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和Embase数据库近10年来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腧穴、归经、特定穴等进行频次、频率统计,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54篇文献,涉及63个腧穴,12条经脉,总频次565次;高频腧穴依次为睛明、攒竹、阳白、丝竹空等;腧穴分布以头面部和四肢部为主;阳经腧穴居多,重视五输穴、原穴的使用;睛明-阳白、攒竹配伍相关性最高。结论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选穴以阳经、头面部为主,注重局部与循经远端相结合、上下相配,达到健脾益气、祛风通络、养血荣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腧穴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选穴与腧穴配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F)等8个数据库,纳入建库至2018年10月1日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对腧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共33篇,涉及经脉前3位(总占比10%以上)依次是督脉、胆经、胃经;主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位于头面部,配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位于四肢部;单穴中百会穴出现频次最高;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和五输穴。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循经取穴以督脉、胆经、胃经为主;穴位多集中于头面部,以百会穴、四神聪穴、神庭穴为主,同时根据兼加证配以四肢部的腧穴,以足三里穴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SCI及Embase数据库检索近10年的相关艾灸治疗面瘫的文献,运用EXCEL建立文献数据库,SPSS19.0、Clementine12.0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法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9篇,入选腧穴59个,累计使用频次965次,主要归属于手足阳明及少阳经;频率最高的穴位为翳风、颊车、地仓、下关、阳白,部位以头面颈部为主;聚类分析中的主要类群为翳风-牵正、足三里、承浆-人中-风池、地仓-阳白-颊车;关联规则分析主要为地仓→阳白-翳风、地仓→阳白-颊车、颊车→下关-地仓、地仓→阳白、地仓→迎香。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基于古代经络系统及现代面神经解剖理论,重视头面部穴位及交会穴,再根据面瘫的受损程度及部位选取固定组合行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近十年公开发表在各大数据库中有关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穴位处方数据库,设计提取程序对穴位信息进行提取、综合,选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和聚类分析,总结针刺选穴的特征及规律。结果:纳入处方82条,涉及穴位33个,穴位总使用频次649,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归经、部位分别是合谷(73次)、足阳明胃经(223次)、头面部(480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地仓—颊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有效聚类群。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选穴特点局部取穴结合远端取穴,核心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翳风、合谷、太冲,并结合不同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维普(CQVIP)及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应用excel、SPSS 20.0对穴位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及聚类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Cytoscape 3.9.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网络图可视化的升级。结果:共纳入140条穴位处方,80个腧穴,用穴总频次为1464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依次是地仓(85.00%)、阳白(82.86%)、颊车(82.14%),头面部腧穴使用最多,常用的奇穴为太阳(54.29%)。常选胃经、大肠经、胆经。特定穴中交会穴、原穴、下合穴应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与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地仓-颊车。聚类分析获得2个腧穴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以阳明经、少阳经及太阳经为主,地仓-颊车-阳白为核心穴位组合,重视远近配穴、经筋论治及对神经的刺激。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选穴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通过检索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相关临床治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最终纳入文献52篇,腧穴84种,腧穴总频次490次。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攒竹、足三里、阳白。③重用阳经,取穴以足三阳经腧穴为主。④腧穴多位于面部和四肢部,选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⑤关联规则显示:阳白-攒竹、足三里-攒竹支持度均为最高。⑥聚类分析显示四组核心穴对:丝竹空-鱼腰-攒竹-阳白、申脉-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太冲-合谷、太阳-百会-四白-瞳子髎。结论: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时重用阳经穴位,重视局部取穴与“治痿独取阳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10年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ONP)的取穴规律,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取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以"动眼神经麻痹"(或"动眼神经损伤")、"针刺"(或"针灸"、"电针")为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针灸处方主穴数据库,整理、分析其取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经过筛选,最后共纳入23篇符合要求的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使用频次居前12位的腧穴依次为:攒竹、睛明、丝竹空、太冲、鱼腰、阳白、足三里、四白、风池、太阳、三阴交、合谷。结论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多选取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胃经、脾经和督脉上的穴位,以头面部和下肢部穴位使用频繁,选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原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予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共计51组针灸处方,涉及40个腧穴,11条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423次。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应用频次前6位的腧穴为睛明、太阳、攒竹、合谷、风池、太冲;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穴位是“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群:“百会、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太冲”“睛明、太阳”“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阳白”。结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一定规律,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核心穴组联合眼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探析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收集2000年—2019年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并运用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文献64篇,提取出腧穴处方67条;重要腧穴以地仓、阳白、颊车、鱼腰、太阳、迎香、四白、合谷、翳风和攒竹为主,腧穴配伍以地仓与阳白、合谷、颊车最为多见,应用"k-核心"算法优化腧穴处方,27个核心腧穴以面部及下肢部使用腧穴个数及频次最多,且74.1%为特定穴,以交会穴居多,进行社团划分后可归为以常用主穴和辨证配穴为主。结论:现代临床中采用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取穴以手足阳明、少阳和足太阳经为主,并注重局部取穴和特定穴的使用,且强调辨证配穴和上下配穴;电针波形以疏密波最多,连续波次之。  相似文献   

