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肺癌组织3号染色体短臂上抑癌基因异常改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抑制基因Fhit,hMLH1及VHL在肺癌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上述基因内含子或附近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对45例肺癌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LOH)分析,并对其中17例进行了Fhit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Fhit基因内含子3个位点D3S1234、D3S1300及D3S4103的杂合率分别为77.8%(35/45)、73.3%(33/45)和82.2%(37/45),LOH阳性率分别为62.9%(22/35)、63.6%(21/33)和59.5%(22/37)。与hMLH1基因连锁的两个位点D3S1561、D3S1612杂合率分别为48.9%(22/45)、42.2%(19/45),LOH阳性率分别为54.5%(12/22)和63.2%(12/19)。与VHL基因连锁的两个位点D3S1038、D3S1283的杂合率分别为62.2%(28/45)和80.0%(36/45),LOH阳性率分别为64.3%(18/28)和41.7%(15/36)。17例肺癌组织有64.7%(11/17)Fhit蛋白表达缺失。在Fhit蛋白缺失的11个病例中,有10例存在一个或多个Fhit基因位点的LOH。结论 上述3个抑癌基因存在的高频率LOH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可能是Fhit蛋白表达下调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FHIT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HIT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选择FHIT基因的2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42例宫颈癌进行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分析。结果:在D3S1234和D3S1300座位上,LOH频率分别为52.5%(21/40),70.8%(17/24),MI频率分别为22.5%(9/40)、20.83%(5/24)。FHIT基因改变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FHIT基因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对于宫颈癌的诊断和筛查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FHIT基因与脊索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在脊索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FHIT基因内3个微卫星移态标记对18例脊索瘤进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orozygosity,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结果:在18例脊索瘤标本中,LOH的总发生率为44.4%,其中在D3S 1300,D3S4130和D3S1234的LOH发生率为37.5%、26.7%、23.1%。MI总发生主为33.3%,3个位点的MI发生率分别为25%、13.3%、15.4%,微卫星多态分析表明,FHIT基因在脊索瘤中既存在杂合性丢失,又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现象。结论:FHIT基因参与了脊索瘤的发生,可能是脊索瘤候选抑癌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染色体17p13区域杂合性缺失精细作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eng S  Zhang J  Di X  Xiao Z  Wang D  Li C  He Z  Han N  Guo S  Cheng S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61-163
目的 明确染色体 17p1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中的发生频率和最小缺失区域 ,为膀胱TCC相关抑癌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位于17p13区域的 13个微卫星标记 ,对 4 4例膀胱T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进行LOH分析 ,并探讨各微卫星标记LOH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结果  4 4例患者中 ,35例 (79 5 % )的膀胱TCC组织中存在至少 1个微卫星标记的LOH。缺失频率最高的微卫星标记是位于 17p13 2的D17S5 13,达 4 1 4 % (12 /2 9) ;其次为位于 17p13 3的D17S130 8,为 4 0 5 % (17/ 4 2 ) ;最低为位于 17p13 1的D17S2 6 1,为 14 3% (4/2 8)。LOH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 :位于 17p13 3的D17S6 95~D17S130 8,位于 17p13 2的D17S15 33~D17S831,以及位于 17p13 1区域的TP5 3。所检测微卫星标记中仅TP5 3的LOH与膀胱TCC病理分级(χ2 =5 10 4 ,P <0 0 5 )和分期 (χ2 =5 382 ,P <0 0 5 )呈正相关。结论 在 17p13区域除TP5 3基因以外 ,还可能存在两个与膀胱TCC相关的抑癌基因 ,分别位于 17p13 3的D17S6 95~D17S130 8和17p13 2的D17S15 33~D17S831。TP5 3的LOH是膀胱TCC发展的晚期事件 ,而 17p13 3和 17p13 2区域的LOH则可能是膀胱TCC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国人9号和17号染色体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微卫星位点D9S156、D9S157、D17S786和TP53,对24例TCC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提取的DNA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并进行LOH分析。结果 至少有1个位点出现LOH的TCC组织为58.3%(14/24),同一组织2个位点同时出现LOH的肿瘤为12.5%(3/24)。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O.05),4个位点LOH的发生在浅表性和浸润性TC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人9号染色体上肿瘤抑制基因(TSG)的失活与TCC的发生有关,与TCC的浸润性生长无关。