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即刻效应。方法:28例冠脉慢血流患者,取单侧郄门穴(未进行穿刺的上肢),毫针直刺约20 mm,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0min。行冠脉造影术检查时,分别记录针刺前、起针后即刻冠脉病变分支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变化。结果:针刺后即刻,患者冠脉病变分支CTFC较针刺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刺郄门穴可以明显加快冠脉慢血流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冠脉慢血流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冠心丹参滴丸配合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冠脉造影时冠脉血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病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7%(P<0.05);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慢血流改善的有效率治疗组为86.6%,对照组为26.7%(P<0.05)。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热针联合毫针针刺对痰湿互结型肠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痰湿互结型肠息肉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电热针联合毫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肠息肉复发危险因素积分变化,并比较两组复查肠镜结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肠息肉复发危险因素积分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肠息肉复发危险因素积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肠息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热针联合毫针针刺可以减轻痰湿互结型肠息肉术后症状,降低肠息肉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穴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联合穴位贴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灵龟八法开穴针刺疗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开穴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DPN,可显著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七抗栓方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脉血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惠山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PCI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七抗栓方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4周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SPV)、校正TIMI帧计数(CTFC)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NLR、NT-proBN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FVR、SPV均明显升高(P均<0.05),CTFC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CFVR、SPV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38/41),对照组为75.6%(31/4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七抗栓方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冠脉血流灌注程度,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浮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对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19年12月,112例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浮针联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功能评分以及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8.21%(55/56),与对照组的76.79%(43/56),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症状和功能评分基本相同(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和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量表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痰瘀阻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疗效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3.0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13%;观察组眩晕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9.63±3.71)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16±3.39)分;观察组治疗前脑动脉血流减慢者或增快者治疗后脑动脉血流Vm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VBI所致眩晕可双向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气虚血瘀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补阳还五汤。治疗7天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NIHSS评分差值;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mRS评分差值;血清缺氧转录因子-1α(HIF-1α)和B淋巴细胞瘤-2(Bcl-2)水平;评定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差值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IF-1α、Bcl-2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HIF-1α值低于对照组(P<0.05),Bc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57.5%,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气虚血瘀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HIF-1α表达下调和Bcl-2表达上调改善脑供血和启动抗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脐四边穴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脐四边穴,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蒙脱石散(思密达)。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ristol (布里斯托尔)大便性状评估表(BSFS)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SFS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优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BSFS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脐四边穴是一种治疗急性非感染性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能减少患者腹泻次数、改善患者大便性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循经针刺对颈椎病患者症状、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诊治的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循经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主症与次症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 PRI)、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 VAS)、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针药组(67例,脱落3例)和药物组(67例,脱落4例)。两组患者均对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针药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治疗,穴取间使、曲池、内关等,留针20 min,每周治疗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检测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心功能指标[心排血量(CO)、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T离散度(QTd),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FPG、2hPG、HbA1c、TG、TC、HOMA-IR、FINS、E/A、LVEDD水平及心电图QTd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药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两组HOMA-β、ISI、CO、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针药组均高于药物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8%(60/64),高于药物组的79.4%(50/63,P<0.05)。结论:针刺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改善患者糖脂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心功能及心肌供血,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病常规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片加中药活血疏肝解郁汤加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针灸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各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NIHSS、HAMD和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NIHSS、HAMD和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IHS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MD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均得到改善,但针药联合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与郄门穴对冠心病患者每博心输出量及左心室排血的峰值流速的影响。方法:60例冠心痛患者分为内关组和郄门组,分别在运针3min后和留针20min后测试每博心输出量,左心室排血的峰值流速。再与针刺前得测试结果相比较。结果:46例患者针刺3min后Q值和VP值较针刺前上升。留针20min后,34例患者Q值和VP值全部上升。结论:针刺内关和郄门可增强左心室壁的收缩能力,使心脏的每博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4.
成自霞  聂婷  程晓嫚 《世界中医药》2020,15(9):1351-1354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艾灸对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性患者炎性反应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抗炎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白细胞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可显著提高慢性盆腔炎性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减轻炎性反应,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统计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气虚、血瘀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降幅更加显著(P均<0.05)。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各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给予西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自拟解瘀理痰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西药联合自拟解瘀理痰方治疗,3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血脂水平及炎症...  相似文献   

17.
疏肝活血汤合针灸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疏肝活血汤配合针刺疗法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抑郁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与盐酸氟西汀相对照,比较2组疗效差异。将63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中药针灸组31例和氟西汀组32例,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中药针灸组给予疏肝活血汤配合针刺治疗,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西汀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HAMD及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而SS-QOL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且中药针灸组优于氟西汀组(P<0.05)。研究表明疏肝活血汤配合针刺疗法早期干预能减轻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损伤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单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内科常规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府、哑门、颈夹脊、大椎等,每日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的中医症状积分,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记录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IMT、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27/28),高于对照组的88.9%(24/27,P<0.05)。1年内随访,观察组发生脑卒中1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陈勇  刘颖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2):127-130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POP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髋部和第2~4腰椎(L2-L4)骨密度(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N端肽(TPⅠ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水平差异,观察主要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髋部和L2-L4腰椎BMD及血清BGP、TPⅠN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β-CTX水平及主要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POP有助于提升患者BMD,改善骨代谢,减轻中医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慢病护理管理在缓解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抑郁情绪及改善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8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实验组29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实验组运用中医慢病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中医临床证候量表评分、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抑郁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理职能(Role Limitation because of Physicai Problem,RP)、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F)、情感智能(Role Limitation because by Emotional Problem,RE)、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生活质量总分(545.43±53.8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88.87±53.62)分(t=4.074,P<0.05)。结论:中医慢病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抑郁情绪,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