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内单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单发EGC接受ESD治疗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从临床特征、病理结果、治愈性评价、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共计116例EGC病例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88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63岁( 25~80岁). 术后病理组织学分型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4. 1%)、高分化腺癌35例(30. 2%)、中分化腺癌35例(30. 2%)及低分化腺癌18例(15. 5%). 87例(75. 0%)肿瘤局限于黏膜层,18例(15. 5%)侵及黏膜下层浅层,11例(9. 5%)侵及黏膜下层深层. 病灶平均直径(1. 49 ± 0. 96) cm,17例(14. 7%) EGC合并溃疡形成. 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5. 7%(111/116),完整切除率为93. 1%(108/116),总治愈性切除率为77. 6%(90/116),其中,62 例(53. 4%)为标准的治愈性切除(standard curative resection, sCR), 28例(24. 2%)为扩大的治愈性切除(expanded curative resection, eCR),26例(22. 4%)为非治愈性切除(non-curative resection, nCR). sCR组病灶平均直径小于eCR组及n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 121, P<0. 001及t= -3. 420, P=0. 001). nCR组0~Ⅲ型病例的比例及合并溃疡形成的比例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0. 287, P=0. 006及χ2 =17. 737, P<0.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GC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 OR=6. 634, P=0. 006及OR=12. 735, P<0. 001). ESD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4例(3. 4%)、术中穿孔3例(2. 6%)、术后贲门狭窄2例(1. 7%)及术后心衰1例(0. 9%). 共有106例患者进入随访,除1例于术后8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外,其余105例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12~47个月). 结论:ESD是治疗EGC安全且可行的手段,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达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穿孔及术后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朱彦华  朱继和 《医学综述》2011,17(15):2391-239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0例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中早期胃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ESD。所有患者在行ESD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19/20),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0%(18/20),可能治愈性切除率为10%(2/20)。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100 mL,经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12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早期胃癌患者30例,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或针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cm处作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0.5~1.0mL注射液[配制比例:500mL生理盐水+200mg美蓝(4∶10 000)+50mg去甲肾上腺素(1∶10 000)],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黏膜剥离,部分病变回缩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完整圈套电凝切除。切除病变标本及时送病检。所有病例均按计划胃镜随访。结果 30例病变完整切除,2例出现术后迟发出血。胃窦病变平均手术耗时最短,为52min。20例随访1~12个月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及形状确定切除范围,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缺点是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ESD治疗的19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肿瘤残留和复发率。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ESD后病理有较大差异,19例病灶全部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时间40~220 min,平均80.5 min;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84.2%,未发生急性大出血、消化道穿孔、输血治疗及死亡病例;平均随访16.2个月,无局部残留、异时病灶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老年早期胃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作为早期胃癌(EGC)的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痛苦小、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EGC患者中得以广泛应用。另外,ESD由于保留了胃的解剖结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EGC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ESD两种,但由于ESD更适用于较大病变的切除且切除后复发率低,在EGC的治疗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ESD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全层胃壁切除及联合腹腔镜治疗EGC的方式逐渐开展,不仅能根除病灶,而且能保存胃的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唐龙  张炜  蔡奇志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68-436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灶切除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复发率更低,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术式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经口牵引辅助下ESD (DFC-ESD)、基于前哨淋巴结导航的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手术(LECS)、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等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本文就ESD在早期胃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引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者共有95例,将其记为对照组;采用ESD术式治疗者共有67例,将其记为观察组.观察指标为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果 .结果2组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SD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且创伤小,预后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术前口服12.5%麦芽糊精果糖溶液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住院的行ESD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前8 h口服12.5%麦芽糊精果糖溶液800 mL,术前2 h口服12.5%麦芽糊精果糖溶液400 mL;对照组行常规术前禁食禁饮。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血生化指标、炎症指标和主观舒适度评分(饥饿感、口渴感、疼痛感和焦虑感),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评定,并记录住院时间及费用。 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患者116例,其中试验组57例,对照组59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血糖、胰岛素、电解质指标、营养指标及炎症指标均随时间因素显著变化(P<0.05)。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钾、钠、钙、磷和镁是相互影响的(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口服12.5%麦芽糊精果糖溶液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饥饿感和口渴感(P<0.05)。PTGI变化表明患者经历创伤后成长更多,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反流误吸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行ESD的患者在术前口服12.5%麦芽糊精果糖溶液是可行和安全的,能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缓解患者术后的饥饿感、口渴感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陆德文  许丰 《浙江医学》2018,40(2):156-158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患者77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ESD治疗的423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3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和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胃部出血比例、术后狭窄比例、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显著,相比传统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根据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对162例次(155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155例患者的病变组织全部成功切除,术中未出现穿孔并发症,7例(4.3%)出现迟发性出血并采取相应措施,90例(56%)患者随访无复发。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早期胃癌且行E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内镜技术不但是早期食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随着其迅速发展,已逐步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早期食管癌治疗的主流手段。现综述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多环黏膜切除术、隧道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射频治疗及光动力治疗等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陈飞  刘国伟 《浙江医学》2018,(9):952-95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合并有冠心病的早期胃癌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SD治疗。观察组患者于ESD前2周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100ml/次,1次/d,术后继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心功能,包括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氧(RO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术后1d和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E/A和LVEF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和术后2周,观察组血清cTnI、CK、CK-MB、ROS及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SOD和T-AO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心功能起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