11.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取穴:急性期所用穴位有: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完骨、下关、丝竹空、合谷、手三里、足三里,恢复期所用穴位有:地仓、颊车、四白.下关、合谷、足三里、肾俞,上述穴位轮流使用,面部取患侧穴位,合谷穴取健侧,其它取双侧穴位,并用电针治疗。2、方法: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面部穴一般采用浅刺或沿皮透刺和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穴位待病人“得气’(有麻重感)后,再将针柄连接电疗机,用中等刺激(患者能忍受力度)输出强度以面部有细微跳动为宜,频率为疏密波,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有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面肌痉挛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及IBM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关联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45篇文献,共计77组针灸处方,涉及74个腧穴。描述性分析显示,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其中,以巨刺法最为常用;辨证分型最常见为虚风内动证;腧穴分析结果显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头面部穴位为主,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合谷、四白、地仓、太冲、太阳;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为“合谷-太冲”,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穴位为“太冲-合谷-地仓-颧髎-太阳-四白”;系统聚类分析得出 4 个聚类群:“合谷、太冲、阿是穴、风池”“颊车、下关”“足三里”“翳风、百会、颧髎、地仓、太阳、攒竹、四白”。【结论】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当以息风止痉,补气养血,兼调养心神为治疗原则,可采用巨刺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太冲-合谷-地仓-颧髎-太阳-四白作为核心穴组,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选穴处方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分析,总结针灸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总纳入的193条针灸处方中,包括穴位54个,穴位总使用总频次为1541,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络、部位分别为合谷(169次)、足阳明胃经(503次)和头面部(1170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颧髎-阳白,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阳白-下关-地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选穴以局部为主,结合远端选穴,临床可以使用颧髎-阳白,合谷-阳白-下关-地仓组合,并结合不同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针刺表情肌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表情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表情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3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表情肌组(表情肌组79例)和常规取穴组(55例)。表情肌组在颅顶肌额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颊肌行围刺治疗;常规取穴组穴取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四白、攒竹等,行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表情肌组有效率为94.9%,优良率为92.4%;常规取穴组有效率为70.9%,优良率为52.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情肌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优于常规取穴针灸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的用穴特点和规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等收集1980-2013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此病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80篇,选用腧穴148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合谷、下关、风池、扳机点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占总频次的41.58%,交会穴、原穴和五输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65.9%。分支选穴中位于前3位的腧穴分别为:第1支阳白、鱼腰、攒竹,第2支四白、颧髎、迎香,第3支颊车、下关、地仓。认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重视局部穴位,并结合神经分布选穴,配合远端腧穴,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建库至2020年6月30日的穴位埋线治疗IBS的所有文献共299篇,最终纳入文献47篇并建立穴位埋线治疗IBS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使用频次、归经、部位、特定穴及辨证取穴进行统计,对使用频数≥4次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总结穴位埋线治疗IBS选穴及配伍规律。结果穴位埋线治疗IBS涉及腧穴44个,总使用频次为281次。使用最多的穴位为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使用最多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总频次为229次,占总频次的81.49%。涉及特定穴35个,占总穴位的79.55%,最常用的特定穴为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常见选穴部位为腰背部、下肢部及胸腹部,腰背部涉及10个穴位,以大肠俞最为常用;下肢部涉及14个穴位,足三里频次最高;胸腹部涉及11个穴位,天枢频次最高。证型以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居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得到6个聚类群,其中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为重点取穴。结论穴位埋线治疗IBS疗效确切,通调肠腑为其基本治则,取穴以前后配穴与远近配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重视特定穴的使用。本研究对临床穴位埋线治疗IBS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刺加闪罐治疗面神经麻痹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勤 《陕西中医》2006,27(11):1414-1415
目的:观察针刺闪罐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针刺取阳白、四白、颊车等穴,闪罐取地仓、颊车、阳白等穴。结果:总有效率93.3%。提示:本方法可疏通阳明、少阳经脉,祛风散寒、调和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腧穴与经络的选用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1)共纳入142篇文献,涉及腧穴167个,总计使用频次1 239。(2)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曲池,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3)针刺部位以四肢部、头面颈项部和背部为主,特定穴中以五输穴使用最为广泛。(4)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肝俞-肾俞、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以及阳明经穴之间的相互配伍。(5)聚类分析后得到8个主要类群,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取穴思路。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以循经取穴为原则,取阳经穴位为主,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醒脑开窍""通督调神""疏经调脏"等治法,并灵活选用夹脊穴、背俞穴、跷脉穴及头针进行治疗,同时注重五输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优选穴位和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2007-01-01—2017-10-01针刺治疗MGH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MGH的腧穴选用规律,包括腧穴使用频次、归经、分布、特定腧穴及关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7篇文献,共使用腧穴60个,优选12个,分别为膻中、乳根、太冲、屋翳、足三里、期门、三阴交、肩井、合谷、肝俞、天宗和关元;优选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胸部和下肢;常用腧穴配伍有乳根和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和膻中、期门和膻中、太冲和膻中、屋翳和乳根等17组。结论针刺治疗MGH取穴以膻中、乳根、屋翳为主穴,并以近治和远治相结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足厥阴肝经为拓展选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和Pub Med 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MGH的临床文献,通过筛选,最终从纳入的153篇文章中建立针刺治疗MGH选穴频次及频次居前5位的选穴分析数据库,对选穴归经、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针刺治疗MGH的针刺组方共有85条,涉及穴位105个,频次居前5位的穴位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膻中;针刺治疗MGH涉及十四条经脉及经外奇穴,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等;选穴主要分布在躯干部,以近部选穴为主。结论针刺治疗MGH最常选用腧穴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取穴;主要以近部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