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北方住区建筑大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其品质问题亟待改善。住区建筑及其营建问题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居住环境硬件条件的改善,而且包含住区生活场景和空间特质的传承以及多要素的整体性提升。文章聚焦住区建筑品质内涵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梳理我国既有住区更新概况以明晰存量时代的住区建筑发展和品质问题,指出我国住宅存量更新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节能走向低碳的趋势,科学演绎品质定义、内涵,明确品质功能性、舒适性、场所性的多维属性;另一方面系统整理以往的研究及技术实践成果,归纳建筑学最新科学问题,并提出促进品质提升的更新模式等内容。希望引起各界对我国既有住区更新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天津市15个典型既有住区为研究对象,调查记录各住区居民满意度,从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四个层面对住区外部空间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选取、整合,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揭示其内在关联性,深入探究影响住区外部空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住区外部空间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研究法识别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质量要素,利用分析型Kano模型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质量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和优先级确定.研究发现,居民迫切希望提升的建筑品质主要包括垂直交通、停车设施、治安防范设施和三线管道敷设,基于此提出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旧居住建筑存量巨大且建造年代较早,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室内外热舒适性达不到标准,因而提高老旧住区居住品质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大连市老旧住区夏季室外及室内热舒适性进行调研实测,分析影响人们居住的室内外热舒适区间及其变化规律,探索影响室内外热舒适性的原因,并提出外墙、外窗等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以提高夏季室内热舒适性,为今后我国老旧居住建筑热舒适性提升改造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当代国际城市住区更新可持续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市住区更新可持续模式下的开放建筑论方法,分析了既有住区再生解决方法与路径、既有居住建筑SI再生设计和实践案例,并对我国城市住区更新的可持续模式与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居民总是愿意在优质的环境中活动以满足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需要,因此为提高居住品质,在既有住区改造和新住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日益受到关注。由于住区中公共行为主要发生于开放空间,而这也是公共服务建设最主要的可利用空间,以之为关注对象,文章运用"ENVI-MET"软件对上海三处不同时期的典型住区进行热环境模拟,可视化其热舒适指数,并对热舒适指数与空间特征的关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加法"与"减法"两类改善住区热舒适的设计策略,借助空间精细化设计改善住区公共服务系统,提升住户居住品质,促进低碳生活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城市既有住宅存量规模巨大,普遍存在居住环境和住宅机能老化、退化现象。文章从开放建筑理论出发,研究其核心概念和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开放建筑理论应用到既有住区再生中的可行性。文章以大连某典型的老旧住区为例,通过调研归纳,以开放建筑的视角提出对既有住宅改造的试设计方法,以提升住区品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生态城市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议题。城市住区环境的质量高低影响着城市整体环境,而住区土地的低利用率与过度的能源消耗阻碍了环境的更新,既有住区外部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环境质量提升成为居民的现实需求。选取天津市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质量作为指标性影响因素,将天津市两个大型住区中的10个典型性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与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提取的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数据,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共因子方差、因素解释的总方差、因素碎石图等数据量化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外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合理性,为既有住区外部环境质量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长春市部分住区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对老年居民适老化改造需求的问卷调查、访谈,结合汇总结果对长春市既有住区适老环境现状的分析以及适老化改造与优化原则,提出长春市既有住区适老化的一些策略,希望对长春市居住品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住区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代际人群的交往,促进其积极老化,是当前既有社区居住生活品质提升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居民时空行为视角,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为例,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不同代际人群的活动规律和空间需求进行梳理,剖析当前高校住区公共空间代际共享方面的问题,以居民时空行为为研究路径,从构建完善公共空间体系、植入多元化户外活动场地、配建代际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三个方面提出高校住区公共空间代际共享优化策略,实现高校住区代际共享空间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文界定城市既有住区住宅适老化改造范围为住宅套内空间和住宅公共空间;依据相关设计规范,结合文献计量研究方法,从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功能性角度,构建住宅适老化设计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涵进行详细描述;通过对南京市既有住区调研,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分析了既有住宅适老化设计存在的问题,调查了居民对选取指标改造的需求度,构建了基于居民需求度的多层次既有住区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辅助性指标,旨在为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充分利用现状资源,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文脉轴,为住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文化、绿色和健康的生活空间,并且符合现代人居住的室外环境。通过从旧有的格局中提炼出具有场所特征的符号加以利用,使居民能够联想到住区场所过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6,(8)
保障性住区的居住人群有着特殊特征,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有别于其他住区的居住人群。文章基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新城保障性住区的调查,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得到人群特征的8个变量,以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与到达公共服务设施花费时间的耐受度衡量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并通过打分的方法衡量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对人群特征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及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以期根据保障性住区预入住人群特征指导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提升保障性住区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15.
合肥宝业·城市绿苑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充分利用现状资源,以大量的香樟树作为景观文脉轴,为住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文化、绿色和健身的生活空间,并且符合现代人居住的室外环境。通过从旧有的格局中提炼出具有场所特征的符号加以利用,使居民能够联想到住区场所过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既有社区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对既有社区进行绿色化综合改造。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深圳市大量既有居住社区的居民满意度,发现深圳市居民满意度总体一般,不同年代建成的社区的居民满意度也有差异,指出人均公共开放空间、社区功能配套是应重点关注的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17.
既有住宅建筑与住区的绿色化改造,对节能环保、居住质量提高、城市容颜改善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既有住宅现况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价值评估与病理诊断的基础上,以寒冷地区单元式住区为对象,提出改善市政、整体增固、强化实用、节能改造、全程全责管理等具体的绿色化物化策略与措施。对绿色化设计理念以建筑物实物形式充分表达,使原有不能满足需求的既有住宅建筑与环境不良的住区重新焕发活力,为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提升城市品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婕  陈小芳  谢波 《华中建筑》2009,27(9):131-133
该文根据对武汉市主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33个低收入阶层住区进行的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调查,应用SPSS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分析其影响作用,从而获得对居住环境和居住需求的进一步认识,为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室内舒适需求水平与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大小密切相关,为此既有建筑差异化的室内热舒适需求现状,是零能耗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调查寒冷地区-西安既有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水平现状,归纳室内热环境差异化特征,剖析居民热适应机理,提出热舒适度分级依据。结果表明既有集中供暖商品住宅、分散采暖拆迁安置住宅、农村分散间歇采暖住宅的室内热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差异化的室内热环境具有热适应能力,主观心理适应以及着装、活动量等行为调节是热适应的重要方式;经济条件和建筑采暖方式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热舒适度分级的重要依据;既有居住建筑现存在三级不同的热舒适度水平,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19. 2~22. 7℃,14. 8~20. 6℃,9. 4~13. 9℃。  相似文献   

20.
住宅区室外公共空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热舒适性则是公共空间品质和使用者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对室外环境热舒适性的关注却较为缺失。从人体热舒适性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大中型住区为调研对象,以热舒适性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布局和绿化形态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住宅区空间形态与热舒适性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基于人体热舒适性的空间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