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肖燕  任开益 《新中医》2014,46(1):11-13
任开益名中医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认识、治疗中风病,通过研究一组高危因素造成人体对中风病的易感性,提出高危中风综合征假说,运用个人经验方对中风病实施未病先防减少发病率,已病防变降低死亡率,康复与治疗同期开展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论中风先兆征与无症状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中医脑病协作组制定了《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确定了中风先兆证、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强调了中风先兆证与中风病的差异。但对于一些既有脑内梗塞灶或出血灶,又没有与中风病有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或综合征的病人,其临床诊断归属和治疗问题就显得较...  相似文献   

3.
化痰逐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菊红  郑国军 《河北中医》2012,34(5):673-674
2010-01—2012-01,我们采用化痰逐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9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6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确诊。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辨证为痰瘀互阻型。  相似文献   

4.
"三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大江  张树峰 《河北中医》2007,29(11):1018-1019
缺血性中风属于现代医学脑梗死范畴,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失语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目前,对缺血性中风失语的治疗尚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而针刺疗法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治疗手段。2002-03—2007-03,我们采用“三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91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纳入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诊断为中经络,且病程<6个月者。1.2病例排除标准①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诊断为中脏腑者。②出…  相似文献   

5.
刘完素在诊治中风病方面,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法、预后等有其独到见解和认识。认为中风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提出热极生风理论,开创了论治中风由外风转向内风的先河。在治疗方面当根据有无表里证,首先分为中腑、中脏分别采取"汗"或"下"法祛风除热。对于"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者,刘完素强调用"大药养之",日久使阴阳、营卫自和。并指出中风多有先兆,宜应先期预防。  相似文献   

6.
1996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奖励项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等奖 中风病证候学与诊断标准研究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王永炎等完成的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中风病诊断的客观化、定量化问题,在《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出具有定量意义的第二代《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为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科研水平,促进国内外的中风病交流奠定基础。本研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研究方法学的要求及国际脑血管病研究标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复习文献,专家商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病名诊断研究现状、中风病痛名诊断研究现状,看出缺血中风的病名诊断的不确定性.对缺血中风病名诊断标准确定的忽视,不仅阻碍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医对缺血中风疾病本质及其防治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缺血中风病名的表述的规范和统一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风后并发肢体关节疼痛为中风病并发症之一,临床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2013年5月-2014年10月笔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风病肢体关节疼痛10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中风病的标准。西医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2]进行诊断。1.2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  相似文献   

9.
邱保国研究员论治中风先兆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锋 《中医研究》2006,19(4):50-52
邱保国研究员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邱老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中风病强调早诊断、早治疗,认为中风病要善于认识中风先兆,抓住先兆早期治疗是降低中风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邱老师论治中风先兆的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缺血性中风、证候、生物学指标",检索式为"并",根据文献筛选标准纳入与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并排除重复的研究。结果: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论文412篇,剔除106篇,初读后选取102篇进行精读。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生物学指标与证候相关性的研究既可弥补证候定性描述的不足,又可在证候和中风病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学指标、证候、中风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加完善的中风病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间的研究与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任开益用中医"治未病"方法,将中风发病前高危期以及复发高危期纳入治疗范畴,预防或延缓、减轻中风发病;运用中药复方多靶点多功效的特点,抢救与康复同步进行,"先安未受邪之地"阻断致残。  相似文献   

12.
中风回春丸治疗中风病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回春丸是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功效。为了进一步考察中风回春丸的确切疗效及其安全性,笔者于1999年5月~2001年2月采用中风回春丸治疗中风病120例,并与强力天麻杜仲胶囊60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以及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 1.2 病例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证型为瘀血阻络;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把不以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西医脑卒中统归为类中风。现就调研的585例类中风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选例标准 凡经CT、MRI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同时对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不符合传统中风病病名诊断者,均为纳入病例。  相似文献   

14.
正任开益中医副主任医师为湘潭市中风偏瘫研究所所长、金侨医院院长,其对中风偏瘫及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现将任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例介绍如下。周某,女,30岁,2016年12月7日初诊。2016年11月16日上午10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主要表现为行走困难,随后出现二便失禁,遂至湘雅二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予以甲泼尼龙、泼尼松冲击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症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作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病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选方用药困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总结中风病脉象要素,通过不同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为治疗中风病处方用药及中医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治血四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岗  何敏 《山西中医》2013,29(9):1-3
"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床常用于一般血证治疗。出血性中风亦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朝向多向性、阶段性、个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现主要就"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专病笔谈——针灸治疗中风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淑兰 《中国针灸》2005,25(6):429-430
自2004年4月我刊开设"专病笔谈"栏目以来,临床医生的来稿十分踊跃,共收到稿件200余篇.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7期针灸治疗中风病的讨论,主要对针灸治疗中风的介入时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如何区别治疗、对中风后遗症及并发症特异有效的针灸方法、针灸治疗中风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中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了深入讨论,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结合对古代中风病的认识和现代对中风病证候分型的研究,发现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缺血中风辨证的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亟待制定新的缺血中风诊断标准,以满足中风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聪  高颖 《天津中医药》2007,24(1):12-14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是中风病证候计量诊断标准,为中风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依据。对该标准的应用现状做一简要阐述,分析了该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按照量表学的方法,建立更加科学的,信度、效度较高的新一代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学文教授从肝热血瘀论治中风先兆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文教授为著名中医急症专家,从医 40余年,在中风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上颇有建树.张师在中风病防治中尤其重视"治未病",强调其发病的关键环节在于肝热血瘀,并创立清肝和血、化瘀通络的治疗大法,研制成清脑通络片 (原名小中风片 )治疗中风收效甚佳.现就跟师学习中有关张师论治中风先兆证的经验予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