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旁正常组织中C-Jun结合蛋白激活域结合蛋白-1(JAB1)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1例宫颈癌旁正常组织、4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46例宫颈癌组织中JAB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宫颈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JAB1在宫颈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占9.5%,在上皮内瘤变CINI、CINII、CINIII中的表达分别为20.0%、66.7%、88.2%,在宫颈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分别为85.1%和78.9%。与宫颈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CINIII、鳞癌和腺癌组JAB1蛋白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宫颈上皮瘤样病变CINI相比,CINIII和鳞癌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鳞癌和腺癌之间差异(P0.05)。在鳞癌和腺癌共46例标本当中,JAB1蛋白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转移有关,其中在淋巴转移患者中的表达率为95.2%,在无淋巴转移患者中的表达率为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B1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为临床开展宫颈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TEN、p27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宫颈黏膜上皮、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及4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TEN及p27的表达.结果 PTEN、p27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中分别为87.50%、50.00%、32.10%和78.90%、40.30%、12.50%;PTEN蛋白和p27蛋白的失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PTEN及p2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PTEN和p27蛋白低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有关,联合检测PTEN及p27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3例宫颈癌组织、3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和63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HDAC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blotting随机检测4例宫颈癌组织及自身相对应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HDAC6蛋白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HDAC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IN组织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P<0.05)。HDAC6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年龄和组织学分化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或P<0.05)。进一步的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宫颈癌组织中HDAC6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P<0.05)。结论:HDAC6有望成为评价宫颈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c-myc和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 myc和p53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鳞癌中的c myc和p53蛋白的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正常宫颈c myc和p53未见表达,宫颈鳞癌c myc和p53表达高于CIN(P<0.05)。宫颈鳞癌和CIN的TUNEL标记率均低于正常宫颈,宫颈鳞癌与CIN及正常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细胞凋亡可能与宫颈癌的形成过程有关,c myc和p53蛋白过度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Brg1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16、Rb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Brg1蛋白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P16、Rb在正常宫颈、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Brg1、P16和Rb蛋白在54例子宫颈鳞癌组织、3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Brg1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36.7%和20.0%,3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同时发现Brg1蛋白与子宫颈鳞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子宫颈旁组织的脉管侵润有关(P<0.05),而与年龄和侵润深度无关(P>0.05)。Rb蛋白和P16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存在差异(P<0.05),Brg1蛋白与P16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过表达呈正相关,而与Rb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Brg1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率升高,并与其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因素有关,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16和Rb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手术切除的73例宫颈癌组织、48例宫颈上皮瘤变组织和73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中CHI3L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宫颈癌组织CHI3L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82%;宫颈上皮瘤内瘤变组织CHI3L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5.00%;正常宫颈组织CHI3L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2%;(2)3组中CHI3L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两比较: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瘤变组织中CHI3L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分别为(2=6.72,P0.001;2=5.971,P0.001),其中宫颈癌组织中CHI3L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上皮瘤变组织,分别为(2=10.972,P0.001);(3)宫颈癌组织中CHI3L1蛋白表达与患者肿瘤浸润深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4)经多元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ⅡA期和ⅡB期)、伴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1/2、CHI3L1蛋白阳性等4个因素为宫颈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CHI3L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评估宫颈癌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肿瘤抑制基因1(K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及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样本包括正常对照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20例,宫颈癌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间石蜡切片KAI1蛋白表达,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对照组与宫颈癌组新鲜组织KAI1mRNA的表达。统计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其复发及预后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复发与预后的关系。结果:KAI1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基因及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呈进行性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KAI1基因及蛋白表达均与宫颈鳞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有关,高分化组较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未转移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转移组(P0.05)。宫颈癌按临床分期不同期别越早蛋白表达率越高(P0.05),基因表达率与临床期别无关。生存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差,临床分期晚,有淋巴结转移及KAI1蛋白与RNA表达阳性患者具有高复发风险。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KAI1蛋白与RNA表达与否均为预后相关因素。