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调查分析福州市中心城区所属社区人群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有效提高本地区院前急救能力及常见急诊疾病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性别、月份分布、呼叫反应时间及转归等.结果 福州市中心城区2010年院前急救病例总计2130例.在2130例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占院前急救比例最多,以31 ~40岁青壮年阶段为主;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明显居多,约占该年龄段的50.57%.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7∶1.院前死亡190例,主要死因是创伤(69例,占36.32%),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以上年龄段明显居多(53例,约占该年龄段81.54%).院前猝死患者中,从发病至120现场抢救期间,目击者无一例行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与院前死亡患者均以冬春季节为最多.院前急救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0.0±6.1) min、(11.8±5.9) min;院前死亡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1.2±6.2) min、(29.0±21.1)min.结论 (1)加强社区人群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提高社区高危人群自身的防病意识,尤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有效减少院前急症、甚至猝死的发生.(2)重视社区人群院前急救常识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减少死亡有着重要意义.(3)加强急诊网络建设、严格遵循“就近原则”、院前120同相关部门紧密联合处理突发事件,可有效提高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按照"三环理论"的发展思路"[1],就是要实现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无缝衔接[2].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三环之首,也是三环之重.衡量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功效的重要指标是急救呼叫反应时间,而急救资源的合理布局是有效缩短急救呼叫反应时间的关键[3].昆山市于2006年开始探索运行院前型急救模式,并于2007年10月正式运营.5年后此模式是否能满足市民的急救需求并符合急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为此,本文调取昆山市急救中心2008年到2012年9月份的院前急救相关数据,对增设急救站点与急救反应时间的关系和急救资源利用的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合理布设急救站点和规范急救用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波市猝死院前急救现况。[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122例猝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猝死病人男女之比为2.3∶1,平均年龄61.97岁;冬春季节和每日08:00~12:00是猝死发生的高峰期;94.26%的猝死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病人发病到呼叫"120"的时间)和救护车到达时间分别为12.87min和8.12min;57.38%的猝死病人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其中心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结论]猝死的预防和急救工作应该立足于社区,将早期预防、早期监测和早期心肺复苏与社区护理工作密切结合,进一步完善社区预防和急救网络,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是面对突发急症、意外创伤等,需要急救人员作出快速反应,设置急救方案,快速出诊,独立实施现场急救。lop年12月,我院成立院前急救中心,面向贵阳三县一市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现将我院对高血压急症的急救情况作一报告。1急救资料IWe年12月一lop年11月,我院院前急救中心现场急救病人l(kl人次,其中急救脑血管病411例,占院前急救部例数的38.of%,高血压急救病例94例,占急性脑血管病例总数的22.86%,男性53例,女性41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对一叨岁,cd岁以上74例,占78.刀%。血压为舒张压15.3-17.3kPa以上,收…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120网络医院院前应急能力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120网络医院院前急救能力现状,探讨急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广州市院前急救能力及群众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广州市52家120网络医院进行日常工作资料收集、现场问卷调查。 结果 52家网络医院急救科全部制定了出车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24h值班制度、现场急救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度;中心城区居民对急救服务态度的满意率为84.6%,在非中心城区为86.3%。 结论 广州市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衡,群众对院前急救能力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120”对医院急诊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1834例急诊“120”病例的临床情况及院内救治转归。结果急诊疾病谱前5位分别是急性损伤、昏迷、急性中毒、心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全组病例的抢救成功率为99.2%;“无名氏”群体17例(0.93%),急诊“120”的病例进入急诊后给专科(占56%)和各专科ICU(占44%)输送病源。结论急诊“120”是我院急诊室的主要病例来源,是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ICU及专科病房救治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院前死亡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广州市黄埔地区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院前死亡的17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6例院前死亡中内科以猝死为主,占67.42%,外科以外伤居首位,占96.43%;死亡病人年龄以青壮年为主,40岁以下占51.34%,且以男性为主;平均反应时间是10.45min。结论:院前死亡以猝死、创伤为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主,重视院前急救,缩短呼救响应时间,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209例中青年院前猝死及复苏状况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汉春  朱继金 《临床荟萃》2006,21(6):387-389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市中青年院外猝死度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本院急诊科外出急救的209例猝死病历,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首位,为93例,占44.49%;猝死高发年龄40~49岁,占37.32%,男性多于女性;家中猝死者约占50%;先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18例中5例复苏有效,有效率27.78%,呼叫至到迭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16.4分钟;总复苏成功率为3.82%(8例)。结论南宁市中青年猝死者以心源性为主,现场复苏成功率低,亟待强化院外猝死发生率的急救干预,特别是在人群中普度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和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借鉴有关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方法,制定北京市城区急救网络合理布局方案,使每一位患者在需要急救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公平地救治.方法 文献学习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北京市城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救护车平均行驶速度不同,城区救护车平均行驶速度为(32.07±14.73)km/h,75%在19.05~26.24 km/h之间;城区道路曲度系数为1.6.以75%救护车能够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8 min道路行驶时间、道路曲度系数1.6为布局参数,制定理论布局方案,城区共应规划建设200个急救站.结论.在北京市城区建设200个急救站,75%的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的急救呼叫反应时间能够达到12 min,基本满足疾病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同时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