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事政策     
互联网“反垃圾”立法将提速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苏金生近日透露,针对互联网产业存在的垃圾邮件泛滥等问题,信产部将加快在IP地址、电子邮件及网络通信等方面的立法进程。中国目前的网络用户已达8700万,超过83%的用户使用电子邮件,网民每天收到的垃圾邮件达到7000万封之多。垃圾邮件不但耗费网络资源,也侵害了广大网络用户的利益。目前,政府部  相似文献   

2.
对付垃圾邮件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邮件是在因特网中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文中分析了垃圾邮件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对付垃圾邮件的有效途径 :禁止邮件转发 ,追踪所有邮件的网络来源 ,确定电子邮件的发送者 ,处理用户投诉 ,公布对发送垃圾邮件的用户所采取的措施及对用户进行培训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收发电子邮件成了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互联网之父克雷教授发出的只有“LO”两个字母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到现在,电子邮件的形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电子邮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垃圾邮件的治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垃圾邮件已成泛滥之势。如何治理垃圾邮件已成为各国政府、运营商和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今年3月,我国正式出台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信产部也成立了反垃圾邮件中心,对滥发电子邮件行为进行综合治理。此次北京首例垃圾邮件侵权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一方面证明用户对垃圾邮件已是忍无可忍,只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它将对我国垃圾邮件的治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启峰 《通信技术》2010,43(5):109-110,11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通信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问题也日益严峻,每天收到的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数量已经超过了正常邮件,严重影响了用户对电子邮件的正常使用。文中从长尾理论的概念入手,简单介绍了长尾理论的应用,通过对过滤的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了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也具有长尾现象,从中得出了防止和控制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古松 《通信世界》2004,(22):54-54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一个电子邮件帐户平均每天要承受百次以上垃圾邮件的攻击,这一问题已成为困扰企业及服务提供商电子邮件系统的最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迄今为止,包括北京移动.广西电信.上海银行以及上海天安保险等众多中国用户,已经采用Mirapoint电子邮件解决方案来建立保障通信网络安全的企业电子邮件运营平台。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电子邮件日益广泛的使用,垃圾邮件也开始成为影响正常使用电子邮件的一个“瘟神”。前段时间笔者所在单位的电子邮件系统就因屡遭国外来的一些垃圾邮件的滋扰,而不得不更换了所有用户的Email地址。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和防范垃圾邮件的侵扰,已成为广大网络用户十分关心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因特网上有两种垃圾邮件最为流行:一种是用成千上万的垃圾信息填充您那有限的电子信箱。由于通过Internet发送电子邮件非常方便和便宜,广告公司便可以用来发送各种广告,过多的这类邮件超过了有限的邮箱容量,会使用户或系统接收邮件不正常,不仅如此,而且还可能因邮箱过载而使您无法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叫您欲哭无泪;另一种是心怀恶意的人不断发送攻击邮件。这种来历不明的邮件发件人,会不断  相似文献   

7.
电子邮件已成为现代生活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INTERNET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垃圾邮件问题日益严重,给用户带来重大损失,如何防范垃圾邮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讨论邮件传递过程的垃圾邮件过滤问题,简单介绍SMTP配置、IP过滤规则设置、用户过滤规则设置以及邮件过滤规则设置等邮件过滤技术。  相似文献   

8.
综合新闻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出台滥发垃圾电子邮件将受到严厉打击本刊讯(记者刘启诚)在2月21日信息产业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启动仪式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透露,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已于20日正式签发《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该法规将于近日正式颁布。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服务广泛,但同时,网络安全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垃圾邮件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www.anti-spam.cn) 最新发布的《2005年第三次中国反垃圾邮件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7月到2005年 10月期间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到的垃圾邮件比  相似文献   