结论:KAI1基因及蛋白表达强度与宫颈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转移均有关,基因表达基本与蛋白表达同步变化,提示KAI1变化可能参与了宫颈癌发生发展,并且是宫颈癌复发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TPX2mRNA和蛋白在宫颈鳞癌和腺癌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并探讨它们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2例原发性宫颈鳞癌、17例原发性宫颈腺癌、15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CIN组织,宫颈鳞癌Siha细胞株和宫颈腺癌Hela细胞株进行检测,分析其TPX2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①经RT-PCR检测,正常宫颈组织中TPX2的mRNA几乎不表达为0.08±0.03,而宫颈腺癌组织中TPX2mRNA表达为0.467±0.031,宫颈鳞癌组织TPX2mRNA表达为0.441±0.011,Hela细胞的表达为1.923±0.04,Siha细胞的表达为1.679±0.042,它们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经免疫组化检测,TPX2蛋白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不表达,在CIN和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强度增加,三者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X2蛋白在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中不表达,宫颈腺癌组织中强阳性表达,两者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TP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④TPX2蛋白在腺癌Hela细胞株的表达强于鳞癌Siha细胞株((P<0.05)。结论:TPX2不表达于正常宫颈组织,TPX2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宫颈组织中TPX2的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及估计宫颈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TPX2的高表达有望成为研究宫颈癌发生机制和淋巴转移的新的分子标志及治疗靶点。 【关键词】 宫颈鳞癌;宫颈腺癌;Hela;Siha;TPX2;RT-pcr;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Raf激酶抑制蛋白(Raf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RKIP)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KIP在正常官颈组织、官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官颈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组织的表达,并在体外应用RT- 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RKIP mRNA及蛋白在4种不同来源的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官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RKIP在宫颈癌转移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宫颈癌组织;RKIP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211,P<0.05);而RKIP在正常官颈组织及官颈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5,P> 0.05);RKIP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x2=10.341,P<0.05),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x2分别为0.190、4.101、1.402,P>0.05).RT- PCR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RKIP在高侵袭性宫颈癌细胞系Caski中的表达低于其他各组(x2=4.08,P<0.05).结论 RKIP基因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向官颈癌转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是官颈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和核因子-κB(NF-κB)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GRPR和NF-κB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的情况。结果①GRPR和NF-κB在宫颈癌中呈阳性表达(64.81%、74.1%),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呈中等量表达(63.64%、46.9%),GRPR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15.0%),NF-κB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无表达(P<0.05);②GRPR和NF-κB在CINⅠ,CINⅡ,CINⅢ中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③GRPR和NF-κB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并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阳性率增高;GRPR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并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④GRPR阳性组中,NF-κB阳性率为85.7%,GRPR阴性组中,NF-κB阳性率为52.6%,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RPR和NF-κB过度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GRPR和NF-κB表达水平随宫颈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NF-κB表达增加同时GRPR表达增加,二者具有正相关性,联测可作判定肿瘤恶性程度、预后及靶向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1.
12.
HIF-1α和VEGF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蛋白表达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NCE)、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7例宫颈癌(ICC)组织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癌(Ⅰ—ⅡA期)组织中,HIF.1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00%、33.33%、70.13%(P〈0.05),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44.44%、74.00%(P〈0.05);且随HIF—1α表达增强,VEGF阳性表达率递增,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HIF-1α及VEGF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两者呈正相关,HIF-1α蛋白可能以转录激活的形式上调VEGF基因的表达,诱导血管生成,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ROCK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IN疾病及早期宫颈癌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30例不同级别CIN、30例宫颈癌组织中ROCK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ROCK2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为0%,在CIN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0.0%,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7%,在官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CIN及正常官颈组织(P<0.01),随着从正常宫颈组织→CIN病变组织→宫颈癌的转化,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②ROCK2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官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则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检测ROCK2对临床CIN及宫颈癌的预后,可供作有效用的一项参数。  相似文献   

14.
Proteomic analy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was performed using total protein from archival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A wide range of proteins with molecular weights of 10 to greater than 200 kd was extracted from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us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protocol based on the heat-induced antigen retrieval technique. The extracted proteins from normal squamous epithelium (n = 53)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 = 21) were fluorescently labeled and separated using 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We identified 728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ith 144 up-regulated and 584 down-regulated as compared with normal squamous epithelial tissue samples. Nine proteins showing pronounced up-regulation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ere analyz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mong the candidate proteins identified,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8,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domain 18, and heat shock protein 27 were analyzed in Western blotting,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over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27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ver normal mucosa (P < .05). Furthermore, immunostaining revealed heat shock protein 27 overexpression not only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ut in various stage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s 1-3, n = 90), including dysplasia and carcinoma in situ.