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夏季长江流域旱涝形成不仅归因于大尺度夏季风环流(包括西太平洋副高)系统和热带海温的异常,而且极地热汇作用造成的冷空气活动异常也必须同时引起注意。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表明,El Nino(或La Nina)事件和夏季长江流域旱涝关系并不简单,例如,El Nino年常对应于干旱,但是La Nina年长江流域夏季也可能干旱。显然,试图用海温这一单因子来解释旱涝成因存在着明显的因难。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研究1.山西省一致多雨或少雨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才  宋燕  朱临洪  张世英 《气象》2008,34(1):86-93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4个测站的月降水量等资料,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利用EOF方法分析山西夏季降水,第一类雨型是山西省夏季一致多雨型,并给出此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和相应的典型年份.山西省夏季降水趋势分析表明,自1960年以来山西省夏季降水趋于减少.从500hPa位势高度场、纬向风、850hPa风场、700hPa水汽场、海温场等物理量场分析表明,山西夏季一致多雨年对应偏强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La Nina事件(冷水事件)发生的当年和El Nino事件(暖水事件)发生的来年,中高纬度地区易出现纬向排列的 - -环流异常纬向分布型,大陆地区为一个异常槽和两个异常脊,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和鄂霍次克海是异常高压脊,而贝加尔湖地区是一个异常低压槽.山西省夏季一致少雨年对应偏弱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El Nino事件(暖水事件)发生的当年和La Nina事件(冷水事件)发生的来年,与一致多雨年相反,中高纬度地区通常呈现纬向排列的- - 环流异常纬向分布型,大陆地区出现两个异常槽和一个异常脊.山西省夏季第一类雨型的发生与中高纬度地区纬向排列的环流异常分布和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ElNino/La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桂莲  张明庆 《气象》2001,27(2):3-6
通过对近百年El Nino/La 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研究发现,El Nino/La Nina事件与北京夏季(6-8月)降水、平均最高气温(7月)和冬季(1月)平均最低气温之间相互关系显著。El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造成降水减少,气温年较差较大,大陆性增强的气候特点。La Nina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负关,使降水增加,气温年较差减小,大陆性减弱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事件与陕西夏季降水及历史旱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陕西41个测站1960~1990年夏季(6~8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当年与次年陕西夏季降水的特点及差异性。在厄尔尼诺事件当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而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多,易发生涝;陕南南部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陕北夏季降水差异最显著。另外,陕西历史旱涝分布与厄尔尼诺事件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陕西历史上的几个大旱年往往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连续发生的年份里。  相似文献   

5.
华南冬季气温异常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伍红雨  潘蔚娟  王婷 《气象》2014,40(10):1230-1239
利用1951一2012年华南192个测站逐月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资料、NCC的ENSO监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冬季气温异常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冬季气温对La Nina事件的响应比对E1 Nino事件显著,La Nina事件当年华南冬季气温以偏低为主,极强La Nina事件对应的华南冬季气温显著偏低,而中部型La Nina事件出现过华南冬季气温显著偏高的情况。当La Nina(El Nino)事件为东部型、Nino区海温异常的峰值月份出现在秋冬季,当年华南冬季气温易偏低(高)。从年际尺度上,当La Nina发生时,在对流层低层激发西太平洋异常气旋环流和北风异常,对应对流层中层北太平洋高压、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南段均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亚中高纬经向环流明显,冬季风偏强,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南冬季气温偏冷,反之亦然。El Nino事件对华南冬季气温的影响具有年代际差异。对应华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海温变化明显的区域位于北太平洋,而与ENSO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与我国秋季气候异常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谌芸  施能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2):137-146
利用1951—1999年我国秋季(9—11月)降水、温度和南方涛动指数(SOI)1935—2000年资料研究ENS0与我国秋季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降水与ENS0的关系远比夏季降水与ENS0的关系好。E1Nino年我国秋季降水出现南多北少的分布型(S型)的频率增加近20%,而La Nina年出现S型的频率减少20%。反之,当我国秋季降水距平出现大尺度南北降水异常时,往往表示当时有ENS0现象发生。E1 Nino和La Nina年我国秋季降水距平的分布有显著差异,且这种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长江南北、西北和河套地区。不同时段SOI对秋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不同,当年4—10月SOI值与秋季降水EOF分解第二时间系数(反映大尺度南北旱涝异常特征的权重系数)之间为较明显的正相关,其中8月最显著。上一年7—9月和同年1—3月的SOI值同秋季气温EOF分解的第二时间系数的正相关较明显。可根据前期5—8月的月平均SOI值,预报秋季大尺度降水异常,当年5—8月的SOI平均值偏高时,长江以南(北)地区的降水将有减少(增加)的可能,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48,自引:15,他引:33  
许武成  马劲松  王文 《气象科学》2005,25(2):212-220
Nino指数和SOI是表征ENSO事件的两个主要特征值。根据Nino 3.4区指数变化,1950年以来共发生15次El Nino事件和11次LaNina事件。El Nino年,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的岛屿及沿岸国家多暴雨洪涝,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生持续干旱,中国东北地区夏、秋季降水及年降水都偏少,江南地区降水偏多;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以及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都比常年偏少;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东亚夏季低温,中国常出现暖冬凉夏。La Nina年则基本上相反,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干旱少雨,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和大西洋飓风及登陆中国的台风明显增多,中国汛期主要雨带偏北,易出现热夏寒冬。  相似文献   

