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检测阳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动色谱技术快速检测粪便中的HP抗原,再对RAP组的68例阳性患儿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查.结果 RAP组的300例儿童,HP-SA检测阳性者131例,检出率43.6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AP组的男女性别感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学龄儿童HP-SA阳性率高于学龄前儿童,P<0.05;3岁以上儿童,随着年龄增长,HP-SA阳性率呈增高趋势.RAP组的68例HP-SA检测阳性患儿中13C-UBT阳性者58例,检出率85.29%.结论 ①儿童RAP中上消化道疾病占较高比率,HP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HP感染状况不容忽视;②HP-SA检测方法可作为初步筛选试验,根据其结果再进行13C-UBT检查判断HP感染.两种实验方法结合具有无创、准确、快速、相对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HP)及肠道蛔虫感染的关系.方法 RAP患儿615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3~6岁组186例,7~11岁组289例,12~16岁组150例.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血抗HP-IgG检测,两项均阳性者判断为HP感染,同时取大便涂片查找蛔虫卵,阳性者判断为肠道蛔虫感染.结果 HP感染3~6岁组32例(17.20%),7~11岁组84例(30.11%),12~16岁66例(44%),3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蛔虫感染,3~6岁组128例(68.82%),7~11岁组148例(53.05%),12~16岁组52例(34.67%),3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15例患儿中男312例,HP感染92例(29.49%),肠道蛔虫感染171例(54.81%);女303例,HP感染90例(29.70%),肠道蛔虫感染157例(51.82%),二者比较HP感染率及肠道蛔虫感染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率随RAP患儿年龄增长而增长,肠道蛔虫感染率随RAP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与性别无关.HP感染与肠道蛔虫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长儿以HP感染比例较多,而学龄前儿童以肠道蛔虫感染比例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上消化道疾病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方法对108例曾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9例(73.1%)有黏膜炎性改变,其中慢性胃炎64例(81.0%),食道炎6例(7.6%),胃炎合并食道炎2例(2.5%),十二指肠球炎4例(5.1%),胃溃疡1例(1.3%),十二指肠溃疡3例(3.8%)。②HP感染62例(57.4%),其中慢性胃炎56例,食道炎1例,胃炎合并食道炎1例,十二指肠球炎0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HP阳性者黏膜均有炎性改变。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论儿童RAP中上消化道疾病占较高比率,HP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关系。方法:对HSP患儿组的151例儿童和76例对照组儿童分别应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中HP的细胞毒素(CagA)、尿素酶(UreC)和空泡毒素(VacA)等三种蛋白检测和应用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酶联免疫法(HPS-DA)进行粪便中HP抗原检测。同时对两组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合胞病毒(RSV),轮状病毒(hRV),腺病毒(ADV)和流感、副流感病毒等。结果:151例HSP组患儿血清中HP抗体阳性者97例,占HSP组的64.24%。粪便中HP抗原阳性者19例,占HSP组的12.58%。76例对照组检测了血清中HP抗体者53例,其中阳性者27例,占对照组检测者的50.94%。76例均检测粪便中HPSA,阳性者5例,占对照组的6.58%。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组中有腹部症状的患儿HP血清抗体阳性率和粪便中HP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0.37%和17.2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5.169和4.224,P<0.05)。在HSP患儿组中HP血清抗体阳性和粪便中HP抗原阳性的患儿按是否进行HP清除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各组患儿在腹痛缓解、紫癜消失和尿常规恢复正常等平均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047~1.334,P>0.05)。两组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患儿组RSV感染阳性43例,阳性率为28.48%;hRV感染阳性21例;阳性率为13.91%;ADV感染阳性19例;阳性率为12.58%;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阳性14例;阳性率为9.27%;对照组RSV感染阳性19例,阳性率为25%;hRV感染阳性9例;阳性率为11.84%;ADV感染阳性8例;阳性率为10.53%;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阳性9例;阳性率为11.84%;两组感染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RSV:χ2=0.308,P>0.05;ADV:χ2=0.204,P>0.05);流感、副流感病毒(χ2=0.0.367,P>0.05)。结论:HP感染率只在HSP患儿中有腹部症状者偏高。正规的HP清除治疗在HSP有HP感染患儿的疾病恢复中无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小儿反复发作腹痛133例做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以了解再发性腹痛与HP 感染的关系及HP阳性患儿用希舒美、甲硝唑、洛赛克等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对照法对腹痛及无症状者的HP检测、腹痛组HP阳性者用药与未用药的HP阴转率、新旧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反复腹痛133例,HP阳性71例,阳性率53.38%,对照组HP阳性率24% .71例HP阳性患者中,54例用药半年后HP阴转率为74.07%,17例未用药,HP阴转率为11.76% .旧方案HP阴转率为12.96%.结论:小儿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对希舒美、甲硝唑、洛赛克等药极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李迪  张小飞  魏岚  赵学良 《吉林医学》2013,34(12):2241-2242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JIA的患儿,检测血HP,同时行胃镜取活组织检测HP。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应用JIA药物外,加用标准三联抗HP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HP阳性者36例(36/56,64.29%),胃镜活检组织检测HP阳性者18例(18/24,75.00%)。治疗组与对照组好转率分别为88.89%、6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IA患儿HP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有消化道症状者阳性率更高。对阳性JIA儿童进行根除HP治疗,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并可能使JIA患儿达到尽早缓解。  相似文献   

7.
