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从文献学的角度揭示我国血浆置换治疗重肝学术研究水平和发展动态,为临床医学研究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方法]以"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国内各医药卫生类期刊1999~2009年发表的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文献进行统计。[结果]1999~2009年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文献共336篇,分布在140种期刊上,只有24篇获得有关资助,占7.14%。文献研究的主题集中于临床治疗和临床护理,发文量分别是269篇和60篇,各占80.06%和17.86%。[结论]从一个侧面了解了近11年来国内血浆置换治疗重肝文献的分布特点和科研状况,它将有助于专业科技人员利用信息并完成信息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重症肝炎114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60例,2组均采用重肝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并检测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观察临床症状及预后。结果2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3%和37.0%,其中又以重肝早期和中期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分别为87.5%和76.5%。结论血浆置换可提高重型肝炎疗效,以早、中期最为适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陈云秀  马建敏 《职业与健康》2003,19(12):172-173
血浆置换是通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肝功能衰竭病人含有大量毒性物质的血浆并弃去 ,同时补充正常人冰冻新鲜血浆及其他液体的一种治疗方法[1]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氨、内毒素浓度均高于正常人 ,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氨、内毒素的浓度[2 ] ,据我们观察可以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存活率。我院人工肝治疗中心行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2 9例 ,现将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0 0 2年 1~ 12月 ,我科收治的 3 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按 2 0 0 0年 (西安 )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3 ] 。将 3 8例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重型病毒性肝炎169例,设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判断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58.4%,其中早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为84.6%。中期为6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可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以早、中期最为适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方法 应用HP-200型血浆净化仪,对95例重型肝炎进行176次血浆置换,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176次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52次,占29.5%.经过相应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危险病例.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处理及时可使整个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4例早期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评价治疗2周后两组的疗效,并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21/22),显效率为86.4%(1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15/22)、45.5%(10/22)。且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TBil、ALT明显下降,ALB及ChE升高,PT明显缩短。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从而提高了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中不同血管通路对重型肝炎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不同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两种方法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取股静脉插管(插管组)和前臂动、静脉穿刺(穿刺组)建立血管通路。观察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后治疗的有效率、感染发生率,以及对血液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补体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插管组和穿刺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56%和78.05%,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56%和4.88%;血浆置换后血液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补体C3均得到显著改善,除总胆红素降低幅度在穿刺组更加明显外,其余各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体内各主要异常血液指标;与插管法相比,穿刺法在降低血液总胆红素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分析宁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绩效,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心”2003-2008年在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2003-2008年合计有214篇论文发表在国内50种期刊上发表,其中76.6%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检验、公共卫生管理、地方病预防与控制方面的论文分别占30.84%,23.83%,13.55%和12.62%;刊登栏目为论著、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分别占16.82%、6.54%,14.02%,14.95%和14.02%;高级、中级、初级职称者发表的分别占61.21%、34.58%和4.21%。88名第一作者中,发表论文7篇、6篇、5篇、4篇、3篇、2篇的分别有7人、24人、40人、32人、42人、32人。[结论]“中心”发表的科技论文质量较高,但学科发展存在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观察.方法:将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2005-12-2009-03收治的45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对照组给予基础保肝治疗,对临床生化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评分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血浆置换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结论: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衰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液灌流、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接受了正视内科治疗而病情继续恶化的肝功能衰竭病人施以血液灌流、血浆置换,也称人工肝辅助系统治疗(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简称ALSS)。现将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1]。本例9例中,急性重型肝炎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3例,男6例、女3例,年龄22~64岁,平均41.66±15.69岁。除1例为药物性肝中毒外,其余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治疗前胆红素为11628-682.29pmol/1,,平均406.98±195.62pmo/L。2例急性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层黏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PCIl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治疗后ALT、TBil、血氨、LN和PCHI水平分别为(76.48±10.85)U/L、(71.81±16.67)μmol/L、(52.13±4.71)mmol/L、(100.53±5.73)μg/L和(107.36±11.30)μg/L,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9、4.012、2.187、2.021、3.232,P〈O.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56.67%,x2=0.535,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缓式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重型肝炎患者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持缓式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作为治疗组,40例重型肝炎患者单纯应用血浆置换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血生化及血氨。