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文人雅士常在茶道中品味高雅情趣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得到人生的乐趣。随着社会的发展,饮茶问道称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茶室的营建称为了生活休闲空间的主流选择。明式家具是茶室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其做工精良、造型优美,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阶层的文人情怀和审美理想。茶室设计中的明式家具的运用与人文情怀的体现也成为了茶室设计的灵魂和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小路  陈舒丰 《包装工程》2022,43(2):266-275
目的在茶室家具设计中引入情境构建法,提升茶室家具功能适用性和文化创意性,优化多维动态的茶事体验,为茶室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方法引入情境逻辑,分解重构茶室家具情境要素,提出情境预想、情境解构、情境重构与情境实现4个阶段,以"方向引导—信息整合—转化生成—视觉呈现"为关键点,将茶室目标用户的需求转化为实现茶室情境的多维创意表达的家具设计,结合设计实践论证其理论可行性。结论将情境构建法引入茶室家具设计,有助于改变传统茶室家具围绕"物"的设计方式,丰富现有茶室家具的呈现形式与文化内涵,提升个性化、优质化、多维化的茶室家具使用体验,也为现代茶室的经营和家具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魏娜  李娟 《包装工程》2021,42(10):279-281, 285
目的 探索创新理念影响下的现代中式家具设计路径.方法 以当前家具市场上的照搬传统和盲目西化两大现象为出发点,结合两者的弊端引出中国风格家具的创新趋势,并结合传统中式家具的造型、装饰等特点及其民族性、艺术性的表达,分析对其进行现代化创新的重要价值,接着从理念、情感、文化、工艺等细节探讨现代中式家具创新设计发展方向,最后从深度审视传统文化、积极借鉴西方经验、满足受众的功能需求和追求极简的设计方式等方面就现代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路径进行总结和探讨.结论 现代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主张提取明清家具的精髓,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实现形式、功能与情感的升级,同时强调中式家具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相适应,创造出了更具时代感的新中式家具风格,促进了家具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立军 《包装工程》2020,40(24):170-176
目的 将山西独具特色的传统晋作家具元素融入到新中式家具设计之中,探究新晋作家具设计的途径、方法,使晋作家具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方法 通过对传统晋作家具元素特点的梳理、分析,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内生产新中式家具的品牌厂商进行调研,在设计思想、材质、工艺结构等方面分析比较,同时根据从丹麦家具设计师瓦格纳的座椅设计案例中得到的启示,探索如何将传统晋作家具元素的装饰、结构、工艺、文化、意蕴应用在新中式家具设计实践中。结论 将传统晋作家具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现代新中式设计中,使新晋作家具更具有传统文化特质。在新中式家具设计方面结合当代国际流行的简约风格,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使之能更好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生活需求。通过新的设计使晋作家具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祈福文化在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敬威 《包装工程》2015,36(14):72-74,87
目的 研究祈福文化设计元素在中式家具中的体现。方法 阐述中国的祈福文化和家具设计理念,以及传统的祈福文化在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结论 在传统中式家具中祈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涵丰富,题材广泛。它以图案和文字等表现形式和内在的寓意相结合,对家具设计提供了最广泛的参考和题材。  相似文献   

6.
基于用户体验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千  游茜  宋莎莎 《包装工程》2017,38(14):106-109
目的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探讨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方法。方法以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阐述用户体验理念在产品设计创新中的优势,结合新中式家具产生的时代背景,分别从感官用户体验、交互用户体验、情感用户体验3个方面,分析用户体验对新中式家具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提出新中式家具基于用户体验创新设计的思路与方法。结论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既需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满足现代人的具体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反应时代的特征。从感官、交互、情感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来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王智睿  贺庆文 《包装工程》2016,37(4):104-107
目的探究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思路。方法在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产品语义学原理,从理念、功能、材料、结构、装饰5个角度,对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思路进行详细分析。结论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既继承了传统中式家具的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为我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谢晓影 《包装工程》2019,40(12):254-260
目的 通过研究齐彭代尔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重新审视新中式家具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方式和设计思考路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为新中式家具设计提供持续的创造源泉。方法 通过对齐彭代尔设计作品的梳理,结合当下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现状,针对性地分析齐彭代尔的设计方法,并导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实践与论证。结论 新中式家具并非传统中式家具的改良产品或者次生品,而是与传统中式家具平行且独立的当代“东方(或中国)”家具成果,将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的家具设计,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是我国未来家具产业发展的趋势。齐彭代尔家具设计兼容并蓄,大胆破立,并且形成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值得在探索新中式家具的研发与创新中进行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朝侠  王群超 《包装工程》2017,38(10):251-255
目的探索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法。方法从平面装饰、造型、功能和传统纹样的立体转化4个方面展开,研究了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创新方法,阐述了传统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细节,并结合具体的设计实例进行验证。结论传统吉祥纹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家具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将传统吉祥纹样与新中式家具相结合,不能照搬与模仿传统纹样,必须进行纹样的再设计,才能达到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家具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说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寄托了中国文化无限情怀,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崇敬与喜爱。愚公宜山以传统的山水元素进行创作,以流畅的线条,简约的造型,进行客厅家具系列创作,形成高低/曲直的设计美感,并搭配时尚的色彩,营造欢快的客厅空间。愚公宜山的设计目的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家具设计的理念,对新中式家具设计进行再创作。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茶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便成为了中国的国饮,与此同时,茶文化也随之出现,在这其中茶室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一直是我国民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表达着不同的地域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态各异的茶空间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使得人们在进行茶室设计与布置当中不仅要对茶文化有一定了解,也需要与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设计相结合,避免出现茶室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并且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智睿  贺庆文 《包装工程》2016,37(2):155-159
目的分析重组竹在现代新中式家具中的造型方法。方法以重组竹特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大量的新中式家具例子,从形态设计以及装饰设计两个方面对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造型设计进行研究。结论重组竹与新中式家具的结合,既充分发挥了重组竹材料的优点,又合理实现了新中式家具的基本造型特征,是新中式家具造型设计的一种创新工艺。  相似文献   

13.
