或有索取权分析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行为对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股权价值的不同影响作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中国目前股权分割的情况下,无论可转债是否按照合理价格发行,原有流通股的价值都会减少;(2)在非流通股东占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它会选择折价发行并向全体股东配售这一对其最为有利而对流通股东最为不利的可转债发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修改可转债发行法规,规定可转债只能向原有流通股股东配售,不能向社会公众和非流通股股东配售。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关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争论也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公司法2005年的修订,更多关注中小股东利益,派生诉讼的明确即为一例,但用法律经济学的视角而论,派生诉讼是否能确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且公平有效,因此,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中小股东派生诉讼的经济效用。  相似文献   

13.
以2002—2004年963个民营金字塔控制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以及法律对投资者保护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相当严重;所有权比例的增加提高了公司价值,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则降低了公司价值。法律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股东间的矛盾与冲突,隐含了股东利益相容性风险.虽然独立董事制度理论上有助于该类风险的防范,但由于现实中的独立董事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导致其实际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或不充分,将直接影响这一理论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博弈角度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在防范股东相容性风险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素芝 《商业研究》2008,1(6):74-78
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就像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成为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活跃证券市场的有力手段,又可能沦为投机人士争夺公司控制权,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工具。许多国家立法上均对此加以详细规定,我国涉及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的法律条款却很少。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践中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实例,但由于缺乏法律规制,出现了不少问题,于是,对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的含义议论纷纷。从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的价值取向出发,指出了我国建立和健全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股东平等与股份平等的背离是大小股东闯权益失衡、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股东有限责任和资本多数决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制度支持。从股份平等向股东平等的回归是法律的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民商法公平和效益价值原则间的冲突和妥协的外在表现。寻求股东之间的实质平等是实现正义价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真实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大股东利益侵占现象,本文认为,这是股东经济权力天然非对等的必然结果.本文从放松股东为同一性质主体假定和股东间非对等经济权力入手,建立企业剩余分配的博弈模型,推演出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过程和实现机制,指出通过控制权实现利益侵占是市场失灵的必然结果,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8.
会计政策变更、信号传递与代理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全体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单层委托代理关系,而在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大股东与经营者、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将会计政策变更作为一个可观测变量,针对股权分散和股权集中的两类上市公司,分别建立单委托、双重委托代理模型,分析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的途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类上市公司中,将会计政策变更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写入激励合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9.
We use institutional-related theories and a unique natural experiment that enables an exogenous test of the influence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n managerial accountability to corporate fraud. In China, prior to the Split Share Structure Reform (SSSR), state shareholders held restricted shares that could not be traded. This restriction mitigat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centives to monitor managers. The data examined show the SSSR strengthens incentiv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o replace fraudulent management.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view that economic incentives are important to promot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ter fraud.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he 2007–08 financial crisis on value creation for acquirer’s shareholder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using a sample of 883 deals over 2004–12. Applying an exploratory and top-down approach, banking acquisitions are considered at the global level, narrowing the analysis step by step to consider domestic versu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Then cross-border deals are split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cquirer and target countries. It is observed that only acquisitions involving emerging-economy acquirers and developed-economy targets generat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returns to shareholders after the crisis. Major changes in the global acquisition landscape are also observed since 2007, with emerging-economy banks increasing their acquisition activity,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