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发现由于骶骨与骶髂关节结构特殊 ,应用常规的横断位扫描往往不能满意显示骶骨及骶髂关节的结构和病变 ,通过利用反角度CT扫描技术[1] 检查骶骨及骶髂关节取得很好的效果 ,国内尚未见报道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6例CT检查对象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2 0~ 5 2岁 ,其中有外伤史 10例 ,腰痛或臀部疼痛者 6例。检查机型 :西门子SMATOMARC型CT机。1 2 反角度扫描方法 扫描对象仰卧于扫描床上 ,双臂交叉置于胸前 ,做常规骶骨侧位定位像 ,根据腰骶角情况决定是否直接定位扫描 ,若腰骶角过大可…  相似文献   

2.
大约90%的人在其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骶髂关节是产生慢性下腰痛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报道由骶髂关节病变所致下腰痛者占所有下腰痛者的15%~30%[1].近年来,腰椎/腰骶融合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它在解决下腰/腰骶关节病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常有患者抱怨术后出现持续性的下腰痛,一些学者认为骶髂关节继发性病变可能是造成这种持续性疼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腰骶髂"梯形区"从腰背部看来,上界为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下界为腰骶间隙的水平线,两边为骶髂关节线的延长线,上界线长于平行的下界线形成一"倒梯形",而两骶髂关节呈"漏斗口"样向两后外侧伸展,骶髂关节线与腰骶椎间隙横向平行线即梯形的底边约呈65°~70°外夹角,由于髂后上下棘之间的髂脊骨最为肥厚,并向后内翘出,腰椎又是向前呈弧形的凸出,因而"腰骶髂"梯形区,也是一个站立姿势下向前向的"簸箕"状的梯形反向"小骨盆区",L5的骶化,S1的腰化,腰骶椎的各式各样的隐性裂,可在该区形成非对称性的腰骶、腰髂假关节的形成,造就了下腰部一个生理上的弱点[1],导致了腰骶部两侧软组织活动度的不协调,易于引起腰部劳损和腰痛.  相似文献   

4.
42例腰椎融合术后难治性下腰痛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病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曾行后路减压、后外侧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42.6个月)出现新的难治性持续性下腰痛症状的病例。本研究运用骶髂关节内封闭进行诊断性治疗。阳性标准:疼痛缓解≥7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阳性12例(28.57%),是否融合L5/S1、术后疼痛缓解期是否≥3个月与诊断阳性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部分可能是由骶髂关节病变引起的,L5/S1融合可能促进骶髂关节发生退变。症状以下腰痛症状为主者,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5.
骶髂关节半脱位发病机理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风  彭代秋 《中国骨伤》2000,13(2):94-95
骶髂关节半脱位(SacroiliacSubluxation)可引发严重下腰痛[1]。1994年10月~1996年2月共诊治18例。本文试通过对骶髂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分析,探讨其发病机理。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女16例,男2例;年龄25~75岁;左侧10例,右侧8例;女性均为已婚,且有一?..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为腰_(4~5)及腰_5~骶_1间隙,也有两个间隙同时发生者。但一个椎间隙左右两侧同时发生髓核突出者甚为少见。我院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田××,男,30岁,住院号23602,因腰痛及右下肢痛半年而于86年11月14日入院。发病前无明显外伤史。体征:脊柱无明显侧弯,腰前屈约60°,后伸无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37-2041
[目的]探讨3D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0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3D导航下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63岁,平均(45.79±3.28)岁。腰椎骶化者14例,骶椎腰化者7例。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8例,C型13例;骨盆后环损伤中,骶髂关节脱位4例,骶骨DenisⅠ区骨折17例;骨盆前环损伤中,单侧耻骨支骨折17例,双侧耻骨支骨折4例。[结果]共计置入22枚骶髂螺钉,25枚逆行前柱螺钉,每枚螺钉置入耗时平均(29.12±7.41) min。术后手术切口均未感染。21例患者术后随访6月~24月,平均(11.74±1.67)个月。本组病人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31±1.44)分下降至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1.57±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3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85.71%。影像评估方面,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48%。至末次随访时,骨折断端均骨性愈合。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示内固定稳妥,空心螺钉未见断裂、松动及脱出。[结论] 3D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正> 下腰痛指腰2-骶、双侧骶骼关节及其邻近组织的疼痛,症状除见于腰部外,尚涉及臀部和下肢。妊娠期间的下腰痛是孕妇常见的症状,我们在1997年8月-2000年8月对在本院住院的560名孕妇产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产科分娩的560名妇女,年龄均为20~41岁,其中一胎324名,二胎213名,三胎为23名。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于产后至出院前逐项询问产妇,调查内容包括腰痛发生率、部位、疼痛持续时间、疼痛诱因和缓解因素,疼痛程度及产后恢复情况。2 结果 下腰痛发生率:在被调查的560名产妇中,有218例妊娠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下腰痛,妊娠期下腰痛发生率为38.9%;76例在妊娠前有腰痛及腰部外伤史,其中56例在妊娠期出现下腰痛症状,下腰痛发生发生率为77.6%。下腰痛部位:在218例孕妇中,疼痛部位在腰部的有83例,腰骶部为62例,骶髂部的有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为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选取104例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18~81岁,平均(45.39±1.30)岁;病程1~144个月,平均(12.64±2.19)个月。拍摄患者的骨盆平片104张,腰椎侧位片97张。在腰椎侧位片测量骶骨的水平角(腰骶角),骨盆平片上测量两侧髂嵴的垂直距离(髂嵴差),髋骨内侧缘与外侧缘之间的距离(髋骨宽),骶嵴连线与垂直轴线的夹角(骶嵴左右偏移度)。结果:两侧髂嵴差的均值为(10.34±0.73)mm,髋骨宽度差的均值为(6.73±1.01)mm;髂嵴差的均值较大(P<0.01),髋骨不等宽出现的频率较高(P<0.01)。腰骶角异常的均值是(7.29±1.86)°,骶嵴左右偏移度的均值是(3.18±0.47)°;腰骶角异常的均值较大(P<0.01),骶嵴左右偏移的频率较高(P<0.01)。结论:骶髂关节紊乱可分为髂骨紊乱和骶骨紊乱,髂骨是旋转移位,可分为前后旋转和内外旋转移位,内外旋转频率高,前后旋转幅度大;骶骨是倾斜紊乱,可分为前后倾斜和左右倾斜移位,左右倾斜频率高,前后倾斜角度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间随访到的25例骨盆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随访8个月~6年。10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有明显骨块压迫,行骶丛神经探查,5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部分恢复,2例未恢复;15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未行神经探查,12例恢复正常,2例部分恢复,1例未恢复。结论对于骨盆骨折并腰骶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实施积极复位及内固定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明显骨块压迫者,宜行神经探查松解术。  相似文献   