17号染色体上TSG的失活可能与TCC的浸润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FHIT、SLIT2、EDNRB基因3个微卫星位点D3S1287、 D4S1593、D13S160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确定侯选的抑癌基因。方法:应用PCR-变性 PAGE-银染方法分别对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对应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在FHIT、SLIT2、EDNRB基因3个微卫星位点D3S1287、D4S1593、D13S160 行LOH检测。结果:LOH总检出率为54.3%,D3S1287、D4S1593、D13S160位点分别为34.5%、20.5%、19.3%。FHIT、SLIT2、EDNRB基因的3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率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在FHIT、SLIT2、及EDNRB基因的微卫星位点D3S1287、D4S1593、D13S160 均有LOH。FHIT、SLIT2及EDNRB基因为抑癌基因,其失活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散发性结直肠癌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LOH)发生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对3号染色体上可能的SCRC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方法 用覆盖3号染色体的13个微卫星标记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LOH扫描分析。结果 3号染色体至少有两个位点发生LOH者占39%(29/74),3p所选4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37%(27/74),3q所选9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53%(39/74)。整条染色体上以D3S1300(3q14.2)位点LOH率最高,达54%(23/43)。3qLOH在远端结直肠癌较近端高发,3q及D3S1300LOH阳性肿瘤多表现为浸润型生长和局部侵犯,并多发于大于50岁的老年患者。结论 3号染色体存在散在分布及区域性高频等位基因LOH,并与SCRC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提示其上SCRC相关基因的存在。高频LOH位点D3S1300的发现,提示3p14.2附近区域的FHIT基因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系统(Mismatch repair gene system,MMR)功能缺陷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T细胞NHL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银染方法检测17号染色体p53基因周围4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标志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MSI,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细胞hMsH2、hML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38例T细胞NHL中MSI的阳性率为23.68%(9/38),LOH为7.89%(3/38)。各位点MSI、LOH频率介于2.86%~18.42%和0.00%~5.26%。各位点MSI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2.63%(20/38)、42.11%(16/38)。结论:T细胞NHL中存在MSI和MMR蛋白表达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的杂舍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从染色体3p14:2选取4个微卫星标记,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和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FHIT基因的LOH和MSI。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LOH和MSI发生的平均频率分别为32.4%和26.4%。LOH和MSI与胃癌的Bo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Laurcn分型均无显著相关。LOH阳性率胃癌穿透浆膜组显著高于未穿透浆膜组(P〈0.05)。MSI阳性率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FHIT基因的MSI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LOH对胃癌的发展演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胃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MSI)、杂合性缺失(LOH)以及甲基化状态,探讨FHIT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3S1300作为微卫星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FHIT基因MSI和LOH;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D3S1300位点MSI和LOH发生率分别为23.7%和28.8%,MSI和LOH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76);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51.4%,FHIT基因MSI、LOH与甲基化均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但LOH与浸润程度有关(P<0.05),胃癌FHIT基因甲基化与MSI和LOH均不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12和0.13)。结论 FHIT基因MSI、LOH及甲基化修饰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FHIT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FHIT基因的 2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 4 2例宫颈癌进行杂合性丢失 (L 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 (MI)分析。结果 在 D3S12 34和 D3S130 0座位上 ,L OH频率分别为 5 2 .5 % (2 1/ 4 0 )、70 .8% (17/ 2 4 ) ,MI频率分别为2 2 .5 % (9/ 4 0 )、2 0 .83% (5 / 2 4 )。