8.
根据El Ni(~n)o和 La Ni(~n)a发生以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的月际差定义了El Ni(~n)o和La Ni(~n)a冬季增强型和冬季减弱型,讨论了El Nio和La Nia冬季增强型和减弱型冬、春、夏季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及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的特征.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有明显差异的四种不同分布型可能与冬季所处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以及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对它的不同响应有关.提出了从El Ni(~n)o和La Ni(~n)a冬季不同型→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型的物理统计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l Nino年有正IOD事件同时发生时,我国北方地区水汽增加,华北降水偏少现象得到抑制,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上升;当La Nina年有负IOD事件同时发生时,北方地区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近45年山东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迟竹萍 《高原气象》2009,28(1):220-226
利用1961-2005年山东省2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山东夏季(6~8月)降水总量、雨日和暴雨日数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夏季降水气候变化成因,并划分了夏季降水旱涝年.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大部分地区为减少趋势,暴雨日降雨强度的变化与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关系更为密切;夏季降水量、暴雨日降雨强度和旱涝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最后用500 hPa位势高度和环流特征量分析了夏季旱涝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候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清霞 《气象》2002,28(12):11-14
2001年夏季,内蒙古地区发生了继1999、2000年连续两年的干旱之后的较为严重的全区性干旱。通过分析2001年内蒙古地区夏季气候特征及预测信息,研究内蒙古夏季(1739-2000年中西部地区、1774-2000年东部地区)旱涝气候变化规律,探讨影响内蒙古地区夏季干旱前期信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严重干旱年多发生在La Nina事件峰值年次次,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强度前冬弱后冬强,自上年5月至当年4月呈现出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副高偏弱,并持续3-7个月,继而转成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弱副高偏强,并持续2-6个月,可将这些特征作为内蒙古地区夏季严重干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东  李修仓  任福民  徐良炎  袁媛  龚志强 《气象》2012,38(4):480-489
2011年,全球气温偏高,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十个暖年,是近60年来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年份中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2011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偏少。4月,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9月又一次拉尼娜事件生成。年初,低温、寒流席卷亚洲大部,暴风雪频繁袭击北美地区。西欧和中国东部出现严重春旱。夏季,非洲东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而东南亚、巴基斯坦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严重。全球极端偏暖事件主要出现在欧洲西部和西北部、南亚南部、东亚中西部、北美东南部等地;极端偏冷事件主要出现在东亚、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美国东北部和西部等地。而南美中东部、东南亚及中国东南部、日本、澳大利亚北部、非洲西部等地出现了极端强降水事件。研究发现,2010/2011年拉尼娜事件和台风活动是导致东南亚洪涝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巴基斯坦洪涝主要与印度洋正位相偶极型海温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1980—1989年6—8月资料,讨论了80年代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年份亚洲地区平均纬向风速和准定常行星波分布的差异。旱年类与涝年类相比,热带东风急流强度偏强,纬度位置偏南;副热带急流强度相近,位置偏北。旱年(涝年)类的夏季准定常行星波的分布反映了菲律宾周围水域上空和青藏高原地面的热源均为偏强(弱)的异常外源强迫的结果。二者的主要差异表明,在中高纬度振幅大值区,旱年类纬度位置较涝年类偏北几个纬度。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年份之间,准定常行星波各纬向波数的振幅距平分布基本上具有完全相反的型式,亚  相似文献   

