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是治疗外感表证不解,邪犯少阳,少阳兼太阳证的主方。随着近代各医家对该方认识的深化,根据其主治证的病机及方药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外感、内伤疾病。1感冒患者王某,女,35岁,2014年8月21日来诊。患者因5天前受凉后出现高热、咳嗽,喉咙痛,予以退热、抗  相似文献   

2.
杨芳  朱亨炤 《光明中医》2011,26(12):2400-2401
朱亨炤主任医师提出中医辨治头痛需区分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头痛要注意湿邪兼夹,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杨成全 《四川中医》2008,26(9):23-25
本文讨论运用温度计对双侧腋窝温度的测量,不同的温度、温度差,用于不同的外感,内伤,或外感兼内伤(外感招引内伤或内伤招引外感)的,恪证分析,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温度、温度差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复脉汤加减方主治病位的认识经历了由上至中而下的三焦变化,即起于上焦,用于治疗上焦心肺阴虚之证;变于中焦,意在补胃生津;用于下焦,从护阴、清邪、收阴、潜阳固阴四个维度共奏存下焦真阴之功。认为复脉汤加减方不变之处为滋阴法,其变之处在于据三焦病位、兼夹病性、内伤外感、伤寒温病的不同,来确定对应的治法,以此选择对应加减药物,为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铮  范烨  张炎 《陕西中医》2008,29(3):322-323
目的:介绍周耀庭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整理其诊治经验。结论:周老认为小儿形气不足,气血未盛,外感多见;其病机特点为发病急、传变快,热证多见;兼加证多。临床辨证将其分为: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外感夹痰、外感夹滞、外感夹惊。  相似文献   

6.
分析秦玉龙教授从脾胃不和、内伤湿热辨治外感高热验案1例,总结其诊治湿温证以脾胃为本,注重除湿清热、调和脾胃、芳香宣化、寒温并用的临证用药经验,在急性高热期应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开拓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辨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曹维宏 《陕西中医》2011,32(6):723-724
目的:总结全国第四批师承指导老师李俊杰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的经验。方法:采用跟师临床,李俊杰主任口述的方法,总结导师治疗咳嗽的经验。结论:导师辨治咳嗽,善于辨外感、内伤,重视病因病机,详审兼症,精于辨证,选方用药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燥热夹湿咳嗽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秀  秦龙建 《中医杂志》2001,42(3):149-150
燥热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若出现典型证候者,用桑杏汤治之,多有佳效,但临床证候往往错综复杂,燥热咳嗽亦常有兼夹之证,以燥热夹湿尤为多见。外感咳嗽,一般病情较轻而易治,唯因燥因湿所致者,其咳最为缠绵,极易转为内伤阴虚咳嗽和痰湿咳嗽,故方书有“燥咳每成痨”之说,若燥热又夹湿邪,则两邪相搏,病势更剧,病情更加顽固难愈,加之医者辨证不清,治疗  相似文献   

9.
明代医家虞抟,有著作七部,其主要著作《医学正传》。通过分析该书治疗内伤的论述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认为虞氏可通过左右脉大小辨别内伤,并据脾胃不足的脉象或症状选用补中益气汤;也可通过脉象辨别患者是外感夹内伤与内伤夹外感,或有余中之不足与不足中之有余,从而调整补中益气汤的用药方法。该书所阐发的辨别内伤的脉学思想对继承和发展现有脉学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郭丽华 《四川中医》2008,26(6):23-24
外感兼内伤基础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文章探讨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发病机理特点,区别单纯外感与兼有内伤基础病外感的不同的临床发病特点,以五脏为纲,归纳临床常见的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证型、症状,提出外感兼有内伤基础病的临床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小儿食积发病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莉珍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42-2143
食积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引起其他疾患的主要病因.现将临床常见的食积发病举例如下: 1感冒 《医宗金鉴》中指出:"小儿平日饮食无节,内伤食滞,外复为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小儿感冒,多因素有食积,蕴郁化热,一遇外感,随即发病,形成里热外感,表里兼证.其证候表现除有外感发热症外,同时伴有口臭腹胀、舌苔黄腻等食积化热之症.其治疗必表里兼治,清热解表、消食化滞并举,方能奏效迅捷.  相似文献   