钟光明 《包装工程》2019,40(14):167-173
目的 运用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进行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创新应用。方法 通过研究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流程和方法,探索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提出解决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的技术路线,拟定方法流程并对中国传统家具——圈椅进行三维模型数据的获取,重新建立模型,进行更加适合当前形势的新中式家具的创新改良设计,最后运用FDM 3D打印机对创新改良后的方案进行打印。结论 利用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对传统中式家具进行新时期的创新改良设计是可行的,这不仅仅遵从传统的家具设计原型,而且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更有依据性、直观性的创新改良。这不仅为新时期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的开发、改良提供新思路,而且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4.
正设计说明:本作品为新中式家具设计,在对于传统中式罗汉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结构、材料与细节设计上对传统设计进行了革新,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及更加符合当代人们对于坐式家具的需求。作品概念为"静·物质",主要体现在当代嘈杂的物质社会环境下,如何通过内观去寻找一种心的宁静。在设计中,也着重考虑了家具与空间的关系,家具如何在新中式空间中以一种静观的姿态呈现,符合当代人们对于空间与家具一体化设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林秋丽  郭琼 《包装工程》2019,40(10):283-287
目的白居易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引茶入诗的诗人,其茶诗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探索白居易茶诗意境,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背后的营境规律,是对现代茶室家具及其空间设计的一种新思路探究。方法将白居易茶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茶诗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将具体茶诗意象分析总结探寻规律,得到茶诗意境组合方式为3种,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和"名词+名词"的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茶诗中的色彩,形成设计方法,最后进行茶室家具和空间的设计实践。结论茶诗是茶文化的精髓,白居易茶诗数量众多,可作为研究茶文化的样本,也有益于探究寻找茶诗意境规律。将白居易茶诗意境运用到茶家具及空间设计中,是对茶文化的探索,也是茶家具及空间设计回归传统文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张双雨 《包装工程》2021,42(8):304-306, 333
目的 探索审美心理影响下的家具设计新方向与新发展.方法 从人们审美意识的产生展开,探索审美意识对时代审美的反映,以及对历史遗存下的精神文化成功的继承,引出家具设计中的审美视角转变.并结合时代化的审美特征,基于家具设计的具体要求,如简约化、功能化、智能化等,深入挖掘具体的家具设计路径,并提出审美心理作用下的家具设计策略.肯定简约风格、绿色设计和文化融入的价值意义,深入探讨具体的应用思路.结论 家具设计与大众审美的结合是人类追求美的过程中的迫切要求,彼此的融合既可以让家具具有更加实用、方便的使用功能,又可以凭借多样化的形式和多元化的功能,呈现家具的精髓,实现更高层面的家具设计,为家具设计领域提供一种理性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何晓琴  陈祖建 《包装工程》2020,41(14):193-198
目的新中式家具具有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凝聚着深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通过解析新中式家具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当前新中式家具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新中式家具设计策略模型。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并结合实际案例法,从"用户需求"、"设计形态"、"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对新中式家具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开发设计策略模型。结论新中式家具是契合现代生产工艺技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家具,针对现代生活方式,提出基于层次需求、基于形态、基于文化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策略,并构建以此为轴向的设计策略模型,促进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新中式家具可成长式设计探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方方  关惠元 《包装工程》2014,35(12):24-28
目的对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方法以可成长式设计的相关理念作为基础,从设计特点、设计模式、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等方面对新中式家具进行分析。结论通过明确可成长式设计与新中式家具的关联性,总结了新中式家具的4个设计特点和3种设计模式,不同的设计模式分别对应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的不同阶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中式家具可成长式设计的基本方法,即系统论设计方法、基于单元体设计方法和类型学设计方法,这3种方法相互渗透、互为补充。通过结合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的内容与现代设计程序,构建出新中式家具可成长式设计的设计程序,以协助设计师进行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新中式家具生态设计的新思维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方  关惠元 《包装工程》2015,36(18):92-96,114
目的对新中式家具的生态设计进行研究。方法以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可成长性"作为基础,对家具的"传统生态设计"和"现代生态设计"进行对比研究。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新中式家具与生态设计在设计思想、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审美等方面的关联属性。并以此为基础,根据生态设计行为链的逻辑路径分别阐述了传统中式家具生态设计的体现形式以及现代生态家具设计的特征,提出了新中式家具生态设计的三层次,即基础层、引导层以及理想层,分别对应生态技术的应用、生态审美的引导以及生态文化的再生,并辅以设计实例说明,以协助设计师进行新中式生态家具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宋雪 《中国包装》2015,(2):40-42
中国传统家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是现代生活方式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中,仅仅只是做仿古家具,似乎不再能够抓住市场需求。作为产品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体现真正的中国文化,就要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度"的选择和运用,提取创新点发挥创造力,发挥创造力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新中式家具近年来日益兴盛,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功能及造型等方面跟不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的家具市场是中国的,提升新中式家具的设计要求,适应社会和人类现代生活,迎接更多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