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成长记录袋”的实施缘起 缘起一: 现代学校教育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校园”已逐渐在改变着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网络环境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局限,对学生的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科学技能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一、学校及活动缘起(一)学校背景海口市第九小学是海南省示范学校、海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先后完成国家级“八五”、“九五”专项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获得全国、省、市各级奖项,成功经验得到推广。作为中央电教馆“十五”重点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综合学习》的龙头,九小的课题成果辐射到全省。(二)活动缘起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有很多,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如听专家讲座,校内研讨,鼓励教师参与教改,参加各级的教学大赛,方法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但是这些方法总给人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今天的教师,该如何迅速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了学校,它作为一个巨大的交互平台,为教师感受新的教育理念、实现自我反思、专业引领等各方面都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条件.我强烈地感觉到网络已经成为教师们成长的"食粮",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已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一所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传统,再创辉煌? 2003年8月学校新一届行政班子上任以后,确立了以构建"数码校园"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为此,学校制定了<太仓市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提出了"以用促建"的信息化建设基本策略,成立学校信息办公室,构建信息化工作网络;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培养研究型学习教师;积极引导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两年多来,利用"校校通"平台将学校信息化管理、教学、后勤、家校联系和社区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一个具有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带给人们无限沟通的可能,也带给我们的教育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的学校可以方便地跨越国界与地域的障碍,与国外的名校进行教育新理念的交流探讨、教学的协作性研究和共同学习.校际的协作联谊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含义之外,也具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开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协作式教学活动的研究、互相汲取优秀教育技术的应用经验、借鉴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拓宽社会办学助学的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等等.互联的数字时空将会成为跨国界、跨区域、跨文化的校际交流合作的全新领域,将更有利于双方学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类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数字化校园是学校的一张网络名片,是一部永远放映的宣传片。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似乎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词,成为学校建设中新的发展方向,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尚"。本文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带给人们无限沟通的可能.也带给我们的教育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的学校可以方便地跨越国界与地域的障碍,与国外的名校进行教育新理念的交流探讨、教学的协作性研究和共同学习。校际的协作联谊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含义之外,也具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开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事,开展协作式教学活动的研究、互相汲取优秀教育技术的应用经验、借鉴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拓宽社会办学助学的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等等。互联的数字时空将会成为跨国界.跨区域、跨文化的校际交流合作的全新领域.将更有利于双方学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模式已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文章提出一种依托学生助教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选拔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担任"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的助教,切实推进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  相似文献   

9.
目前,多数学校和一定数量的家庭都已配备了电脑,并且绝大多数已与互联网相连,网络教育成为了现实。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优缺点,因此,如何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优势互补,研究探索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学习的方式十分必要。本文拟从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基于游戏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方式及网络环境下基于个别化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试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方式。一、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并非全权下放、…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现在大家对"终身学习"这个名词已耳熟能详,但依靠传统的手段来实现终身学习显得非常困难.如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开展网络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趋势。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和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交互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保证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获取已由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扩展到网络所覆盖的任何场所。要发挥网络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就必须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支持,并进行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设计个性化网络资源。阐述了个性化网络资源的概述、设计原则,并运用网络课程进行案例设计。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这个大舞台上,信息技术教师一直在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这和我们学科的技术性与教育现代化有关。随着学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更多登台亮相的机会。机会来了,挑战也来了,我们该如何把握、如何应对?●小"龙套",大角色对于"跑龙套",我认为只要策略得当,完全可以作为"大角色"的前奏。"小  相似文献   

14.
德育所包含的话题范围"庞大"。单以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开展活动的形式就多种多样。现如今,在传统德育方式的基础上,利用校园多媒体、校园网络等诸多现代信息媒介作为德育平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新方式、新途径。那么,他们是如何利用这些"校园网  相似文献   

15.
需求背景 当前教育行业对结合了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和管理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教育信息化就是"PC+校园网"的观点,无疑低估了信息化对教育模式和理念的变革.以远程教育为例,它正在为更多人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在2003年SARS发生之后,人们更认识到了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优点.那么,如何让更多的学校开展这种教育模式,让传统教育也焕发新的活力呢?有没有真正为教学带来便利的动态的软件呢?除学校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方式之外,有没有更快捷、更高效的跨组织跨地域的沟通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授课进度,协助教师对孩子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呢?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已身处信息社会,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每位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作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我们学校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教师拓展教学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基于这些因素,学校循着"实实在在搞培训,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原则,携全体教师一路探求,踏上了"网络化校本教研"之路.  相似文献   

17.
日本信息教育的主要特色是:站在信息科学的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包容在信息科学中;重视中小学信息教育,小学阶段以信息技术在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主,初中在"技术·家庭"课程中安排"信息基础"教学内容,高中则开设专门的"信息"必修课;注重学校信息技术设施与资源建设,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已达100%,绝大多数学校已与因特网联通;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略逊于英国和美国.  相似文献   

18.
分析深圳开放大学传统网络架构现状,指出传统网络架构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布线系统问题、传统网络架构问题、网络设备问题和网络管理问题),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和华为增强架构,建设了具有深圳开放大学自身特色的敏捷网络架构("一号通全网"、"敏捷两面"、"一网两平面"、"一网一设备"),实现了敏捷网络的4大特性,大幅提升了网络服务能力,从而满足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际需求.以学校重点建设的远程直播课堂为例,由于各自推流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传统网络架构只能实现标清以下画质直播,而敏捷网络架构能够实现实时的、稳定的、清晰的全高清以上画质直播,有效地改善了用户体验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是处于长三角地带的一所农村小学,中青年教师占了学校教师的70%左右,由于"缺乏名师的专业引领"、"缺少校际间的交流合作"获取先进教育教学信息的渠道少及速度慢等原因,使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萝卜煮萝卜,煮来煮去一个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星海学校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所按现代化标准兴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近10年来,学校以"人人成功、人人成星"为教育理想,以"关注主体、科学创新"为办学策略,以"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为基本理念,努力打造"科技学园,双语乐园,数码校园和短时高效的质量名园"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走出了一条初具星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