12.
王付教授首次指出小儿遗尿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并提出"表里为纲,虚实为目"的辨治思路。强调外感遗尿当责肺与膀胱兼分虚实,可以麻黄汤、五苓散、桂枝加附子汤等化裁;内伤遗尿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次之,实证较少,虚证遗尿以下焦虚寒证居多,他脏虚损次之主责脾肾,次责心肝,可选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归脾汤等;实证遗尿当责肝胆与湿热(痰热),可选用黄连温胆汤、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虚实夹杂者以肝郁脾虚、心胆气虚兼痰湿内蕴、下焦虚寒兼水气证居多,可选用四逆散合逍遥散、温胆汤、真武汤等,同时还重视辨病用药和食盐的引经报使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持续的高热对人体消耗很大,故及早地找出发热的病因,尽快地降低体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证治分类高热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  相似文献   

14.
咳嗽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疾病,又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难愈。临床上根据其病因不同,将咳嗽病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找病因、定病性、分虚实,进行辨证论治,临证常以止嗽散、桑菊饮、清气化痰丸、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参合兼夹症候,随机化裁,药简效宏,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感受时行邪气而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致死率。中医药治疗流感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分析认为,流感多为机体正气亏虚,外感疫毒之邪夹时令之气乘虚而入,中伤机体所致。冬季流感多外寒内热,表里同病;春季流感多风热为患;暑夏流感多有夹湿、夹痰之证;秋燥流感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多见温燥,近冬多见凉燥,用药时要仔细辨识,随证而药之。在临床辨治过程中要注意,初期辨寒热,入里识病位,注重兼夹证,并结合咽喉、舌脉等表现,辨证用药,同时要注意给邪以出路,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16.
黄宏兴教授认为,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内伤因素,素体脾肾不足,内生湿浊是痛风发病的基础,外感风寒湿邪等因素可以诱导痛风发作。痛风在急性发作期主要的病机为湿浊内蕴、血热血瘀,在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为基本治则。重用土茯苓、薏苡仁清热利湿,配以生地黄、丹参等凉血活血。临证注重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兼夹证加减用药。同时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调整饮食结构,对痛风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系清代程钟龄创立用于治疗咳嗽的代表方,配伍严禁、精密得当,温润平和、不寒不热,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程钟龄认为风寒之邪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者,肺寒也""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强调要重视咳嗽初期治疗,毋令失治、误治而变为他证;少阳证、直中证、水气证引起咳嗽均与寒邪有关,少阳证兼咳嗽,肺有寒,小柴胡去参、枣加干姜,温肺散寒;直中证兼咳嗽,寒水上束于肺,温其中而咳自止;水气证兼咳嗽,寒水上射于肺,分表里水气治之:表有水气而发热,小青龙汤发散以行水;里有水气而下利,则用本方去麻黄,加荛花,以攻之;轻则小半夏加茯苓汤,以疏之,俾水饮流通,咳自止矣。咳嗽乃常见症状,急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均可表现为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论述了咳嗽的病名、成因、症状、证候分类、治疗及预后转归,外伤六淫或内邪犯肺为主因,系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宣降失常,气机上逆。"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止嗽散虽为外感风寒咳嗽之主方,临床多数医家用止嗽散加减配伍,化裁运用,对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各种证型、内伤等咳嗽均可获效。  相似文献   

18.
介绍闫永彬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闫师认为小儿咳嗽为邪气干肺,肺失宣发肃降,治疗应祛邪复常、宣降相宜、注意清肃.小儿外感咳嗽常伴兼夹证,夹湿、积滞、痰,倒涕.也正是因为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脾居中州,职司运化且为肺金之母,临床治疗除宣肺止咳外,还应散寒除湿、健脾消积、燥湿化痰、宣通鼻窍.常用止嗽散为主方化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九味羌活汤加减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外感风寒夹热夹湿证)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10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外感风寒夹热夹湿证)患者,给予九味羌活汤随证加减治疗,用药3天,随访1天,观察即刻退热疗效和解热时间。结果:服药4h退热32例,占30.19%;72h退热102例,占96.23%;平均解热时间为19.6h。结论: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外感风寒夹热夹湿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陈士铎治疗咳嗽,首辨外感内伤,并且注重内伤,对于外感咳嗽,仍重脏腑不足,内外兼治,用药轻灵,质地柔润。陈士铎临床上治疗咳嗽多从内伤求治,内外合邪,兼夹而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脏腑虚损、气机不调为病机之关键,在辨证时注重脏腑间关系,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佐金平木等诸法同用。外感咳嗽在疏散外邪的基础上,仍参以调和脏腑之法,内外调治。其从脾胃虚寒,土不生金;顽痰停滞,肺气虚损;肝木刑金,肺肾阴亏;郁热咳嗽;气阴两虚;肺燥咳嗽等方面辨证治疗。陈士铎居处江浙一带,病者以感受温邪为多,故治疗以温热伤津、气阴不足、脏腑虚损立论,时时注意顾护阴津,补脾生津,多用滋阴益气之法,用药考究,以清润之品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