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开发纤维素基吸油材料,以毛竹浆料、豆秆浆料、甘蔗渣作为基材,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在引发剂过硫酸钾和交联剂二甲基丙烯酸1,4-丁二醇酯的作用下,采用悬浮接枝聚合法制备BMA接枝纤维素的聚合物,主要探究了毛竹浆料、豆秆浆料和甘蔗渣这三种不同基材的纤维素对合成吸油材料的接枝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对接枝前后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豆秆浆料接枝产物的吸油性能最大,吸甲苯率为11.18 g/g,吸甲基硅油率为13.38 g/g,接枝率也最高,达76.31%。将甘蔗渣和毛竹按质量比为0.4∶0.6的比例混合作为基材制备的吸油材料接枝效率高达88.32%,均聚物含量为2.3%,吸油性能比纯豆秆接枝产物的吸油性能强,吸甲苯率达10.68 g/g,吸甲基硅油率达15.32 g/g。  相似文献   

2.
以纤维素为基体,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通过悬浮接枝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基吸水吸油材料;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聚合物的吸水、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0∶1.0,AM∶BMA的质量比为2.0∶1.0,相对于单体,引发剂质量分数为6.0%,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5%,分散剂质量分数为0.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得到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其吸油倍率为11.55 g/g,吸水倍率为23.51 g/g,聚合度为534.6。  相似文献   

3.
在离子液体均相体系下,在甘蔗渣纤维素表面上接枝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制备一种阴离子吸附材料,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单体用量、交联剂浓度和时间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渣纤维素与单体DMAEMA质量比为1:5,引发剂浓度为2%,交联剂浓度为3%,温度为50℃和反应时间为4 h,产物的接枝率最大为330%,在含有较低浓度的氟离子溶液中,其吸附能力为2.6 mg/g,为高效阴离子吸附剂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琳  王存国  林琳  刘维  肖红杰  袁涛 《应用化工》2007,36(12):1194-1196
应用小麦秸秆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制备了耐盐性吸水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吸盐水倍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接枝共聚的适宜条件为:丙烯酸单体与麦秸秆质量比为8∶1,丙烯酸中和度为70%,引发剂过硫酸钾-硫代硫酸钠的用量为单体的3.5%,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24%,反应温度为7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树脂吸盐水倍率最高,吸盐水(CNaC l=0.9%)可达68 g/g,可应用于医疗卫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加拿大一枝黄花纤维为基材,采用悬浮聚合接枝共聚法制备吸油材料。考察了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交联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用量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单体质量比对该产物吸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接枝前后的性质。结果表明:产物表面附有聚合物,且原材料中的C=O键断裂,产生醚键。这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表面已接枝甲基丙烯酸酯。在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的质量比为0.75,引发剂BPO质量分数为0.7%和交联剂CTAB质量分数为1.2%的条件下制备吸油材料,其吸附葵花籽废油的性能较好,吸油倍率为21.036 g/g,且重复吸油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接枝底物,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为交联剂,制备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CMC/AM质量比、MBAM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聚合的最佳条件为:CMC/AM为6/1~7/1,交联剂MBAM为0.003 g,引发剂为单体质量的1%~2.5%,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3.5 h。  相似文献   

7.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丙烯酸(AA)为改性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接枝共聚法制备淀粉接枝型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糊化温度、糊化时间、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单体浓度、接枝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糊化温度为85℃、糊化时间为60min,w(引发剂)=3%(相对于淀粉而言)、w(交联剂)=0.8%(相对于淀粉而言)、AA单体浓度为4.5mol/L、反应温度为60℃和反应时间为4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树脂,其吸水性能最佳,吸水率达到730g/g。  相似文献   

8.
以棉浆粕为基材,硝酸铈铵/HNO3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悬浮接枝聚合反应制备了纤维素基吸油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差示量热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棉浆粕的引发及其后的接枝聚合反应,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含有铈离子的0.15 mol/L的HNO3水溶液在45℃下将棉浆粕活化处理2.5 h后,在HNO3水溶液及交联剂存在下,与BMA发生接枝聚合反应;反应配比为纤维素/引发剂/单体/交联剂=1/0.03/1.5/0.03,聚合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4 h。所得纤维素与BMA的接枝共聚物有较高的接枝率及理想的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棉浆粕为基材,硝酸铈铵/HNO3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悬浮震荡接枝聚合反应制备了纤维素基吸油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差示量热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棉浆粕的引发及其后的接枝聚合反应,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含有铈离子的0.15 mol/L的HNO3水溶液在45 ℃下将棉浆粕活化处理2.5 h后,在HNO3水溶液及交联剂存在下,与BMA发生接枝聚合反应;反应配比为纤维素/引发剂/单体/交联剂=1/0.03/1.5/0.03,聚合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24 h。所得纤维素与BMA的接枝共聚物有较高的接枝率及理想的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乙酸乙烯酯接枝PVC的共聚物,考察了脱氯时间,引发剂、分散剂和单体的用量,反应温度,接枝时间对接枝共聚的影响,以及单体用量对接枝共聚物吸油性能和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与乙酸乙烯酯适合的接枝共聚工艺条件为:PVC脱氯时间1 h,分散剂用量0.8 g,引发剂用量0.9 g,反应温度90℃,单体用量7 g,接枝时间2 h。  相似文献   