莱杜万  季红  刘玲  赵学良 《吉林医学》2013,34(12):2014-20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关系。方法:选择132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作为病例组,60例同龄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患儿均采血检测HP,腹型HSP患儿同时做胃镜取活检组织检测HP。病例组HP阳性的HSP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抗HP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前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抗HP三联疗法。结果:①132例HSP患儿血HP-IgG阳性者88例(66.67%);60例对照组患儿血HP-IgG阳性者24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抗HP治疗组,有效率为95.45%,复发率为9.09%,而常规治疗组分别为72.73%和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儿童HSP发病密切相关,加用抗HP治疗药物,可提高HSP疗效,减少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爱君 《中国医刊》2004,39(5):30-31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应的HP-IgG抗体,再对411例阳性患儿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查. 结果 2662例儿童,HP-IgG阳性者789例,检出率29.64%;411例HP-IgG阳性患儿13C-UBT阳性者312例,检出率75.91%.男女性别感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儿童HP感染状况不容忽视;②血清学方法可作为初步筛选试验,根据其结果再进行13C-UBT试验判断HP感染状态.两种实验方法结合具有无创、准确、快速、相对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王立萍 《西部医学》2011,23(8):1556-1557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儿科门诊符合RAP诊断的患儿84例,以同期42例无再发性腹痛的门诊儿童作为对照。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观察Hp阳性者治疗后患儿的腹痛缓解率,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RAP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2.4%和3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RAP组44例Hp阳性患儿中39例接受抗Hp治疗,治疗后Hp阴性和阳性的腹痛缓解率分别为78.8%和3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RAP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可能为RAP的主要病因之一,根治Hp治疗可缓解RAP儿童的腹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8例再发性腹痛(RAP)息儿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组织病理学证实169例(85.4%)粘膜有炎症改变。慢性胃炎140例(82.8%),食道炎15例(8.87%),十二指肠球炎8例(4.73%),消化性溃疡6例(3.55%)。组织学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证实HP感染为97例(49.0%)。HP阳性者粘膜均有炎症改变。胃炎HP感染率为64.3%。而HP阴性胃炎者仅35.7%,相反,食道炎和十二指肠球炎者HP感染率低。消化性溃疡者其中5例(83.3%)HP阳性。1例(16.7%)HP阴性。结论:小儿LRAP中上消化道疾病占较高比率。HP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小儿反复发作腹痛133例做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以了解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的关系及HP阳性患儿用希舒美、甲硝唑、洛赛克等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对照法对腹痛及无症状者的HP检测、腹痛组HP阳性者用药与未用药的HP阴转率、新旧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反复腹痛133例,HP阳性71例,阳性率53.38%,对照组HP阳性率24%。71例HP阳性患者中,54例用药半年后HP阴转率为74.07%,17例未用药,HP阴转率为11.76%。旧方案HP阴转率为12.96%。结论:小儿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对希舒美、甲硝唑、洛赛克等药极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姜峰 《吉林医学》2011,32(13):2577-2578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提高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支原体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对9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和同期就诊的9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外周血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检测,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观察MP-IgM阳性者应用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MP-IgM阳性阿奇霉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哮喘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加用阿奇霉素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小儿反复性腹痛的关系 ,为小儿反复性腹痛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福建兰波生物制剂厂生产的HP抗体药盒 ,用金标法测定 2 31例反复性腹痛患儿HP IgM ,HP IgG ,8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 :反复性腹痛患儿HP IgM阳性率 6 6 .2 3% ,HP IgG阳性率为 6 1.0 4 % ;对照组HP IgM阳性率为 4 2 .5 % ,HP IgG阳性率为 38.92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结论 :小儿反复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32例消化不良患儿和54例健康儿血清幽门螺旋菌(HP)IgG。前者阳性率为71.87%(22/32);后者为12.96%(7/5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消化道症状与HP感染有关,在小儿进行全面的消化系统检查困难的情况下,可先作HP-IgG检测,并对阳性者进行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15.