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heat shock protein 27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s 1 to 3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mucosa (P < .05). In the neoplastic lesions, heat shock protein 27 expression levels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3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1 (P < .05). These results may suggest a role of heat shock protein 27 in tum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in th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equence. Future experiments using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based proteomic analysis will be a powerful tool for various pathologic studi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宫颈鳞癌与p53蛋白表达和HPV感染的关系,探讨宫颈鳞癌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p53基因在39例宫颈鳞癌组织和39例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PCR方法检测HPV在这些组织中的感染情况。结果 HPV在宫颈鳞癌组中阳性率为48.72%(19/39),正常组织中为14.81%(4/27),p53基因表达在宫颈鳞癌组中阳性率为53.85%(21/39),正常组织中为18.52%(5/27),宫颈癌组的HPV感染和p53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HPV感染与p5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宫颈鳞癌发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能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缓激肽B1(BDKRB1)与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缓激肽受体B1(bradykinin receptor B1,BDKRB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0例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级、10例CINⅡ~Ⅲ级及30例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组织中BDKRB1mRNA表达。结果BDKRB1表达随宫颈上皮病变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在CSCC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伴脉管浸润、BDKRB1表达均为影响C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沦BDKRB1在C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CSCC病人的不良预后相关,有望成为宫颈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P16INK4a与视黄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beta,RARβ)蛋白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SP)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INK4a炎、30例CIN(CINⅠ、CINⅡ、CINⅢ各10例)以及40例浸润性宫颈鳞癌组织标本中FHIT、P16INK4a及RARβ蛋白的表达。结果(1)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慢性宫颈炎(90.00%)CIN(66.67%)浸润性宫颈鳞癌INK4a(27.50%)(P=0.000);P16和RA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浸润性宫颈鳞癌(82.50%;90.00%)CIN(46.67%;53.33%)慢性宫颈炎(0.00%;10.00%)(P=0.000;P=0.000)。(2)在宫颈各组织中,FHIT蛋白INK4a与P16INK4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84,P=0.000);FHIT蛋白与RARβ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91,P=0.006);P16INK4a蛋白与RARβ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45,P=0.000)。结论抑癌基因FHIT表达缺失与P16INK4a和RARβ过度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FHIT、P16INK4a、RARβ具有协同作用。FHIT蛋白与P16INK4a蛋白和RARβ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和宫颈癌进展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将HLA-DR、CD1a、S-100蛋白作为DC特异性标记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慢性宫颈炎、70例CIN(CINⅠ25例、CINⅡ25例、CINⅢ20例)以及40例浸润性宫颈鳞癌组织标本中DC的分布和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S-100、CD1a和HLA-DR阳性表达率依次为浸润性宫颈鳞癌(65.00%,55.00%,62.50%)>CIN(50.00%,44.29%,40.00%)>慢性宫颈炎(30.00%,20.00%,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37,P=0.012),S-100、CD1a和HLA-DR分布于癌组织及癌巢附近的间质中。在宫颈各组织中,CD1a与S-100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30,P=0.000);CD1a与HLA-DR表达也呈正相关(r=0.267,P=0.002);而S-100蛋白与HLA-DR表达没有相关性(r=0.065,P=0.461)。结论人宫颈上皮内瘤变至浸润癌变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标记物S-100、HLA-DR、CD1a表达强度发生变化,提示宫颈病变局部的免疫功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促宫颈癌恶性进展的作用。方法提取不同病理分期的宫颈癌组织标本蛋白.采用Western-blot检测VEGF.C及FAK蛋白的表达情况。在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采用Western—blot测定VEGF—C对FAK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的调控作用。结果随着宫颈癌恶性程度的增高,VEGF-C、FAK蛋白及磷酸化FAK蛋白表达水平均随之增加。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宫颈原位癌(CIN)组织中VEGF.C、FAK、磷酸化FAK蛋白表达分别增加了(48±10)%、(78±14)%、(83±15)%,P〈0.05;宫颈鳞癌Ⅰ期各蛋白增高幅度分别为(104±22)%、(121±28)%、(143±30)%(P〈0.01);宫颈鳞癌Ⅱ期(未放疗、化疗)各蛋白表达增高更为显著,其幅度分别为(195±28)%、(186±22)%、(204±31)%,P〈0.001。在培养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上,VEGF—C(100μg/L)处理24h后,可显著增高FAK蛋白、磷酸化FAK蛋白的表达,该作用可被VEGF—C单克隆抗体明显抑制。结论VEGF—C、FAK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VEGF—C可能通过上调FAK表扶殛苴磷酪化水平而但讲宫颈癌的熏忡讲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进行光谱测量,探讨宫颈癌组织与宫颈重度上皮内瘤变(CINⅢ)组织的光谱特征,为光谱测量在早期诊断宫颈癌中的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09年8~12月于我院就诊的宫颈鳞癌及CINⅢ患者各2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或活检获得病变组织,均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分别进行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测定。取其相应病变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也进行上述光谱的测定。被检测的组织相应分为四组:宫颈鳞癌组织20例,宫颈鳞癌旁组织20例,CINⅢ组织20例,CINⅢ旁组织20例。结果宫颈癌病变组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与癌旁正常组织、CINⅢ组织、CINⅢ旁组织的光谱存在明显差异。红外光谱显示:除宫颈癌组织外,其余三种组织的光谱外观相似。宫颈癌组织具有特征性的971cm-1峰位,而CINⅢ组织、CINⅢ旁组织及癌旁组织,在971cm-1附近未检测到峰的出现。拉曼光谱显示:CINⅢ旁组织和癌旁组织光谱极为相似,宫颈癌组织与之不同,1639cm-1处振动峰为宫颈癌组织特征峰,CINⅢ组织和癌旁组织在1639cm-1附近未检测到峰的出现。结论癌组织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具有特征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仪有望用来区分宫颈癌病变与正常宫颈组织,成为早期诊断宫颈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