9.
这几天,两家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AOL与雅虎打算推出一套颇具争议性的电子邮件系统,他们宣称,此系统能保证付费用户的发送对象能够收到电子邮件,可以帮助发送对象识别合法邮件,同时减少垃圾邮件、身份窃取和其他损害用户利益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全新的RazorGate邮件安全网关在性能和存储容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利用高达225G的本地存储容量,全新RazorGate邮件安全网关通过扩展,可以支持几百万个用户以及隔离的垃圾邮件。当垃圾邮件继续増长和发展时,Mirapoint集成的JunkMailManager可以提供个人隔离邮箱,把垃圾邮件从核心邮件服务器上隔离出来,存放在收件箱之外的隔离邮箱。为了降低误判和确保正常邮件的收发,用户可以查看被隔离的电子邮件,并且做出保留或删除的决定。RazorGate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识别垃圾邮件发件人,并且在SMTP层阻断他们。在垃圾邮件进入网络之前阻止它…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垃圾邮件的泛滥和占用网络带宽,垃圾邮件给用户正常收发邮件造成了严重困扰。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兴趣相似度的协作式邮件过滤方案,使得兴趣相似的用户迅速聚合成信息共享的团体,每个用户在团体内选择出最合适的过滤规则集进行有效的共享。实验表明,该方案在保持一定的过滤精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误判率。  相似文献   

12.
大卫·H·克罗克第一次来中国,他和业界探讨了如何防止垃圾邮件的蔓延,解救危机重重的电子邮件应用。第二次来华,他和专家重点探讨了电子邮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电信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信运营商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的电子邮件系统因其高效性、可靠性与实用性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随着电子邮件应用的日益广泛,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的处理工作也给电信公司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此,为邮件系统部署一个高效、灵活的反垃圾病毒邮件系统成为众多电信公司的共同选择。一、项目背景及客户需求作为地方最大的电子邮件系统和重要的信息交互平台,某知名电信公司邮件系统的用户已经超过了300万。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该电信公司的邮件系统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电子邮件。但是,由于垃圾邮件、病毒邮件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电子邮件带给我们诸多便利和实惠,许多商业客户认为电子邮件的重要性超过电话。然而垃圾邮件、病毒邮件及DoS攻击的存在和猖獗却令我们苦恼不已。据统计,网民每天用来处理垃圾邮件的平均时间为3分钟左右,以我国6800万网民来计算,每年浪费的时间达12.5亿小时。病毒邮件更是让人深恶痛绝,2002年的红色代码,2003年的冲击波,现在谈起来还让人心有余悸。据相关机构预测,2006年,垃圾邮件的数量将增长到8200亿封,而邮件病毒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会超过540亿美元。谁能消灭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的嚣张气焰呢?IronPort公司…  相似文献   

15.
2009年8月,垃圾邮件数量平均占到电子邮件总数的87%。与健康有关的垃圾邮件平均占6.73%,而与互联网相关的垃圾邮件超过了29%。  相似文献   

16.
垃圾邮件灾售性地飞速发展,也使反垃圾邮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5月初,研究机构 Commtouch 的报告指出,目前71%的垃圾邮件的 URL(统一资源定位器)是指向中国的服务器,美国以22%排名第二。中国拥有近7000万的庞大网络用户,由于中文用户使用率的增加,中文的垃圾邮件数量与日俱增,再加之中国网络用户  相似文献   

17.
电子邮件随着Internet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随之而来的垃圾邮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针对垃圾邮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本文对目前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垃圾邮件过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3月26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官员日前说,美国一家因特网营销公司因发送大量垃圾邮件成为被告,这家公司已同意支付90万美元罚金。这家公司名为“跳跃开始技术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以免费电影票为奖励,让用户提供他们朋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得到这些地址后再把商业电子邮件伪装成私人邮件大量发送。  相似文献   

19.
王彤彤  韩文报  窦勇 《通信技术》2007,40(12):299-3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邮件成为了一类重要应用。然而垃圾邮件的产生极大的制约了电子邮件的应用。文中提出了一类基于矢量空间模型的垃圾邮件去重复技术(VMF),从删除重复邮件的角度,给出了一种垃圾邮件过滤的方法。与现存技术相比,VMF在召回率和适应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北京美讯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邮件安全信息网关SMG”,配置在邮件服务器收发邮件之前,从网络层到应用层全方位保护邮件服务器和其中的邮件用户——屏蔽垃圾邮件,查杀电子邮件中包含的病毒和实现邮件内容过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