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神华李家壕煤矿的具体地质条件,为了达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决定对2-2和3-1近距离煤层群进行同时开采,为了减小2层煤同采时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相互叠加影响,使下位3-1煤层处于上位2-2煤层开采后的减压区,保证2层煤同采时的安全生产,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同采时的工作面合理错距,并在现场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隆德煤矿浅埋深1-1煤与2-2煤协调开采合理安全间距,采用CT探测技术及钻孔应力监测系统两种测试方法开展了上下煤层同采应力实测研究。研究得出:CT探测确定了2-2煤层大采高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范围最大为59.5m,1-1煤工作面顶板在采空区后方47.5m开始垮落,并影响下方2-2煤工作面应力分布|钻孔应力计实测确定了2-2煤层工作面超前应力影响距离最大50.7m,应力峰值超前于工作面6m,应力集中系数1.23,而2-2煤层工作面不受间隔煤柱宽度20m的相邻工作面以及间隔顶板岩层厚度54m的上覆1-1煤回采影响|采用了3种方法综合确定了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协调同采合理滞后距离为138.4m。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安全间距50m以内拉应力贯穿整个层间距,从而验证了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协调开采安全间距138.4m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近距离煤层同采的关键在于合理错距的选择,该文以某矿3上1和3上2煤层为实例,详细分析了下煤层工作面在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冒落稳定后开采的错距方案及下煤层工作面位于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形成的减压区内的错距方案,认为后者更有利于工作面采场及顺槽的维护,可以进一步减小矿压显现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煤层群开采煤柱集中应力与地表下沉破坏的耦合控制关系,以柠条塔煤矿北翼东区浅埋煤层群为背景,采用UDEC软件计算了不同煤柱错距和工作面走向错距时的覆岩应力场、破坏区和位移场的关系,确定了兼顾减缓地下煤柱集中应力和地表裂隙控制的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错距和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数值计算表明,柠条塔煤矿1-2煤层与2-2煤层合理区段煤柱错距为40 m,2-2煤层工作面与1-2煤层工作面走向错距应大于80 m。  相似文献   

5.
高荣 《煤炭技术》2018,(4):102-104
为了弄清蒙陕矿区深埋煤层首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防治水目的层,通过地层揭露、抽水试验、涌水量计算等手段,开展了3-1煤层顶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工作面3-1煤顶板导水裂缝带范围内,主要发育延安组三段和直罗组一段含水层,是3-1煤开采的主要防治水目的层;主要充水含水层补给较弱,易于疏降。  相似文献   

6.
近距离煤层同采合理错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  马全礼  耿献文 《煤》2006,15(6):29-31
近距离煤层同采的关键在于合理错距的选择,以临沂东山矿业有限公司新驿煤矿3上1和3上2煤层为实例,详细分析了下煤层工作面在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冒落稳定后开采的错距方案及下煤层工作面位于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形成的减压区内的错距方案,认为后者更有利于工作面采场及巷道的维护,可以进一步减小矿压显现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实践证明,该方案是安全、合理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山西某矿在单一工作面错距下进行近距离煤层同采时发生的安全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软件开展了煤层赋存状态对同采工作面错距影响的正交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采煤层的赋存状态对工作面错距有很大影响,其中上层煤厚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当煤层赋存不稳定时,同采过程中错距不能保持不变。提出了依据煤层赋存状态对同采工作面错距进行动态调整的方法,在该矿实现了良好的开采和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回采上限提高区域内普遍存在薄基岩工作面,在承压含水层条件下开采时,会发生压架突水事故。7340工作面布置在7_2、7_3煤层的复合区域,面临下覆8_2煤层和上覆7_2煤层共计12个工作面已采条件下的重复开采问题,使得该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受到多种复杂顶板条件的影响。以7340开采为研究背景,把7340工作面不同回采条件划分为5种情况,包括下覆8_2煤层已采条件下上覆7_2煤层综放遗留浮煤的复采、下覆8_2煤层已采条件下上覆7_2煤层采空区下的夹空开采(夹在上、下煤层采空区间的工作面开采形式)、下覆8_2煤层已采条件下上覆7_2煤层遗留煤柱下开采、断层保护煤柱的开采、7_3煤层采后的采空区复采,并对这5种条件做了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近距离煤层开采矿山压力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东矿区榆家梁煤矿4-3煤层和4-2煤层为近距离煤层开采,通过建立FLAC数值模型,研究了4-3煤层工作面受4-2煤层工作面采空区的影响及4-3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分析得出了4-3煤层工作面矿山压力受影响的范围及4-3煤层工作面垂直应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金瑞举  陈章明 《采矿技术》2009,9(6):23-24,95
13-1煤层是谢桥煤矿主采煤层之一,对该煤层的1231(3)工作面引进了大采高开采技术并实现成功回采,证明了谢桥煤矿13-1煤层采用大采高技术的可行性。从工作面3机配套系统、采高确定、煤层片帮控制、及工作面防倒防滑管理等方面,对1231(3)工作面的成功回采进行了总结,对相似工作面开采具有技术指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FLAC3D三雏数值模拟方法,全面分析了开采2-2煤层不同采高时的工作面超前压力变化规律,从而提出了开采浅埋深、薄基岩三不拉煤矿采区2-2煤层的合理综合机械化开采高度.  相似文献   