FHIT基因改变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FHIT基因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对于宫颈癌的诊断和筛查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友光  李莹  杨劲  李杰  陈志文 《重庆医学》2011,40(9):853-855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9号染色体及p53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 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形成、进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早期诊断膀胱癌及复发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9、17号染色体的5个微卫星位点D9S283、D9S303、D9S304、D9S1751和TP53,采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中国人胃癌染色体 11p15 .5处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了解中国人群中胃癌病人在此区域杂合性缺失的情况。方法 从 66例胃癌病人的石蜡包埋的手术病理标本中 ,提取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的DNA ,用荧光标记的方法选取 11p15 .5处的微卫星DNA标记进行PCR扩增 ,再将PCR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电泳后行杂合性缺失分析。结果  11/ 3 6( 3 0 .6% )的病人在D11S13 18处存在杂合性缺失 ;而D11S40 46位点处 ,13 / 60 ( 2 1.7% )的病例存在杂合性缺失 ;2 4/ 61( 3 9.3 % )的病例在 11p15 .5处至少有 1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杂合性缺失的频率与肿瘤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无关。结论 高频杂合性缺失的区域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这将有助于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进而为对胃癌进行风险预测、基因诊断以及基因治疗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食管鳞癌组织中染色体9pter~p21区域内的杂合性缺失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微卫星序列PCR银染方法,检测9pter~p21区域内3个位点的DNA微卫星多态标记,并对43例散发性原发食管鳞癌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杂合性缺失分析。结果 9pter~p21区域内3个DNA微卫星多态标记的杂合性缺失率均大于50%,有显著意义。结论 在染色体9pter~p21区域内存在与食管鳞癌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肺癌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和肺炎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是否存在差异,试图确定发生“真正癌变”的癌前病变,为肺癌前病变的风险性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技术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序列出现多态性,评价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I)。分析82例肺癌增生病变和57例肺炎增生病变的FHIT基因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I现象。结果联合检测微卫星位点D3S1234、D3S1300、D3S1481、D3S1313的FHIT基因阳性率(LOH和MI总发生率),在肺癌组的各级增生病变均明显大于肺炎组的相应各级增生病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组基底细胞增生、鳞状上皮化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FHIT阳性率分别为33%(4/12) 、54%(7/13)、70%(7/10);肺炎组相应增生病变分别为7%(1/14)、12%(2/16)、18%(2/11)。在肺癌组,4个位点的FHIT阳性率比较,分别为41%(34/82)、37%(30/82)、38%(31/82)、34(28/82),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个微卫星位点在肺癌增生组的LOH发生率均明显大于MI发生率(P<0.01)。结论FHIT基因的LOH现象普遍存在于癌旁支气管上皮各级增生病变中,明显高于肺炎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表明肺癌前病变确实存在差异。此结果为FHIT基因作为判断“真正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国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SCCHN)多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L OH)和微卫星不稳定 (MI)的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二核苷酸的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 ,选取 6对染色体 (3p,4q,7q,9p,17p和 18q)上 18个微卫星位点对 30例 SCCHN手术配对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30例 SCCHN组织中有 12例 (4 0 % )组织至少有一个微卫星位点发生 L OH,多数位点 L OH的频率普遍比已报道的文献低。有 7个位点(D7S480、D7S5 2 2、D9S162、D9S168、D9S30 4、D9S171和 D17S5 2 0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然而这些位点的L OH与肿瘤病理学类型、肿瘤大小及转移性无显著相关性。此外 ,MI仅在 4例患者中出现 ,没有 1例患者符合 MI的判定标准 ,即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卫星多态位点的异常。结论 主要发生在 D7S480、D7S5 2 2、D9S162、D9S168、D9S30 4、D9S171和 D17S5 2 0位点的 L OH可能存在与部分 SCCHN有关的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 ,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 SCCHN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