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石油化工应用》2017,(4):51-54
井间示踪测试中示踪剂用量设计最常用的方法是总稀释模型和Brigham-Smith模型。详细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优缺点,总稀释模型无法控制示踪剂的产出峰值浓度,而Brigham-Smith模型具有只适用于五点井网和未考虑井组外的稀释作用两个局限性,并且模型中的弥散常数和峰值浓度两个参数具有不确定性。结合海上油田井间示踪测试的矿场实践经验,考虑注采系统完善程度的影响,提出了优化设计模型,并针对井组外注入水的稀释效应对设计结果进行修正。新的用量设计模型应用于海上油田20余井组的井间示踪测试,计算简便,适应性显著。  相似文献   

2.
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测试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荣  刘同敬 《测井技术》2007,31(5):408-412
对比了微量物质元素示踪测试与化学示踪剂测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测试、非放射性及稳定同位素示踪剂测试等技术的不同及其在井间示踪测试技术中的优越性,肯定了其热稳定性好、药剂种类多、可以分层或多井组测试,对人和环境没有污染等特点.该项技术也是老油田复杂断块井间示踪测试发展的方向.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测试综合解释方法还是剩余油饱和度解释的最好方法.大港油田在以往的井间示踪测试中从未使用过微量物质示踪剂测试技术.例举了在大港油田数口井的微量元素示踪测试施工、示踪剂产出情况及参数解释.此项技术是今后在大港油田大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监测多段塞逐级调控过程中地层参数和波及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结合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逐级深部调控技术主要特点和化学示踪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出多级井间化学示踪动态监测技术,并进行了矿场应用。依据逐级调控设计方案及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特征,建立了多级井间化学示踪级次设计方法,优化了多级化学示踪剂筛选原则和用量计算公式,研究了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逐级调控示踪剂分类解释模型,形成了基于多级井间化学示踪的逐级调控参数优化预测方法。矿场应用结果表明:逐级调控多级井间化学示踪技术可有效反映裂缝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监测结果与矿场实际生产动态测试结果吻合,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常用微量物质示踪剂用量设计方法仅考虑单层注入,计算公式中保障系数依靠经验赋值,无定量依据的问题,通过修正公式中预期最大稀释体积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分层注入井组使用要求。同时,在分析示踪剂产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保障系数主要由井筒内稀释系数、井网外稀释系数、地层吸附系数以及检测校正系数组成,结合现场生产情况得到井筒内稀释系数、井网外稀释系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室内实验结果,确定微量物质示踪剂氟苯甲酸地层吸附系数取0.8,检测限校正系数取100~200,。对改进后用量设计方法在渤海某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数理统计发现,多数井组实际产出浓度与改进后方法设计浓度较原方法设计浓度更加接近,说明改进后方法合理可靠!满足现场使用要求,为今后同类用量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井间示踪监测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直接进行井间测试的方法,已经成为油藏精细描述的重要手段.微量物质示踪剂是该技术近年兴起的具有在地层中背景浓度低、配伍性好、化学稳定性好及对环境无污染等突出优点的新型示踪剂.为了评价微量物质示踪剂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现场评价试验.通过现场试验,对微量物质井间示踪监测技术在现场示踪剂注入、取样制样、示踪剂样品检测及资料解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对地层连通情况、储层参数、注水速度及方向、地层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准确描述,同时利用解释获得的地层参数对地质模型进行修正,结合数值模拟技术评价目标区块的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6.
井间示踪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油田示踪技术的发展、分类和应用。比较了化学示踪剂、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剂和微量物质示踪荆的优点和缺点。阐述了示黥解释技术的四种方法,并对解释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测试解释技术理论并结合矿场实践进展,给出了相关的见解并进行分析和评价。井间示踪解释方法已成为目前油藏井间参数解释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孙大龙 《石油仪器》2010,24(4):47-48
文章针对齐家北古36-60和古708井组的注入推进方向和推进速度这个问题,在这两个井组进行了放射性井间示踪监测,根据监测井的示踪剂产出浓度,给出了计算沿不同方向的水驱速度,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出高渗层的非均质参数、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根据分析测试结果提出了关停井、注水井调剖等措施。综合调整后的生产动态表明,示踪剂测试结果和调整井测井结果及动态特征吻合,各项措施均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渤中34-2油田层边水影响相对较小,注水期较长,基本适合注示踪剂。由于II油组含水较低,井网不规则,井距较大,存在所注入示踪剂向井网扩散或弥散以及受到边水稀释的影响,这将导致示踪剂用量增加,风险加大。开展注示踪剂室内评价研究,利用Brighamsmith计算公式得到准确的数值。根据周边油田实施结果,并对示踪剂产出峰值进行校正,校正系数为0.75,各参数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9.
