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虽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正规金融市场已有所发展,但农户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依然比较严重。以聊城市280个农户为样本,用直接衡量方法考察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类型和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较高,供给型信贷约束程度较轻,需求型正规信贷约束严重。因此,相比信贷供给,解决农村信贷市场不均衡的关键是提升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逐步取代传统融资方式,并成为一种更加多样化以及更具包容性和可靠性的融资方式。基于2011—2021年农业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面板模型,并进行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检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农业上市公司信贷可得性作为传导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内生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具有改善作用的结果较为稳健。另外,数字金融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存在异质性,即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受到数字金融发展的影响越显著。最后,提出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2个贫困县以及山东省2个贫困县的586个农户样本数据,在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金融素养测评框架并结合我国贫困地区农户的知识理解和接纳程度,设置涵盖金融知识、金融技能、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4个模块共计18个金融相关问题衡量农户金融素养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贫困地区农户金融素养对其小额信贷可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素养会显著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和小额信贷可获性,考虑了内生性之后金融素养的边际影响仍然显著.因此,在贫困地区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背景下,普及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教育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约束现状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21-124
对丽水农村改革试点区的普惠金融实践、林贷模式发展以及农户信贷配给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丽水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林权抵押贷款模式逐渐完善,但仍存在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较为倾向于与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稳定收入和身份特征的农户建立稳定的信贷供给机制;林权抵押贷款能够帮助农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价格信贷配给。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未来仍需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探索出更为有效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农户数据获取、农户特征认知、产品创新、风控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构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信贷投放渠道体系,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进行实践,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农户普惠制信贷供给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践行普惠金融、金融精准扶贫等发展战略,有效解决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降低农户的信贷约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角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分析我国农户正规信贷获得与金融素养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在需求层面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中有53.1%的农户受到需求层面的信贷约束,且在农业生产、工商业经营、房屋购建和汽车购置用途上潜在正规信贷需求向有效正规信贷需求的转化较低,分别为47.3%、56.0%、36.1%和52.6%,而有效正规信贷需求向正规信贷获得的转化较高,分别为70.0%、78.6%、74.2%和90.0%。农户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其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降低农户因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或对贷款存在认知偏差而产生潜在正规信贷需求的概率,同时可以促进农户将潜在正规信贷需求转化为有效正规信贷需求,进而降低农户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据此,提出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发挥农户社会资本对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作用,切实完善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欠发达地区农户需求从贷款目的、来源、风险收益等方面,结合农村传统文化、农户自身特点以及相关政策导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信贷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农村借贷需求的特点是导致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户信贷供给的主要原因,应采用多元化手段,优化供给,促进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8.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林农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情况的调查发现:在金融需求方面,林农信贷需求十分强烈,借款以生产性用途为主,资金需求规模大、期限长,且主要来自正规金融,但林农普遍面临信贷约束,现有信贷需求未能有效满足;在金融供给方面,林业信贷服务体系存在缺陷,林业信贷供给不足。总体来看,林业信贷供求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是有效金融供给不足。因此,为增加有效金融供给,需围绕林农信贷需求特征,构筑一个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并形成相关配套政策,增强金融机构信贷供给意愿和金融创新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信贷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7年和2019年的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农户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农户创业过程中带来的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和补充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的创业行为,且数字普惠金融只对自雇型创业有显著影响,对雇主型创业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具有弱社会网络的农户创业行为影响更显著,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真正发挥了“普惠”的作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渠道,弥补了过去农户主要依靠社会网络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不足,提高了农户的金融可得性从而促进其创业。  相似文献   

11.