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儿再发性腹痛(主要为学龄期儿童)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福建三明市兰波生物技术研究所出品的金标免疫斑点试剂盒检测54例再发性腹痛小儿与40例正常小儿中HP的阳性感染率,再发性腹痛小儿中阳性感染者应用抗HP药物治疗,分析小儿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54例再发性腹痛小儿中HP阳性感染率为51.9%,应用抗HP药物治疗后缓解率为78.6%。40例正常小儿中HP阳性感染率为25%,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儿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莉 《四川医学》2015,(3):389-391
目的了解宜宾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及流行趋势。方法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973例患儿,采集静脉血3m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9种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体抗体,分析各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及流行趋势。结果 973例患儿中检测出病原体抗体310例,阳性率31.86%,其中1种抗体阳性145例(14.90%),2种抗体阳性83例(8.53%),3种及3种以上阳性82例(8.43%)。肺炎支原体(MP)感染阳性者最多,达203例;乙型流感病毒(INFB)感染阳性者次之,161例;未检测出COX和CPN。10月感染阳性率最高;3~6岁儿童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结论宜宾地区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患儿多,MP感染阳性者最多,乙型流感病毒次之。季节变化时因对儿童做好呼吸道感染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病因 ,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 12 0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血清学HpIgG抗体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阳性患儿行抗Hp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腹痛缓解程度 ,疗程结束 4周后复查血清Hp抗体。 结果 :12 0例再发性腹痛患儿中Hp阳性感染率达 71.67% ,位居所列病因之首。Hp阳性感染患儿行抗Hp治疗后 ,腹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缓解 (P <0 .0 5 ) ,疗程结束 4周后复查Hp抗体有 6例阳性 ( 5 % )。 结论 :Hp感染可引起小儿再发性腹痛 ,对因治疗的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黄伟  陈燕萍  魏龙富  马拥军 《浙江医学》2001,23(12):724-72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上皮细胞异型增生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浅表性胃炎和胃粘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患者进行HP检测和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结果浅表性胃炎HP阳性者54例(38.1%),CagA阳性者12例(8.5%);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HP阳性者34例(63.0%)、27例(84.4%)、10例(83.3%),CagA阳性者19例(35.2%)、20例(62.5%)、8例(66.7%).异型增生患者HP感染率及CagA阳性HP感染率均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x2=31.87、26.71,P<0.01).结论HP感染尤其是CagA阳性HP菌株感染与重度异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98例反复腹痛患儿HP和CJ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反复腹痛患儿HP-IgG有较高阳性率(69.3%)。腹痛组有36例CJ-IgG阳性,其中28例HP-IgG同时阳性,占77.8%。这可能与患儿胃肠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65例诊断为慢性胃炎患儿HP特异性抗体检测显示,HP-IgG阳性率,慢性胃炎组(76.9%)高于对照组(33.3%),经统计学检验相差显著。说明HP感染与儿童慢性胃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8例消化性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部溃疡5例(13.2%),十二指肠溃疡31例(81.6%);27例(71.1%)呈多发性的,31例(81.6%)存在明显的危险因素,其中有20例(52.6%)HP检测阳性;35例(92.1%)治疗痊愈,3例(7.9%)未愈;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随访1次,共3例复发,其中2例为HP阳性患儿。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发病和HP感染、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系。治疗要根除HP,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