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明成 《中药材》1991,14(12):23-24
薄荷为常用中药,其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过去对其混伪品的报道很少。笔者1991年在安徽省薄荷主产区滁县地区进行中药质量调查时,发现基层药材收购点收购的薄荷中,常掺有一些混伪品。这些混伪品大多系唇形科植物,其生境分布、植物形态、药材特征均与薄  相似文献   

2.
无花果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考证无花果的品种与植物来源。方法 :查阅古今相关文献 ,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 :无花果原产亚洲西部至地中海地区 ,现世界温暖地区均有栽培。我国早在明朝就有药用记载 ,古今应用一致 ,其正品为Ficus carica Linn .,同属植物榕树果、薜荔等为其混伪品 ,宜加以区别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巴西市场上销售的药用蒲公英的混伪品进行鉴定及生药学研究。方法通过提取样品DNA、PCR扩增及双向测序,获得样品的ITS序列。采用相似度分析法进行分子鉴定;根据植物产地分布特征和形态特征验证结果,三种方法联用获得鉴定结果;分析混伪品的性状和显微特征。结果 DNA条形码研究表明巴西药用蒲公英的混伪品来源于菊科植物假蒲公英猫儿菊Hypochaeris radicata的全草,产地分析和形态分析验证了DNA条形码鉴定结果。结论巴西药用蒲公英的混伪品来源于菊科蒲公英属植物假蒲公英猫儿菊Hypochaeris radicata的全草。混伪品的生药学特征能够为巴西草药DENTE DE LEO的真伪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些紧俏贵重中药常被以外观相似的伪品进行混掺,严重影响了临床用药安全。天麻掺伪品种最多,常被伪品马铃薯及南星科植物芋头、百合科植物黄精等混淆。伪品麝香多掺杂沙土、木灰。山茱萸则常被葡萄科植物葡萄果皮替代。  相似文献   

5.
张凌云 《陕西中医》2012,33(5):612-613
目的:辨别鸦胆子及其多种混伪品的性状特征。方法:从鸦胆子与其多种混伪品的植物来源、药材性状进行比较鉴别。结果:正品与混伪品形态与性状结构,质地与气味等均具显著差异。结论:正品与混伪品在植物来源、药材性状、功用主治方面有明显不同,不能作鸦胆子使用。  相似文献   

6.
以历代本草著作、近现代专著及现有标准为基础,考证山慈菇进行本草及文献,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经考证山慈菇基原在唐宋时期较明确,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的假鳞茎;明代之后增加老鸦瓣(光慈姑)、丽江山慈菇(地方习用品)等来源,直至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将异科异属植物黄独作为山慈菇药材来源,表明古时山慈菇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现象较多,且品种混乱不清,混伪品较多。近代逐步确定山慈菇基原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基原规定一致。山慈菇历代以江苏、浙江为佳,之后产区扩大至江西、湖南、广西,近代推崇四川、贵州地区所产;多在夏秋6—8月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以假鳞茎入药,炮制品多为生品。经产地及市场调查发现,山慈菇商品均为统货,未分规格等级。由于现有标准未规定含量测定指标,且山慈菇药材伪品、混用品及地方习用品较多,亟须明确其特征性品质指标,同时结合商品规格等级,进一步提升山慈菇药材的质量标准,以促进药材整体的优质优价,有效地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蔷薇科植物翻白草与委陵菜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来源考证,形态比较,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别,化学成份研究。结果:通过较简便的操作和方法总结出翻白草与委陵菜的鉴别特征。结论:经过综合的鉴别比较,可将翻白草与委陵菜达到品种定性目的,以确保临床用药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8.
山豆根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对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易混伪品进行DNA分子鉴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科9属38个物种84份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序列变异分析、K-2p遗传距离比较及NJ系统发育聚类树构建。结果表明所研究山豆根基原植物样品种内ITS2序列无变异,与其同属密切相关物种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102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072,与其他混伪品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200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594。山豆根基原植物在NJ系统发育聚类树上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8。因此,ITS2作为DNA条形码序列能够有效的区分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为山豆根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6,(3)
中药翻白草为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含有黄酮、萜类、甾体、鞣质及有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降血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临床多用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该植物组方应用、形态学、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女贞子原植物及其混用品和伪品的ITS2序列,探究鉴定女贞及其混伪品的新方法。方法:采用CodonCode Aligner进行序列拼接,MEGA4.1计算女贞及其混伪品的种内、种间的K2P距离,并基于K2P模型构建NJ树,最后应用Schultz等建立的ITS2数据库和网站预测二级结构。结果:女贞的最小种间K2P距离(3.2%)大于种内最大K2P距离(0.90%),NJ树中女贞的不同来源样品聚为一支。女贞与其混伪品的二级结构的分子形态均有差异。结论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女贞子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条形码序列,并且该序列在中药材原植物的鉴定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马健  张定华 《河南中医》2013,33(4):596-597
翻白草为蔷薇科植物,民间常用翻白草代茶饮治疗糖尿病.临床上运用翻白草治疗2型糖尿病,有单药的应用,又有复方的应用,降糖效果良好.实验研究显示,翻白草所含的黄酮类物质及微量元素与其降糖作用密切相关,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其治疗糖尿病,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具有较大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3,34(3):367-368
目的:鉴别白前与其混伪品的性状特征。方法:通过对比白前与其混伪品的植物来源、性状特征进行鉴别。结果:白前与其混伪品在形态、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有不同之处。结论:白前与混伪品在植物来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性味功能方面有差异,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16,(7)
翻白草为民间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该文就近年来翻白草的化学成分、质量评价、药理活性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提供依据。翻白草资源丰富,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不同地区品质各异,若仅以简单的薄层色谱和浸出物进行质量分析,并不能完全反映药材的品质与疗效,故应筛选与药理作用相关的多种化学成分作为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翻白草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若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深入探讨,发掘新药,将对该植物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手、菟丝子、玫瑰花混伪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药市场上的混伪品增多。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保证药品质量,提高药物的疗效。现将常用的三味果实、种子类、花类药物与混伪品的鉴别要点作以下介绍,以供参考。1 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aSwingle的果实。辛、苦、温。功能行气,开郁、化痰。用于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咳嗽痰多等证。其混伪品有来源于葫芦科植物佛手瓜Sechiumedule(Jacq.)Swartz的果实,多为切片。二者区别见表1。表1 佛手与佛手瓜的性状鉴别鉴别项佛手佛手瓜学名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aSwingleSechiumedule(Jacq.)Swartz…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产有正品,伪品大黄,其原植物的来源计两属八种,本文就其临床作用与其植物的形态,药材性状做了鉴别,提出了临床上应鉴别应用大黄。  相似文献   