11.
顽固性下腰痛为常见病,本文报告指诸腰骶椎后关节紊乱、臀中肌损伤、骶髂关节炎等引起的腰骶部、臂部、顽固性疼痛征候群,采用局部压痛点微针刀松解取得较好的疗效如下: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院于1994年8月~1996年2月应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制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获得良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18~53岁,病程3个月~16年,平均3.5年,腰3、4间隙突出者2例,腰4、5间隙突出者28例,腰5骶1者12例。所有病例均表现有下腰痛及单侧下肢放射性麻痛、胀痛,并与咳嗽、喷嚏以及站立、行走有明显关系,46例在下腰椎旁有局限性压痛,40例伴下肢明显串痛感,46例直腿抬高<60°,同时加强试验阳性,32例小腿外侧及足踝部浅感觉减退。所有病例都进行了CT或脊髓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3.
严重腰骶段结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严重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治疗的严重腰骶段结核 18例。男性 12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1~ 6 4岁 ,平均 4 2岁。病变部位 L5~S1 2例 ,L4 ~ S1 6例 ,伴有一侧或双侧腰大肌脓肿。术前抗痨治疗至少 2周以上 ,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方法。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2 6 0 min,平均失血量 12 0 0 m L。创口全部愈合。随访 16例 ,平均随访时间 18个月 ,植骨块无滑脱 ,骨性融合时间 6个月 ,无内固定松动 ,无腰痛及功能受限 ,无病灶复发。 1例因术中植骨块嵌入骶管压迫神经致足下垂 ,随访时未见恢复。结论 严重腰骶段结核应手术治疗 ,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方法疗效确切 ,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腰骶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8例腰骶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6例;年龄35~67岁,平均44岁;病程4~17个月,平均9个月.其中单纯腰痛2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3例,下肢肌力感觉减退者13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5例.病灶部位:L4.58例,L54例,LS16例.术前腰骶角15°~27°,血沉45~93 mm/h.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应用腰骶角测量、血沉检测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8例均获随访,时间14 ~2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出血量400~800 ml,术中1例发生髂静脉损伤,术后4例出现不同程度腹胀,无脊髓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腰腿痛症状均消失,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提高,X线、CT检查显示18例患者于术后9~13个月植骨融合,腰骶角和血沉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病变的特点、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因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曾行后路减压、后外侧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30.6个月)出现新的难治性持续性下腰痛症状的病例。运用骶髂关节内封闭进行诊断性治疗。阳性标准:疼痛缓解7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阳性率为26.5%,术后腰痛部位不同于术前以及融合范围包含L5、S1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可能部分是由骶髂关节病变引起的,骶髂关节内封闭是当前诊断和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手法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骶髂关节的紊乱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约占整个下腰痛的10%~27%。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证据。本文对1997—2007年的MEDLINE数据库,Cochrane Reviews进行检索,回顾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骶髂关节所致下腰痛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骶髂关节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骶髂关节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Lan X  Xu J  Liu X  Ge B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0):1176-1179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5月,采用经腹膜外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后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腰骶椎结核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8~65岁,平均48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下腰痛。病变节段:L4、5 3例,L5、S1 8例,L4~S1 5例。腰骶角18~32°,平均22°。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15~55 mm/1 h,平均25 mm/1 h。术后抗结核治疗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80 min;出血量300~600 mL,平均4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结核病灶无复发,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术前下腰痛或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均消失。X线片检查示,患者均于术后8~12个月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16~31°,平均21°。结论经腹膜外前方入路暴露腰骶椎结核病灶安全可靠,病灶清除后行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可有效重建腰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骶尾直肠间隙脂肪肉瘤1例报告彭茂辉患者,男,58岁。因骶尾部包块进行性长大1年余,以“血管瘤”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年余发现骶尾部有一红枣大小无痛性包块,近来包块逐渐增大约鸡蛋大小,同时伴低热和局部胀痛,经抗感染治疗包块无明显缩小。查体:于骶尾部可见...  相似文献   

19.
髂腰韧带前束损伤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髂腰韧带前束损伤20例诊治体会吴建华黄松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江苏221009)髂腰韧带前束损伤特征为一侧髂腰区顽固性疼痛、久坐久站或晨起时加剧,但无压痛点,X线片多伴有腰5横突一侧或双侧肥大,是引起下腰痛常见疾患之一,自1994年以来,我们诊治了20...  相似文献   

20.
骶髂关节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的骨结核发生在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结核常伴有其它部位的结核病变,如腰大肌寒性脓肿或脊柱结核。本研究旨在对骶髂关节结核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案。1972年1月至1994年12月收治的16例骶髂关节结核病人作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