11.
王艳 《应用化工》2011,40(6):997-998
利用棉花杆作为基准材料,以过硫酸钾(APS)为引发剂引发单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树脂的最优合成条件为:引发剂APS用量为棉杆的5%,单体AM与AA的质量比为7∶3,棉杆∶单体质量比为1∶5,AA中和度80%,反应时间3 m in,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为5%,树脂吸生理盐水率135 g/g。  相似文献   

12.
羧甲基纤维素接枝AM和DMC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NH4)2S2O8-NaHSO3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单体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与羧甲基纤维素(CMC)接枝共聚,制得含有阳离子和非离子亲水基团的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聚合反应条件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M):m(DMC)=3:1、CMC加量为单体质量的4%~5%、引发剂占单体质量的0.3%~0.4%、交联剂占单体质量的0.5%、聚合温度为55~60℃、反应时间为3~4 h的优化反应条件下,所得树脂吸去离子水率为430 g·g-1,吸0.9%NaCl盐水率为86 g·g-1.  相似文献   

13.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氮气保护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和亚硫酸钠作为引发剂,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经干燥后制备吸去离子水迭700倍的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反应时间、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中和度、反应温度、淀粉用量、干燥温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酸酯类为单体、苯乙烯为主要共聚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三氯甲烷为致孔剂,采用悬浮共聚工艺合成了一系列多孔的高吸油树脂。着重研究了树脂共聚单体组成、交联剂加量、引发剂用量以及分散剂加量等因素对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在最优化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具有较佳的吸油性能,对甲苯的吸附量可达32 g/g。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共制备两种吸水树脂:一种以丙烯酸(AA)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钾(KSP),硝酸铈铵(CAN)为复合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加入羧甲基纤维素(CMC)接枝共聚制备纤维素类吸水树脂;另一种则用相同浓度的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反应条件下制备聚丙烯酸类吸水树脂。通过对两种吸水树脂吸附重金属离子如Na+、Li+、Ca2+、Zn2+、Co2+、Fe3+溶液,以及对尿素的吸附能力,吸水速率,保水能力的测试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纤维素类吸水树脂对离子的吸附能力强于聚丙烯酸类吸水树脂。  相似文献   

16.
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中纤维素均相接枝制备高吸水材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氢氧化钠/尿素(NaOH/Urea)水溶液为纤维素溶剂,进行了纤维素均相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材料的研究。该吸水材料吸去离子水达400多倍、自来水达近200倍。讨论了纤维素在NaOH/Urea水溶液体系中的溶解,考察了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对接枝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羧甲基纤维素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经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讨论了反应时间、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CMC、AA、AMPS的量分别为1,8,3.5 g,引发剂量为0.15 g,交联剂量为0.02 g,AA中和度为80%,在50℃下反应2 h。所得产物吸水倍率为580 g/g,吸水速率为80 g/m in。  相似文献   

18.
以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氯代咪唑([AMIM] CI)为反应介质,采用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利用接枝共聚方法合成纤维素-丙烯酸接枝共聚物.以轻液体石蜡为分散相,经反相悬浮过程将接枝物球化.通过正交实验法探索了最佳合成条件:单体的用量为4g/g CE,引发剂的用量为0.15g/g CE,交联剂的用量为0.05g/g CE,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5h.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对纤维素-丙烯酸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对Cu+2离子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为198.6 mg/g.  相似文献   

19.
以凹凸棒石(AT)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两种单体同时对海藻酸钠(SA)进行接枝改性,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海藻酸钠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凹凸棒石复合材料。考察了各合成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液倍率的影响,并采用FTIR、S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质量比为5 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5%(占单体丙烯酸质量,下同)、凹凸棒石用量为25%、交联剂用量为0.095%、引发剂用量为0.55%和反应温度为80℃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吸蒸馏水倍率最高,达到1 693.3 g/g。FTIR表明,海藻酸钠、丙烯酸、丙烯酰胺和凹凸棒石共同参与了接枝聚合反应。SEM表明,凹凸棒石的引入,复合材料的表面致密但存在大小不一的孔隙,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吸液倍率。  相似文献   

20.
以农业固体废弃物秸秆为基材,采用Na OH/H2O2复合体系进行预处理后,与苯乙烯通过悬浮接枝聚合法制备吸油材料。文中主要考察了接枝单体苯乙烯与秸秆的配比、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二乙烯基苯用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的吸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m(苯乙烯):m(纤维素)=4﹕3,ω(引发剂)=0.5%,ω(交联剂)=0.5%,θ=70℃,t=4 h时,所得产物对煤油的吸收倍率可达8.53 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