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机械配套组合,形成施肥、旋耕、整平、筑埂和建立丰产沟,完成土壤旱地整平后上水栽秧的水田旱整技术,改变多年来水稻上水整田的措施。加强耕层土壤疏松透气,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根据试验调查结果:水稻生长中期单茎根数、地上部干物重和根干重均高于常规水整;旱整水稻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水整高30.0万/hm2、10.1粒和1.1 g,并形成从水浆管理到化除等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同时,缩短从耕地到栽插的时间2~3 d,增加水稻适期栽插面积,实现水稻大面积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春玉米源、库特征及源库关系的影响.试验设氮、磷、钾肥处理各4个(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0、120、240、360kg hm-2;P2O5:0、75、150、225 kg hm-2;K2O:0、120、240、360kghm-2).研究结果表明,当N用量为240kg hm-2、P2O5;用量为150kg hm-2、K2O用量为240kg hm-2时,春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等源特性和穗粒数、百粒重、产量、经济系数等库特性均高于其它处理;表征源库关系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粒叶比最低.因此在N、P2O5、K2O用量分别为240kg hm-2、150kg hm-2 240kg hm-2时既可以保持较高的叶源性能,又能促进籽粒库容的增大,能够获得协调的源库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空育131为对象,利用不同的肥密处理方式,创造结构和产量不同的群体。结果表明熏空育131产量构成要素中熏对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熏其次是每穗粒数,8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为每平方米620~660穗和每穗60~65粒,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也有一定贡献。分蘖成穗率高、分蘖穗比率大的群体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东单7号、丹玉13号、豫玉3号及其亲本自交系(D1,D2,Mo17,E28,3184,黄早四)为试材,研究了玉米果穗性状、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在干旱条件下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穗重、穗粒重、结实长度、穗直径、穗粒数、行粒数、单株叶面积、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叶片失水速率、根部失水速率、叶片光合速率、叶片VC含量、叶片SOD活性、叶片丙二醛含量与抗旱性显著相关。穗行数、瘪粒数、叶向值、叶角度、叶形值、黄叶枯叶数、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用穗部性状进行抗旱性直接鉴定可靠性高,用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抗旱性间接鉴定可靠性较差,用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间接鉴定时,需以丙二醛含量,叶片失水速率、相对电导率、叶片SOD活性、VC含量为5项指标综合鉴定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3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钾肥对加工型甜椒产量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三因素影响加工型甜椒产量的顺序为氮肥>钾肥>磷肥。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到加工型甜椒产量达到最高值时,其相对应N、P、K肥用量分别为N600kg hm-2、P2O597kg hm-2、K2O273kghm-2。对试验结果进行的验证表明,模型选优所得氮肥、磷肥和钾肥配比的产量最高,施肥成本、施肥利润、肥料投资效率分别为0.34万元hm-2、0.65万元hm-2和1.91万元,栽培效果明显优于其它配比。证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密度和氮用量条件下研究了春玉米群体高产和超高产(12750-16000kg.hm^-2)群体库及源库流综合调控措施。试验在吉林省梨树县进行,设3,6,9,12万株.hm^-24个种密度和0,180,360,540kg.hm^-24个氮素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可反映群体的库数量和质量,粒叶比可反映群体源与群体库的数量关系;对于以高密度和高肥为水为基础的高产和超高产群体,提高群体粒数可同时克服库物流对产量的限制,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而提高群体粒数的关键是减少籽粒败育;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通过增加密度来扩库的同时,应适当降低源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 ,国内外开始陆续出现了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自1974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 ,共审定直立、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30个 ,占审定品种总数的36.6% ,其中 ,“八五”期间达到审定品种总数的32% ,“九五”期间则上升到5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辽宁省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年种植面积从6.67×104hm2提高到26.67×104hm2 ,种植比例也迅速提高 ,从15%左右提高到50 %以上 ,1999年高达63.6%。辽宁省审定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2/3的品种直立穗型基因来自意大利古老品种巴利拉 ,而且与辽粳5号亲缘关系密切。中国北方地区 (除辽宁省外 )推广种植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53.3 %的品种与巴利拉有亲缘关系。以辽宁省审定的62个粘型常规水稻品种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直立穗型品种相对于弯曲穗型品种 ,具有产量潜力较高 ,株高较矮、穗型短小而着粒密度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了研究.5种林分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为上层大于下层.而土壤容重为上层小于下层.总体来看,5种林分中杉木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疏松、孔隙度大;尾叶桉林土壤紧实、孔隙度小,马尾松林和湿地松的土壤孔隙度中等.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呈现杉木林(18 t hm-2)>马占相思林(15 t hm-2>尾叶桉林(14 t hm-2)>马尾松林(11 t hm-2)>湿地松林(10 thm-2).土壤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其最大持水量占林地最大持水量的99%以上,顺序为杉木林地和马占相思林(2064和2061t hm-2)>湿地松林(2041t hm-2)>马尾松林(2032 t hm-2)>尾叶桉林(194ll hmt).林地最大持水量的顺序为杉木林地(2082 t hm-2)>马占相思林地(2076 t hm-2)>湿地松林地(205lt hm之)>马尾松林地(2043 t hm-2)>尾叶桉林地(1955 thm-2).  相似文献   