大港油田是一个开发40多年的老油田,而老油田的特点是地下井间参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港油田常规的井间参数测试,最常用的是化学示踪剂和放射性示踪剂井间示踪测试,这2种示踪剂存在药剂种类少和环境污染问题。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测试技术在大港油田从未测试应用,引进该项技术测试了大港油田港西油田西36-10-3井组。该井组是一口地面油套分注井,地质上认为注入水推进方向不清,还有就是断层的密封性不能确定。经测试后效果很好,所测结果得到了采油厂的认可。微量物质示踪剂首次在大港油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低注入量分层注入井的流量监测难题,开发一种无放射性风险,无井内沾污,流量测量下限低的测井方法.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脉冲中子技术的示踪相关流量测井方法,采用无放射性物质作为示踪剂,利用示踪相关方法测量流量.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开展了可行性室内试验及样机试制,同时在标准井开展了可行性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非放射性示踪流量测井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用分配性示踪剂测剩余油饱和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井间示踪剂测试中,同时使用分配性示踪剂和非分配性示踪剂,并利用色谱转换技术,由2种示踪剂产出剖面之间的分离直接求出井间的剩余油饱和度。运用该方法对Ranger油田的示踪剂测试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与文献上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复合驱试验区为例,选取8 种本底浓度低的示踪剂对试验区10 个井组进行示踪剂监测,应用Eclipse 软件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精细拟合与分析。依据示踪剂平均产出率、峰值突破速度、渗透率倍数、示踪剂峰型特征等表征参数把试验区井间水流通道划分为一级优势通道、次级优势通道与正常孔隙通道3 种类型,提出一级优势通道用强调,次级优势通道用中调,正常孔隙通道正在发展到次级优势通道的(渗透率倍数接近8)用弱调。根据各井层通道类型与非均质特征,给出了各井组在各小层的调剖强度和调剖剂用量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井间示踪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国外对井间示踪剂测试的研究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其早期的分析方法只是定性地判断注水井与生产井之的连通性及主渗条带的存与否,1984年Abbaszadeh-Dehghani和Brigham WE在五点井网中示踪剂流动特征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的解释软件,该软件可以定量求出注水井与产出曲线的解释软件,该软件可以定量求出注水井与生产井之意的高渗透小层的厚度,渗透率等地层参数,我国于80年代后期引入该软件并先后在国内各油田得以推广应用,为注水开发油田后期的开发生产提供了不少有益指导,但该软件所求参只是注水测试资料中获得列多的有用信息,90年代以来,作者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制和完善了井间示踪资料解释的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制和完善了井间示资料解释的数值模拟软件,用该软件完善了井间示踪资料解释的数值模拟条件,用该软件对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拟合,从而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为油田后期的发开发生产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孙波 《石油仪器》2006,20(3):45-47,51
文章阐述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井间监测技术测量原理,建立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现场应用实例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油田区块采油控水及后续开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示踪剂产出曲线的数值分析,即可求得任意时刻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从而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为油田开发生产提供指导。卫95块油田是一个极复杂的断块油田,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层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油藏中剩余油潜力大,应用井间示踪剂测试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摸清卫95-127井组地下剩余油的大小及分布状况,从而确定挖潜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低渗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井组西部,大小为5  相似文献   

16.
井间连通通道结构的识别能够为油田现场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的依据。为了探索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结构的有效方法,综合生产动态数据、示踪剂监测资料和地震资料,对塔河油田十二区TH12370井和TH12348井开展系统分析。根据注水受效和示踪剂监测数据确定井间连通性;利用示踪剂浓度变化曲线的特征参数和突破后的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对井间连通通道结构进行识别;通过不同属性的地震剖面和缝洞体的三维“雕刻”揭示井间通道的空间发育特征。结果表明,TH12370井和TH12348井之间通道结构由并联管道叠加风化壳构成。研究认为,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峰型、峰数、峰值强度、推进速度等特征参数和突破后的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特征可以有效地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通道类型和连通结构,而井间连通通道结构的最终确定应综合考虑生产动态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井间示踪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介绍了应用井间示踪技术成功地研究了水气交替注入后,大幅度提高平面波及效率,在厚油层中产生重力分异,驱挪了水驱波及不到的地区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在油田的调整挖潜,提高原理产量和试验效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厂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小断块油田,开采难度大。开发以来,对一些断层的密封性、井问的连通性以及纵向上的非均质性还不甚清楚,给有效注水和工艺措施带来一定困难。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检查了断层的封闭状况;验证了油水井的连通状况;计算出注水井在平面上各个方向的渗流速度;了解了油井的水淹方向;确定了油井纵向上的非均质性;落实了马10块和马11块的构造格局。为马厂油田的油水井调整、工艺技术措施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自动拟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对流扩散理论为基础,利用流管法导出了井间示踪剂产出浓度的理论公式。传统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的解释方法需要大量调整井间参数和注入参数来拟合产出浓度,解释精度低,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利用遗传算法实现自动拟合产出浓度的参数解释模型,只需给出该模型中各参数变化的大体范围,无须人为调参,模型自动拟合产出曲线,求解参数的最优解。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收敛速度快、解释精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