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光诱导延迟荧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效应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绿体的发育与功能以及叶片的光合作用代谢会受到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plant growth regulators)的重要调节.光诱导延迟荧光(DF,delayed fluorescence)被认为是叶绿体光系统Ⅱ(PSII)可逆光化学反应的结果,是PSⅡ光化学效率的灵敏探针.本文以蚕豆为实验材料,利用自行研制的便携式延迟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了八种不同作用模式的PGRs对蚕豆幼苗DF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植物叶片光诱导DF强度的变化可以准确的反应PGRs对蚕豆植株生长和光合作用代谢的调控效应.因此,DF技术有望成为农业生产中PGRs对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效应早期、实时、在位监测的一个便捷、无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植物光诱导延迟荧光的紫外辐射环境胁迫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丰1号大豆品种为测试模式,利用自制的便携式延迟荧光(DF)检测系统,研究了紫外(UV-B)辐射对其DF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植物叶片光诱导DF强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反应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因此,DF强度可以用来表征UV-B辐射对植物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饱和光诱导延迟荧光的光合能力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饱和光诱导延迟荧光(DF)进行植物光合能力快速检测方法中存在的耗电量大、可持续工作时间短的问题,以水稻叶片为样品,实验分析了不同非饱和光与饱和光诱导下DF衰减动力学曲线及强度间的关系,用自制的便携式叶片在位DF检测系统测定样品DF强度,并与广泛使用的LI-6400光合速率测定仪测量的样品光合能力进行对比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非饱和光与饱和光诱导DF的衰减动力学曲线具有相同的衰减趋势;曲线下面积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非饱和DF强度与光合能力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因此,非饱和光诱导DF光强度可以作为表征植物光合能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Rubisco及其活化酶定位于豌豆和蚕豆叶绿体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研究了豆科C3植物豌豆(Pisum saticum L.)和蚕豆(Vicia faba L.)叶片中Rubisco及其活化酶(RCA)的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相似,叶肉细胞叶绿体具有发达的基粒片层,Rubisco和RCA免疫金标记颗粒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的间质中,在基粒片层上很少,在表皮的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内也有免疫金颗粒标记,在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细胞器中无特异性标记。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在叶绿体中定位的相似性,体现了C3植物在光合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5.
植物超弱发光的探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弱发光图像探测系统对蟛蜞菊、千日红花蕾、翠菊等植物样品进行了自发和光诱导的超弱发光图像探测,对大花紫薇叶片的延迟发光进行了初步的光谱探测。结果表明:植物自发发光与延迟发光的强度及其分布是有区别的,自发光光强度远小于延迟发光强度;与有丝分裂和生长代谢有关的植物超弱发光有光诱导下得以加强;千日红花蕾的延迟发光遵循双曲线衰减规律,说明生物光子具有一定的相干性;叶片的延迟发光光谱比离体叶绿素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大田栽培的十年生雄性银杏植株为试材,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叶片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生长过程中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有着明显改变,基粒类囊体逐渐丰富,片层结构更为发达,排列更加整齐,光合器官逐步完善。叶片衰老过程中其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叶片的衰老,叶绿体内基质片层变得松散,叶绿体体积逐渐膨大,形态以不正常的圆形为主,类囊体膜的结构遭到破坏,基粒类囊体膜逐渐松散或消融,基质逐渐散失,嗜锇滴变大并逐渐增多。随着衰老的加剧,叶绿体开始解体,被膜破裂,内含物减少,内部结构出现破坏,最后叶绿体完全解体。  相似文献   

7.
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超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植物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 ,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从多角度来揭示这一生命的秘密[1,2 ] 。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细胞及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的形态学研究 ,可以直观反映叶片衰老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报道认为 ,叶绿素的逐渐消失也是叶片衰老的最明显表现之一[4 ] ,本文对含有叶绿素的叶绿体在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超微形态是如何变化进行研究 ,旨在从形态学角度揭示小麦旗叶衰老规律提供又一重要指标。材料和方法1 .材料正常播种的大田小麦 ,PH85 1 6 (冬性品种 ) ,田间管理按常规大田措施。2 .取材处理取材时间 ,于 5月 1 5日第一…  相似文献   

8.
植物病毒感染寄主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健  徐颖  徐正 《电子显微学报》2000,19(3):335-336
植物病毒侵染系统寄主后产生显著的花叶症状 ,细胞内叶绿体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在褪绿部位叶绿体发育不良 ,基粒类囊体垛叠差 ,体积变小、数量减少 ,有的发生团聚或接合 ,成熟叶绿体往往肿胀、片层松散 ,甚至整体瓦解。现已了解烟草花叶病毒 TMV、黄瓜花叶病毒 CMV、马铃薯 Y病毒 PVY的外壳蛋白 CP存在于被侵染的寄主细胞叶绿体中 ,特异性结合在类囊体膜的光系统 上 ,阻止了电子在传递链中的传递 ,推测电子传递链中断导致氧原子积累 ,降解叶绿体 ,是导致花叶症状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在植物病毒的细胞病理学研究中 ,对芜菁花叶病毒 Tu…  相似文献   

9.
几种盐地生植物同化器官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几种盐地植物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生长在盐地上的植物,表现出不同适应盐地的特征,是通过不同的抗盐方式来适应其生境。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膨胀是它们在结构上对盐的适应;而叶绿体脂质球数目多、含淀粉粒较多、外膜膨胀形成泡状结构,线粒体、粗糙内质网及核糖体数量的增加,则是抵抗盐害的方式。细胞器对盐分有适应,受伤害和不受影响三种反应。叶绿体内、外膜及类囊体呈膨胀状态,线粒体内、外膜及嵴的膨胀是对盐分的适应特征;而叶绿体、类囊体聚集、线粒体空泡化则是盐伤害特征;叶绿体、线粒体结构正常是不受盐分影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几个不同种源的黑荆树在冰冻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6个不同种源的黑荆树枝条在-5℃冰冻10小时后,其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1和B种源的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受到严重和较严重的破坏,其叶绿体解体,类囊体空泡化,线粒体内嵴也遭到破坏,这些变化是不可逆的;而C1、C5、C3、C4黑荆种源,其叶细胞中的叶绿片层排列方向虽发生了改变,但叶绿体外膜仍保持完好,百这些变化则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