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认知和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摄食训练和电刺激疗法)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和洼田饮水试验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21.95±2.42)分和(1.95±0.8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45±2.46)分和(2.60±0.8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 方法选取DEACMP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0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I评分(BI)、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量表(ARWMC)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脑白质损伤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高压氧组和对照组MMSE、BI、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治疗35d及70d后MMSE、BI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70d后ARWM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10.78±4.41)分]高于对照组[(2.54±1.50)分](P<0.05),BI评分[(48.75±11.85)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9.46±6.43)分](P<0.05),其ARWMC评分与对照组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70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23.69±3.79)分]高于对照组[(2.89±1.64)分]( P<0.05),BI评分[(75.78±16.37)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12.14±8.65)分](P<0.05),其ARWMC评分[(7.13±3.22)分]低于对照组[(15.79±4.70)分](P<0.05)。 结论在改善微循环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高压氧能够改善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70d后可显著减轻患者脑白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配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音乐疗法配合认知训练,对照组进行认知训练。应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中文第二版评定认知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的LOTCA总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OTCA总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OTCA子项目除空间知觉外,在视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方面,观察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音乐疗法配合认知训练比单纯的认知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更加有利,并能更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临床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VR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明神经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量表(FMA)以及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为(24.37±3.80)分、(70.12±12.40)分和(64.15±10.33)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R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现实环境训练对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持续治疗2个月。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研究组患者MoCA量表总分及视空间、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七个子项目评分[分别为(22.80±4.63)分、(4.00±0.93)分、(2.67±0.62)分、(4.13±0.74)分、(2.33±0.62)分、(1.60±0.83)分、(2.93±0.70)分及(5.13±1.19)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只有命名、语言、延迟记忆3个子项目评分和总分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MBI评分[(61.53±7.13)、(52.20±4.9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MBI评分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计算机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有助于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期正念行为训练对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正念行为训练,每周1次,每次90min,共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测患者心境状态,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评测患者的正念水平;并采用EXPO32-ADC流式分析软件实施免疫荧光的数据分析,对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目进行免疫机能评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OMS和MAAS评分及血清T细胞CD3+、CD4+、CD8+数目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OMS和MAAS评分及血清T细胞水平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中患者正念水平MAAS评分(58.00±4.78 vs 54.00±4.89)及POMS各项评分中的紧张-焦虑(13.14±3.36 vs 15.90±4.28)、忧郁-沮丧(18.10±6.24 vs 20.06 ±5.42)、疲惫-惰性(16.53±3.50 vs 18.98±4.88),活力-好动(26.68±5.22 vs 22.43±5.2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愤怒-敌意(9.94±2.48 vs 10.38±2.30)和困惑-迷惑(13.60±3.48 vs 13.78±3.50)两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细胞CD3+、CD4+、CD8+数目升高(75.75±5.40 vs 69.91±4.42;39.54±3.29 vs 34.44±4.21;39.82±3.55 vs 36.82±3.55),训练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短期正念训练可改善髋部骨折固定术后老年患者心境情绪状态,提高患者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跑台训练对中重度颅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2只成年SD大鼠制成中重度脑外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A组、训练B组、训练C组及对照组。训练A组、训练B组及训练C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 h、3 d和7 d时进行为期2周的电动跑台训练。于制模后第6、12、18、24及28天时分别采用足误试验(foot-fault)和圆筒试验(cylinder test)评定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于制模后第28天时通过焦油紫(CV)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 结果训练A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训练C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2、18、24及28天时分别为(4.70±0.17)分、(4.66±0.09)分、(4.81±0.14)分和(4.84±0.1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B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8、24和28天时分别为(4.62±0.17)分、(4.81±0.12)分和(4.81±0.09)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C组圆筒试验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第12天时开始升高,在制模后第28天时为(0.31±0.04)分,与对照组前肢不对称分值[(0.17±0.0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A组、训练B组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制模后第28天时发现各跑台训练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均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 结论于颅脑损伤后3 d或7 d时进行为期2周的跑台训练,能改善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其治疗过程与脑组织缺失体积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手背伸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增加患侧上肢任务导向训练,即训练时结合日常实物并完成明确指令动作,如手背伸抓握及够物等训练。