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财产权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对财产权正当性的态度是一个政党执政理念的决定性因素。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理念向执政党理念的巨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飞跃。  相似文献   

2.
对学校来说,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拿来就用"的概念,需要立足校情作出校本表达。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一个宣示理念、达成共识、实践建构的过程。通过"适切性的解释",将核心素养与校本理念对接:通过"认同性的达成",为本校儿童发展素养"画像";通过"整体性的设计",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实践范式做出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核心素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起来,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除了长期地实践摸索身体力行,还要借鉴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研究成果,而陶行知先生的"解放"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本文主要通过契合陶先生的"解放"理论与当下的核心素养理念来探究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4.
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路径就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转变.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第四节"等比数列"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检测三方面呈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相关知识内化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时,通过引导创新实践,培养美术核心素养;引导观察生活,培养美术核心素养;借助情境教学,培养美术核心素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实践化,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第一,要坚守儿童立场,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提升素养;第二,要摈弃形式,用核心素养的养成检核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第三,要回归数学本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习在真实的体验中发生。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2):67-68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广大数学教师迅速展开核心素养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成了人们研究的"宠儿"。作为高中阶段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广大数学教师认真落实核心素养理念,课堂教学要回归到数学本质,着力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学生要形成六个方面的素养,这就有赖于教师在落实理念的过程中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在此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展开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建立以"母亲素养"为核心的妇女教育体系,不仅对推进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而且对创新现代妇女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宁波市开展"母亲素养"教育实例进行妇女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终身教育理念视野下开展"母亲素养"教育的困难和意义进行思考,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视野下构建以"母亲素养"为核心的妇女教育新体系的若干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三性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格力、学习力、创造力"为核心的公民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才素养培养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并对应地提出了以"三课四学"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检验,这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刘余 《江西教育》2021,(2):55-5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短短几百字的"前言"中十余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6月,在"全国第二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教师教育”的概念替代原来的“师范教育”,然而,与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相适应,未来教师教育研究的需要关注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困境,21世纪的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并未彻底否定知识学习的作用,但亟须基于此理念重新定位知识学习。在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应以“生活逻辑”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基于这些定位,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从感性认识通达一定普遍性的“体认之知”,在体验、讨论和探究中通达“体认之知”,发掘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经验主要包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创新;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不拘一格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效果包括:转变了教师观念,提升了教师水平;促进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所提高;提高了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数学教育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反思和批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数学教学观的反思主要体现于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强调学生个体的"意识的建构";呈现静态知识方式,创设学生个体的"认知的情境";重构思维发展模式,塑造学生个体的"茎块式思维";培养问题质疑能力,强化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反思";突破师生交往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关乎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新时期下的思政教育难度增加,为响应国家“三全育人”的号召,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精神,通过课程思政将控制理论思想与思政教育理论结合,借鉴负反馈、串级控制、前馈控制、耦合作用等控制理念指导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欣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58-259
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文章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探索适合海关管理和审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有效路径,授课实践表明,相关教改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伦理观念,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和隐性教育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BC省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对时代发展背景研判--"儿童正在踏入什么样的世界"、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谋划--"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儿童"的基础上,将"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作为总的价值导向,将核心素养作为价值实现的根本载体与线索的全方位课程改革.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实与转化,其确立了"知道-践行-理解"(KDU)的课程模式,重新设计了课堂评估、省级评估、国家与国际评估的三级课程评估模式.该文以六年级数学课程的实施为例,详细介绍了探究教学、个性化教学、合作教学与在地化教学等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对化学网络教育资源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和实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重要作用。以webQuest(网络研究)为例,对高中阶段的“化学与能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