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完成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血钠改善、近期有效率增高、病死率降低(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持缓式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疗效比单纯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提高,是辅助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超声诊断胆囊病变10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红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234-223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HB)患者超声诊断胆囊病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HB患者症状、肝功能及B超观测胆囊病变综合分析。结果发现HB患者HB不同类型,胆道系统损伤情况不同,总损伤率以重型肝炎最严重(50.0%),肝炎肝硬化(24.3%)和慢性肝炎(14.9%)次之,急性肝炎(8.9%)最轻。HB患者胆囊壁普遍模糊增厚(62%),呈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与病程、病情有密切关系。结论无明显原因的胆囊壁模糊增厚可作为HB的佐证。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在HB患者中高发,可能与HB病毒持续感染及肝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的临床效果并作出相关分析。方法选取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本组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48例,对照组实施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实施以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之上加入人工肝血浆置换,并详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及相应指标((AST、TBiL、ALT、NH3、PT)等变化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症状与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ALB明显升高,TBiL、ALT、NH3、PT明显下降。同时经过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9.6%,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2.9%;96例患者的总有效率(χ2=5.03,P〈0.05),中、晚期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早期患者的病情治愈率(P〈0.05)。结论通过人工肝血浆置换对于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效果显著,能迅速改善症状及各项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减轻病痛,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循证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友  王卫星  陈晨 《职业与健康》2010,26(20):2386-2388
目的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确定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提出临床问题并转换成便于检索的形式,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4期)、SUM search(1990年1月—2009年1月)和PubM ed(1990年1月—2009年1月)等数据库,查找与治疗SAP的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价。根据证据结果及病人意愿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结果共检出与此不同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93篇,系统评价或M eta分析27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意愿,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经过治疗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SAP患者制定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控制症状,预防并减少并发症,实现成本—疗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聊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9年聊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聊城市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发病高危因素,为控制手足口病、最大限度降低重症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聊城市2009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手足口病报告卡信息及2009年RT-PCR实验室检测结果,对50例重症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9年聊城市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277.60/10万,重症641例,重症发生率4%,死亡3例,病死率为0.02%。全市8个县区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县区之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9月为报告发病高峰。病例年龄分布以小年龄组为主,5岁以下儿童报告发病15504例,占总病例数的96.8%,1岁组患儿重症发生率最高,占总重症数的47.27%。共检测65份样本,EV71阳性率为12.3%、CoxA165.9%;在基层接受治疗、多次转诊是重症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聊城市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严峻,对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应加强手足口病监测工作。对重症发生率高的地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救治能力的强化培训及严格落实禁止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发热皮疹患者的相关规定,实施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健康教育宣传、落实群防群控等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经证明是富有成效的。但这种“严防死守”的防治措施在短期内虽效果显著,但很难坚持,应建立一种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及临床救治的长效机制,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5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肝治疗,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恩替卡韦治疗组可以明显的降低治疗后TB的含量,并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无效率以及显著降低HBV-DNA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恩替卡韦是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治疗性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治疗性乙肝疫苗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60例慢性乙肝病人和HBV携带者,分为3组,A组:HBeAg阳性,ALT在正常值2倍以上的肝炎病人,经抗病毒和保肝治疗至ALT正常后注射治疗性乙肝疫苗(重组蛋白疫苗);B组:抗-HBe阳性者;C组:单纯HBsAg阳性者。ABC3组均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6次,3组均在第9个月时检验HBV血清标志物5项。结果经过6次以上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治疗,A组HBsAg无1例转阴,血清学转换率为46.15%,B组的HBsAg转阴率为42.66%(16/38),c组为66.67%(6/9),总体HBsAg的转阴率达31.67%。结论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一种提高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的生物制品,在乙肝病毒的血清学转换和转阴方面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精细胞内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及拉米夫定对精细胞内HBcA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的乙肝患者62例为乙肝组,22名HBV指标全部阴性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精细胞内的HBcAg;乙肝组同时检测血清HBVDNA。[结果]精细胞HBcAg定性检测阳性率,乙肝组为96.77%(SHBc1≤2.5者7例。2.6~4.9者18例,≥5者37例)。22名健康对照均阴性。乙肝组中,精细胞HBcAg的表达及其高度表达者所占比例,血清HBVDNA高者高于血清HBVDNA低者(P〈0.01)。精细胞HBcAg定量值,乙肝病人拉米夫定治疗的23例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1),未治疗组10例高于治疗组治疗后(P〈0.01)。[结论]乙肝患者精细胞HBcAg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相关.拉米夫定治疗可减少精细胞内HBcAg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武汉市江夏区2~5岁儿童HBV携带情况。[方法]2009年4~6月对本地区500名2~5岁儿童进行HBsAg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合计调查500人,HBsAg阳性36例,阳性率为7.20%;“大三阳”12例,“小三阳”24例。HBsAg阳性率男童为6.67%,女童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HBV检测结果有其一定的特性,应针对其特性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