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2)
目的 探讨热敏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组、热敏灸对照组和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组,每组50例。3组均予以卒中单元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热敏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另外2组分别予以热敏灸治疗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3组均采用中医病证积分、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Barthel指数(BI)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治疗后3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3组均有一定治疗效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P 0. 05)。结论热敏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疗效肯定,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但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性。方法 将8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西汀片,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口服药物每日1次,20 mg/d;每周针刺3次,隔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8周、12周后抑郁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DS)、Barthel指数(BI)、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在HAMD量表评分的临床疗效结方面,针刺治疗疗效更好(P<0.05);在SDS评分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在BI指数评分方面,针刺治疗起效更快,有优于口服盐酸氟西汀片的趋势。结论 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恢复期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卒中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辨证治疗,治疗周期为30 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国脑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并评估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前改善,治疗组治疗后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CSS评分、B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临床上可加以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4星期后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两组治疗后VAS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VAS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和普通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均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的程度,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的疗效更优一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肾生髓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补肾生髓法,中药煎剂内服。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卒中量表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卒中量表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积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生髓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巨刺阳经针刺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状态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组予巨刺阳经法治疗。在入院时及治疗2个疗程后均分别运用修订Ashworth痉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康复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巨刺阳经法可以明显缓解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7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9组,每组30例。每组病例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其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结果9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后sIA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最大,与A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I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基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能有效地改善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在研究的9组病人中,其中行针30s、行针2次、留针时间30min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血管性痴呆(V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卒中单元模式治疗,连续治疗30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相关量表对患者智能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并评价和比较其总体疗效。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智能情况(MMSE)积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积分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而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疗效较好,能在单纯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智能状况,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治愈和显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宁神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宁神开窍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对照组给予口服氟西汀,20 mg,每日1次。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BI)。结果:2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及改良的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HAMD评分疗效评价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结论:"宁神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能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综合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氟西汀,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按摩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6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常规治疗。治疗组53例中西医综合疗法。连续治疗90d为1疗程。观测症状、体征积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症状、体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牛津残障评分、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B组(针刺结合卒中单元组)、C组(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D组(卒中单元组)组,每组60例。每组病例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BI)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整体临床疗效,并于出院后第6个月随访OHS评分。结果4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B、C、D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差值分别为21.91±3.25,17.11±4.12,17.25±4.26,10.64±5.42,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前后BI评分差值分别为43.58±1.69,38.69±2.35,39.16±2.54,33.57±1.28,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值分别为12.33±2.25,9.20±3.02,8.04±3.16,5.93±3.38,A组差值与B、C、D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和出院后第6周OHS评分比较,A组与B、C、D组比较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有效率93.33%,B组总有效率86.67%,c组总有效率85%,D组总有效率86.67%,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能有效改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可提高整体临床疗效,较针刺结合卒中单元组、中药结合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组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风后偏瘫的治疗提供循证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试验研究,纳入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采用STATA软件(StataCorp LLC,Stata/SE1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13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67,95%CI(2.77,7.87),P<0.001] ;治疗组BI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SMD=1.11,95%CI(0.78,1.44), P<0.05];治疗组FMA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SMD=1.22,95%CI(0.83,1.61), P<0.05]。结论:基于目前证据表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中风后偏瘫肢体的临床疗效,且有助于改善中风后偏瘫肢体活动能力和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孙瑶  李柏霖  胡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2):272-274
目的 探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的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应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分期辨证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6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进行针刺分期辨证治疗,治疗组5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穴位贴敷治疗。检测2组痉挛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采用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整体功能状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0%,对照组84.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痉挛期患者治疗后血清Glu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GABA含量增加(P0.05),Glu/GABA值下降(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IA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中医症状评分降低(P0.05),且2组组间比较及2组SIAS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分期辨证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45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实施治疗.中西组再加用中药辨证施治和针灸治疗。观察项目有:并发症发生率、Barthe指数(BI)、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牛津残障量表(OHS)、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牛津残障量表(HRSD)等。结果中西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中西组MMSE、HRSD出入院差值分别为(11.21±4.76)分与(-17.31±3.72)分,对照组分别为(7.57±2.28)分与(-9.12±2.4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SIAS、BI出入院差值分别为(24.76±12.32)分与(25.21±11.69)分,对照组分别为(16.17±6.49)分与(13.77±9.03)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出院后2月随访OHS评测,轻中度残障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病死率及卒中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相对于西医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更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以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66%,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眼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对照组35例采用体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经15天治疗,吞咽功能比较,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但两组比较,P<0.05,眼针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束后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判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系统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月华分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简单随机法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评价2组患者患侧上肢疼痛情况、运动功能及肿胀程度。结果: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手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4周后在改善疼痛、患手肿胀程度、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最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可减轻卒中后SHS患者患肢疼痛,提高运动功能并缓解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头针联合体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情况。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好,基本治愈患者高达43.9%,有效率高达90.3%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Fual-Meyer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7±10.6)分,高于对照组(13.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MCA、ACA、PCA基本一致,治疗后,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供血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MaCO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8±5.3)分,高于对照组(15.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帮助增加患者的中、后动脉血流供血,有助于患者的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