14.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表征厄尔尼诺的指数(ENI)。根据ENI谱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统计预测方法。经1997年对强厄尔尼诺和1998年对拉尼娜事件预报检验证明,该方法可行,可在区域和省级短期气候预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夏季中国降水南多北少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1999年中国夏季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表明,1999年夏季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有其重要的气候背景,主要受到降水年代际振荡湿期的影响,而LaNina事件的冬季增强是造成1999年中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北方少雨干旱的重要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ure phase of the cold event in 1999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 in 2000.The cold event reaches its mature phase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of 1999,which is the strongest La Nina episode in recent 11 years.There is a clear anomalous pattern of the atmosphere circulation around East Asia in the summer of 2000, i.e.the negative anomaly centers around the Cherski Mountains and 20°N,170°E at 500 hPa,the main bod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keeps in further northern position than usual and the negative anomaly of precipitation located in southern central China.This pattern is thought as the response to the preceding strong cold event in autumn of 1999.It is also identified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e circulation in summer of 2000 to the strong La Nina event in 1999 belongs to the top rank in recent 43 years.On the other hand,the inactive blocking anticyclone around East Asia in summer of 2000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ositive SST anomaly and the 850 hPa temperature anomaly around the Bering Sea simultaneously.Nevertheless,although the impact on the summ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 around East Asia from La Nina events could not rank with that from E1 Nino,the impact could not be neglected especially in a strong La Nina case.  相似文献   

17.
王朋岭  周兵  韩荣青  孙冷  王遵娅  司东  孙丞虎 《气象》2012,38(4):472-479
本文基于实时和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和气候机理诊断方法,对2011年气候异常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外源强迫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流系统组合异常,是造成2011年中国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温度明显偏高,呈现暖干型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拉尼娜事件在2011年夏季短暂中断后,9月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月之前异常偏弱、偏东,致使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春旱,之后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尤其在6月异常偏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多、旱涝急转;秋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阶段性活跃,致使华西、黄淮地区秋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海温演变经历负偶极型海温模态后,夏季转为全区一致型暖海温;2010/2011年东亚冬季风偏强,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结束偏晚,东亚夏季风正常偏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处于偏少的年代际时段,2011年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偏少。  相似文献   

18.
北京汛期暴雨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正华  储锁龙 《气象》1998,24(5):14-18
利用北京近百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厄尔尼诺事件、非厄尔尼诺事件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干旱,相当暴雨日数≤4天;在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多雨偏涝,相当暴雨日数≥5天;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增多;反之,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关系,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与东太平洋海温相关。重点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500hPa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黑龙江省夏季旱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ENSO对全球及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粮食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全球性年际气候变率的主导模式,ENSO通过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对全球许多地区的气温、降水和由气温、降水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如低温冷害、旱涝灾害等)及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产生影响。综述前人对ENSO影响研究进展,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从全球范围来看,厄尔尼诺年,全球气温偏高,陆地平均年降水量减少;拉尼娜年,全球气温偏低,陆地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不同季节和不同类型EN-S0对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有差异。在中国,厄尔尼诺年,大部分地区冬春季气温偏高,夏秋季气温偏低,拉尼娜年,大部分地区冬春季气温偏低,夏秋季气温偏高,不同年代下ENSO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有所变化;厄尔尼诺年,全国降水以偏少为主,且ENSO对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影响与ENSO类型、发展阶段和发生年代有关。2)厄尔尼诺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偏早,吉林延迟型冷害增加,黑龙江低温冷害多发,华北和西北地区易发生干旱;拉尼娜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偏晚,西北地区易发生洪涝。气候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与东北低温的关系更为复杂。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会影响我国旱涝的地区分布。3)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全球水稻、小麦和玉米均以减产为主,不同国家和地区影响各异。其中,厄尔尼诺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玉米产量增加,中国和津巴布韦玉米产量降低,印度小麦和水稻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雨季水稻均减产;拉尼娜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玉米减产,印度小麦和水稻增产。在中国,厄尔尼诺对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与当地灌溉条件有关。以上结论可为我国防御低温冷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制定科学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