由不知分组的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定2组患者的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活动度(AROM)、手腕Fugl-Meyers运动功能评定(FMA)和腕背伸表面肌电图(s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腕关节AROM、手腕FMA评分和腕背伸sEMG值分别为(4.17±2.68)°和(3.11±2.85)°、(11.11±3.69)分和(13.72±4.46)分、(42.83±16.48)μV和(37.28±18.48)μ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39±4.22)°和(3.83±4.02)°、(27.72±8.84)分和(22.05±7.81)分、(102.5±53.11)μV和(72.17±32.65)μV,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联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给予2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低频电刺激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检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MEP潜伏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治疗后)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9.68±1.12)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3.89±0.63)分]、MEP潜伏期[(20.96±3.38)ms]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仅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5.74±0.85)分]、MEP潜伏期[(22.03±3.86)ms]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MEP潜伏期均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训练不仅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感觉功能,还能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和sEMG检测。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为(7.65±0.88)分,与组内治疗前的(2.75±0.64)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6.10±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上肌群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NME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sEMG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来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分别为(23.18±3.77)分、(39.49±8.39)分、(2.97±0.63)级和(104.30±42.75)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Bobath等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HAMD、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I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FMA[(65.37±5.28)分]、BI[(69.22±7.05)分]优于对照组FMA[(47.16±4.92)分]、BI[(55.67±6.21)分](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15.72±9.86)分]比较,治疗组HAMD[(9.25±3.76)分]评分显著较低(P<0.05)。 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改善ADL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40min运动想象治疗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对照组患者则接受40min康复宣教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上述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运动活动日志-14项(MAL)中的患手使用频率(MAL-AOU)和患手动作完成质量(MAL-QOM)进行功能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分别为(38.61±5.86)分、( 80.55±7.25)分、 (2.55±0.45)分和(3.12±0.59)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31.87±6.31)分、(73.12±9.63)分、(1.78±0.71)分和(2.38±0.76)分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治疗作用优于单纯的任务导向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70例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观察组同时辅以认知训练。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简化的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 结果2组患者认知功能LOTCA各项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合理安排排痰训练时机和及时清理气道内痰液对气管切开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合并肺部感染和吞咽障碍的气管切开鼻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肺部物理治疗、排痰训练和体位引流,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排痰训练时间,排痰训练后促使患者产生有效的咳嗽,并在气管套管内吸痰一次,将气管和套管内的痰液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治疗6 d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2组患者每次排痰量、动脉血气分析、肺部听诊及胃食管反流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患者行排痰训练后,实验组中,少量(<3 ml)排痰、中量(3~8 ml)排痰和大量(8~15 ml)排痰的患者分别有4、12和14例,而对照组患者则分别有7、18和5例,实验组每次能大量排痰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排痰训练后肺部听诊结果为显效、好转、无效的患者分别有15、12和3例,行排痰训练治疗的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患者则分别有8、12和10例,有效率为66.7%,实验组患者行排痰训练后肺部听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CO2、PaO2和SaO2分别为(38.95±3.69)mmHg、(89.76±11.87)mmHg和(96.11±3.18)%,对照组患者的分别为(41.01±3.41)mmHg、(82.95±10.86)mmHg、(93.46±3.34)%,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23例,对照组24例;治疗后,实验组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为3例,对照组患者18例,2组患者治疗后发生胃食管反流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且实验组患者经合理安排排痰训练时间和排痰训练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次数明显少于同期对照组(P<0.01)。 结论合理安排排痰训练时间(餐前或餐后2 h)和排痰后及时清理气道内痰液的综合护理,能更为有效地减少胃食管反流,明显改善患者肺部呼吸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手抓握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脑功能重组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每天训练120min,机器人训练组患者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min,联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各60min。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查各组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分别为(4.36±0.62)分、(4.43±0.45)分和(5.35±0.55)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45.56±8.32)分、(46.64±7.16)分和(55.82±6.8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8.71±7.56)分、(56.52±7.11)分和(82.62±8.58)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躯体感觉激活区体积、大脑总兴奋区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并以联合治疗组的脑区激活范围较显著(P<0.05)。 结论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上述两种疗法联用具有协同功效,能进一步促进脑梗死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