12.
《煤炭技术》2016,(10):33-36
根据神府矿区主采煤层开采实际情况,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实验,分析了浅埋煤层群开采煤柱下方的覆岩垮落规律、支架受力分析、应力传递特征及煤柱合理错距对地表的影响。综合得出了2~(-2)煤与3~(-1)煤区段煤柱的最小错距为50 m,并运用理论计算,确定了同采工作面初采阶段的合理错距应大于131.4 m,正常回采期间大于79.1 m。依据研究结论,建立2~(-2)煤与3~(-1)煤联合开采的工作面布置方式模型。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双煤层协同开采矿井区域防冲优化设计问题,以纳林河矿区陶忽图煤矿为工程背景,分析得出矿井当前开采设计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保护层选择不合理、开切眼或终采线外错、部分区域位于保护范围外、丢失三角煤、对矿井后期大巷保护煤柱的回收不利和矿井前期采掘过于集中等。针对这些问题,从冲击地压防治角度出发提出优先开采2-2煤层作为3-1煤保护层,对大巷布置、工作面布置等进行调整并给出了单翼和双翼双煤层协同开采优化设计方案。并基于矿井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结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计算得出矿井双煤层协同开采合理错距和滞后距离:合理倾向错距为30 m,走向错距为47 m, 3-1煤层工作面回采应滞后2-2煤层工作面1200 m。  相似文献   