9.
在河西走廊旱塬灌漠土上连续11年肥料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料、化学N肥、P肥3种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有良好的影响。其中有机肥料与化学N肥、P肥(MNP)配合施用与化学N肥、P肥(NP)配合施用比较,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分别增加1.40g kg-1、14.01mg kg-1、7.04 mg kg-1、14.80mg kg-1;土壤总孔度、团粒结构、自然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4.15%、8.32%、66.85g kg-1、177.15m3hm-2;小麦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分别增加1.94 t hm-2、0.21×104元hm-2、0.14×104元hm-2;肥料投资效率达1.39元/元。不同处理间的肥效是MNP>MN、MP、NP>M、N、P>CK。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推荐配比”(N:P2O5:K2O比率为190:90:100 kg hm-2)、“高氮量配比”(N:P2O5:K2O比率为210:90:100 kg hm-2)、“低氮量配比”(N:P2O5:K2O比率为170:90:100 kg hm-2)以及“常规配比”(N:P2O5:K2O比率为216:112.5:202.5 kg hm-2)4种氮、磷、钾配比施肥对饲用稻威优198蔗糖合成酶(SUS)、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GPase)、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产量和糙米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配比”能提高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功能叶(旗叶)和粒籽中碳、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这些关键酶活性的变化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糙米全氮以及蛋白氮的含量。统计(P0.05)结果证实“推荐配比”能提高水稻产量达到8200 kg hm-2,与“常规配比”相比产量提高了24.81%;“推荐配比”糙米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分别达到22.70 g kg-1和21.98 g kg-1,与“常规配比”相比差异显著,并且其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分别提高17.01%,18.38%。  相似文献   

11.
在稻水象甲取食选择性试验中,水稻品种IR16与抗虫品种T03差异极显著,确定品种IR16为感虫品种。通过测定各品种水稻叶片的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研究其与稻水象甲对不同水稻品种取食选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对叶脉间距小、硅化细胞数目多的品种取食选择性差;对叶片含水量高、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的品种取食选择性强;叶片总糖、各类蛋白质含量与稻水象甲的取食选择性无关。  相似文献   

12.
水稻叶绿素浓度与光谱反射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结合田间小区实验,获取了水稻生育期9组叶片叶绿素浓度和相应的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叶绿素浓度与其光谱反射率之间具有相关性,在450~686nm和750~770 nm光谱区内相关性较好,且在686 nm处两者达到最高的相关性;水稻叶片的“红边”拐点波长位置与其叶绿素浓度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复相关系数为0.88,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了高光谱遥感定量探测水稻叶绿素浓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土壤含硒量、紫云英和外源硒对水稻硒累积特征和糙米硒含量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作物含硒量直接受土壤全硒量的影响,紫云英对土壤硒的吸收量是糙米吸收量5.13~6.07倍.增施紫云英可显著提高糙米的含硒量,施入富硒紫云英糙米含硒量为0.0910mg kg-1;施入紫云英糙米含硒量为0.0501mg kg-1.紫云英的施用量以22500mg hm-2为宜.喷施适宜用量的外源硒对水稻生育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小,但可迅速显著提高糙米和秸秆的含硒量,其含硒量与喷施量成正比,使无机硒的含量提高.在普通紫云英下喷施以10mg kg-1亚硒酸钠为宜,在生长期后期喷施的效果为好,其中乳熟期喷施效果更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为2.16%~4.39%.  相似文献   

14.
根据15年的试验观测数据,分析了水稻在不同生育期遭受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水稻水量生产函数,因此,本对指导水稻灌溉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了3年定位试验后稻草还田和施N水平对红壤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水稻吸N特征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年晚稻草秋季还田对来年早稻土壤NH4 -N和作物吸N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早稻新鲜稻草还田使晚稻土壤NH4 -N和作物吸N量均略低于移走稻草处理。稻草还田处理3年后,土壤可矿化N与移走稻草处理相比提高了35.4%~53.9%,且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生产量均高于移走稻草处理,稻谷增产率达4.0%~4.7%。施用N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NH4 -N和可矿化N含量,且随着N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的累积吸N量和系统生产力(地上干物质量和产量)均显著的增加,建议N(全年施N量185 kg hm-2)和习惯N(全年施N量265 kg hm-2)处理相对于无N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35.2%和45.3%,而N肥的吸收利用效率分别为27%和25%,农学产量效益分别为每公斤纯N增产谷粒12.7 kg和11.4 kg。  相似文献   

16.
对3个产量水平不同的水稻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品种沈农606和高产品种辽粳294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都高于秋光,特别是在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下降迟缓,成熟时明显高于秋光,但其叶绿素a/b值始终低于秋光。沈农606和辽粳294齐穗后积累的干物质较多,且产量高于秋光,可能与它们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较低的叶绿素a/b.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ARM的稻米垩白智能化测试仪,该系统以基于ARM内核的S3C2410平台为硬件开发环境,利用嵌入式linux系统,实现了基于V4L的图像采集及图像保存过程,而后,对图像进行处理,两次利用大津法进行阈值分割,利用得到的阈值将米粒与背景、垩白与背景二值化分割,从而完成了对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计算,实现了对稻米垩白度、垩白粒率的快速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18.
南方稻区遥感水稻长势监测与估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过“七五”攻关研究,基本上找出我国南方稻区遥感水稻估产的方法、途径和问题,如用工材资料调查水稻面积、用综合方法进行水稻估产,并获得稻田光谱与水稻长势及产量结构的关系及模式等,为“八五”大区域水稻遥感估产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省主栽品种为试材,以减产程度对品种耐旱性进行强、中、弱分类,研究了节水栽培对不同抗旱类型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节水栽培时,总体而言.稻米的整精米率、长宽比降低;强耐旱品种AC%升高,不耐旱品种AC%降低;垩白粒率与垩白面积的变化较复杂,不同抗旱类型间及同一类型内品种间均存在增减变化。GT与GC在不同品种间无一致性反应,并且平均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水稻种植的3种方式插秧、抛秧和直播的目前状况和发展动向作了分析,指出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3种方式共存,但仍以插秧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