信贷支持是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保障之一,然而我国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信贷困难等问题。基于信贷供需理论和信贷约束识别机制,以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运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联立模型,分析我国合作社信贷约束现状与主要信贷约束类型,探讨影响合作社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合作社资金缺口仍旧较大,31.06%的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需求。我国合作社信贷约束为需求型与供给型并存,60.13%受到供给型信贷约束,39.87%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表现为以供给型信贷约束为主。贷款条件苛刻和交易成本约束分别是合作社受到供给型约束和需求型约束的主要原因。合作社信贷需求对信贷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需求型信贷约束与供给型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不同。单独影响合作社正规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合作社荣誉、注册品牌、风险偏好类型、政策性农业保险;单独影响合作社正规信贷供给的主要因素有:专职会计、理事长管理经验、行政职位;同时影响合作社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因素有:固定资产、理事长性别、理事长政治面貌、指导意见支持、金融机构距离、地区虚拟变量。因此,提出适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信贷手续流程;完善合作社制度建设,提高理事长金融素养;加大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我国农村居民提高收入水平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影响最显著。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赋能作用,需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以及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产业化的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作用机制,为建设“产业韧性强”的农业强国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省级面板数据,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测度,进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水平分维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机制。【结果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能够缓解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排斥现象发生,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结论 】应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管理程度,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影响,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视角,运用Probit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51份农户调研问卷进行计量分析,检验户主特征、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户正规和非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对比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文化水平、家庭人口规模、家庭总收入、是否存在正规金融机构网点、离正规金融网点的距离对农户正规与非正规信贷约束均有影响;耕地面积仅对农户正规信贷约束有影响;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存在非正规借贷组织仅对农户非正规信贷有影响。据此,提出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体制,增强区域正规农村金融供给,鼓励民间金融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信贷需求方入手,将非正规渠道借款纳入考虑,并对信贷约束类型进行区分,建立了基于多元Probit模型(MPM)的多层次家庭信贷模型,研究风险态度、金融知识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知识和风险偏好都有增加信贷需求,缓解需求型信贷约束的作用;金融知识的作用在于对正规渠道信贷需求的释放,而风险寻求的作用体现在整体资金需求的增加;金融知识和风险态度只作用在资金需求方的行为上,而不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农户创业已成为政府及社会的共识,农户创业对促进农户持续增收、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金融知识和正规信贷约束视角,利用宁夏、陕西和山东3省1 123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逐步回归法,分析金融知识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探讨正规信贷约束在金融知识与农户创业选择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59.9%的农户选择创业即农户虽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而选择创业,但因其金融知识水平低下,对贷款存在认知偏差,缺乏有效抵押物、担保人而受到金融排斥的问题凸显,严重阻碍了农户参与创业活动致使创业市场整体疲软。金融知识对农户创业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正规信贷约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正规信贷约束在金融知识影响农户创业选择行为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表明金融知识通过正规信贷约束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农户创业选择。据此,提出加大对农户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充分发挥正规信贷约束的中介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农户信贷行为研究的角度,以农户信贷需求和供给作为因变量,农户特征变量、社会资本等作为自变量,以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1 665户农户作为调研样本,采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行为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当前农户获取信贷资金更倾向于非金融机构,同时银行在信贷支持中更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年龄、上学人口对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的需求具有正向影响;正规信贷更倾向于贷款给有工资性收入的群体,非正规信贷具有"中性",更倾向于贷款给劳动力多的家庭;与村、镇干部以及邻里的关系程度对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供给呈现为正向影响。研究认为解决金融精准扶贫的关键还是在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创新开发土地流转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完善农业保险等,这些举措也是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了了解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实际满足情况,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状况和农户金融需求情况,得出农村信用社并不能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户信贷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农贷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21-15322,15340
国家级贫困县是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路径中特别需要关注却欠关注的问题,贫困县农村金融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金融供给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三农"的先天弱势以及正规金融机构运作模式的缺陷。然而,民间信贷恰能规范正规金融的缺陷,弥补"三农"的弱势,只要以合理的机制灵活规范民间信贷,就能规范其潜在的风险,以充足的金融供给带动贫困县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应用现状,采用归纳研究方法,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农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和充足的人力资本,在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作用。但目前仍面临着服务创新和供给不足、数字基础设施和信用体系建设不足、居民金融素养偏低和监管体制缺位等问题,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的开拓。应重视政策支持和监管体制完善,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性,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四个方面入手,从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力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