14.
针对苏村煤矿6煤、10煤分层同采错距不合理,上下两工作面开采受动压的相互影响,造成工作面冒顶、片帮、支架折损等问题,通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邻近煤层同采工作面巷道布设位置及错距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不同开采方式下10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变化特征,确定上下煤层巷道采用对齐式布置;考虑下煤层开采时覆岩移动,下煤层区段煤柱应大于16.7 m;上下煤层同采时工作面合理错距在45 m左右。研究结果应用工程实践表明,同采期间工作面支架受力平稳,实现了邻近煤层安全高效同采,对类似条件下的煤层群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开滦煤矿几个上行开采的实例1.唐山矿的9道巷17道半石门9794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见图1),在解放前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开采煤.层,而先采了煤_9和煤_(12)层.七十年代开滦煤矿大搞复采时,对煤_8层用陷落法进行了开采.在复采中发现煤_8层的顶板仅平缓下沉,煤层破坏并不严重,虽煤层节理增多了些,但并不松散,工作面压力不大.2.唐家庄矿盆地乙2610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见图2).1959年在煤_(11)层内已把2610工作面准备出来了,后因水大采不了,只好将该工作面放弃,而先采了煤_(12)层内的2612工作面.1972年挖潜时,才又对2610工作面进行了回采,工作面长约110米,用长壁采煤法开采,开采中曾发现底板上有一指宽的裂缝,但工作面压力也不甚大,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远距离极薄下保护层与其围岩一起开采的防突效果,降低过量开采煤层围岩产生的防突费用,以中泰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开采远距离极薄下保护层一8煤层对二1煤层保护效果的影响因素,计算出一8煤层不同采高下二1煤层在"上三带"的位置;运用RFPA2D模拟下保护层采高为0.5、1.0、1.5 m时二1煤层的变形情况。综合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确定保护层开采高度为1 m时,二1煤层透气性系数增大106倍,最大膨胀变形量达0.613%。现场试验表明,一8煤层工作面采高为1 m时,二1煤层被保护范围内本煤层瓦斯抽采量达到14 m~3/min,煤层最大残存瓦斯含量仅为1.83 m~3/t,被保护层取得了良好的区域防突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灵东煤矿Ⅱ_(2-1)煤层、Ⅱ_(2-2)煤层和Ⅱ_3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研究在开采Ⅱ_(2-1)煤层完毕,Ⅱ_(2-1)煤层顶板全部破坏稳定后,Ⅱ_3煤层开挖对Ⅱ_(2-2)煤层底板的影响及Ⅱ_(2-1)煤层受扰动后对Ⅱ_(2-2)煤层顶板的二次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Ⅱ_3煤层开采对Ⅱ_(2-2)煤层无直接破坏影响,但Ⅱ_(2-1)煤层与Ⅱ_3煤层工作面两侧,煤柱产生的应力集中区对Ⅱ_(2-2)煤层的安全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采用比值判别法和"三带"判别法对Ⅱ_(2-2)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进行判定,结果显示:Ⅱ_3煤层开采后,Ⅱ_3煤层与Ⅱ_(2-2)煤层的层间距能满足Ⅱ_(2-2)煤层上行开采的要求,其对保障Ⅱ_(2-2)煤层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该矿今后采面的上行开采工作具有有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村煤矿 4 2 18工作面煤层厚度 2 .8~ 3.2m ,该面煤层含夹矸 2~ 3层 ,其中第二层夹矸厚度在 0 .3~ 1.5m。自开采以来 ,一直采取顺顶板留底煤的开采方式 ,工作面回采至距停采位置 15 0多m时 ,上半部分的夹矸变厚 ,平均 1.3m左右 ,下半部分的夹矸平均在 0 .5m左右 ,严重影响了煤质 ,并给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工作面的夹矸状况 ,实施了全工作面托夹矸沿底板的开采方式 ,产生了明显的效益。1  4 2 18工作面地质条件4 2 18工作面位于 - 80 0水平前组四采区二层煤第一个亚阶段 ,工作面标高 - 6 2 1.76~ - 72 0 .85m。平均走向长度382m…  相似文献   

19.
<正>极松软厚煤层采用放顶煤开采时,煤壁极易出现片帮、漏煤与冒顶现象,因此不得不降低工作面采高,造成有效通风断面减少和风速超标,工人作业环境恶化[1-3]。采高越低,丢煤越多,既降低了资源回收率,又增大了工作面发火倾向,而采用其他开采方法效率极低。因此,如何实现极软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5]。1矿井概况及首采面地质条件芦岭煤矿主采煤层为8、9、10号煤层,8、9号煤层间距为0~5.0 m,平均为2.5 m,由浅至深8、9号煤层逐渐出现合并现象。8、9号煤层均为极松软  相似文献   

20.
《煤矿安全》2015,(11):204-207
以某冲击地压煤矿的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该矿布置在M4-5煤层和M9-10煤层中回采工作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作面围岩应力状态及塑性区分布,认为M4-5煤层和M9-10煤层的开采破坏了上覆岩层的完整性,对顶底板岩层造成了大范围破坏,减弱了岩层强度,降低了下部煤层开采时岩层积聚能量的能力。因此,M4-5煤层和M9-10煤层的开采起到一定的保护层开采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边界煤柱、停采线煤柱及未布置在上层采空区下方的工作面回采煤柱等区域,受高强度开采的叠加影响,使得这些区域易产生较高的集中应力,存在一定的冲击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