16.
不灰木是外用治疗"热痱疮"[1]的良药,但现代临床几乎未见应用.究其原因,多由于年代久远,历代本草记载的药物属性、特征描述混乱,造成同名异物以致气味功效相混,临床用药无所适从,影响用药效果而致.历代本草记载的不灰木这种药物究竟是植物化石类物质还是角闪石石棉类物质,如为角闪石石棉,其"气味"属甘、大寒还是咸、温,其功效外用能否治疗"热痱疮"症,临床有无应用价值等是"不灰木"本草考证需弄清楚的四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镜安  杨璐  李荣钊  张家明  胡敏  刘镛 《中草药》2018,49(15):3672-3680
目的对竹节参及其近缘物种和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为竹节参现代化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保证临床疗效与用药准确性。方法对竹节参样品进行ITS2基因片段扩增和正向测序,并从Gen Bank数据库下载竹节参、近缘物种和混伪品的ITS2序列,通过ITS2 database剪切最终共获得24个物种102条序列,使用DAMBE软件进行序列替代饱和度检测,利用MEGA 6.06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变异位点、计算GC含量、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构建NJ系统发育树,并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竹节参ITS2序列长度均为230 bp,平均GC含量63.7%,ITS2序列平均遗传距离分析、NJ树、二级结构特征均显示竹节参与非同属混伪品和部分近缘物种(屏边三七、假人参、三叶参、野三七和越南人参)存在极大差异,能有效区分,而鉴定近缘物种西洋参、人参、三七、珠子参、羽叶三七、Panax assamicus、Panax variabilis和狭叶竹节参序列分辨率较低,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 ITS2序列可作为鉴定竹节参与其非同属混伪品DNA条形码之一,对非同属混伪品鉴定分辨率极高,而对于鉴定其近缘物种的通用性仍有待考证,这为后续竹节参及其近缘物种种间遗传关系和亲缘关系鉴定、非同属混伪品鉴别区分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细辛知多少     
细辛系我国应用较早的一种解表药物,目前市场伪品及代用品非常多,影响疗效,为了澄清该药情况,我对各地的习用和错用药物进行调查,通过各地药物书籍了解其应用情况,据初步查阅,以细辛命名的药材有十七个科属四十种植物,现一一将其来源别名、分布及功效详述如下,供同道在医疗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区分中药材藤梨根及其常见混伪品。方法:对采集的中药材藤梨根样品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DNA 提取,PCR扩增和测序,运用CodonCode Aligner 3.5.7对所获ITS2序列进行拼接。应用MEGA 5.0软件计算藤梨根及其常见混伪品的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邻接)系统聚类树,最后分析种间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差异。结果:中药材藤梨根两种基原植物的平均种内K2P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和0.002,远小于藤梨根与其常见混伪品之间的平均K2P遗传距离0.120;藤梨根与其常见混伪品的ITS2二级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NJ树显示藤梨根的基原植物聚在一起,与混伪品可明显区分,但无法区别所有猕猴桃属植物。结论:ITS2序列可高效区分藤梨根及其常见混伪品,弥补了传统鉴定方法的不足,提高了鉴定效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6,(12)
通过查阅经典医籍及历代本草,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对蒙药古古勒的本草考证进行了疏理。从原植物来源、产地、形状、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认定蒙医所用古古勒谓黑云香,是橄榄科植物穆库尔没药树Commiphora mukul Engl(Hook ex Stocks)的干燥树脂。其余均为代用品或伪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