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国内外建筑碳交易机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建筑领域碳排放体系框架以及有关碳排放计算的相关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建筑物碳交易机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德国、美国基准能耗评价方法以及东京ETS体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介绍了天津、深圳地区碳交易模式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问题。最后从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法、MRV机制构建等方面分析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框架的关键因素,初步提出完善建筑能耗信息系统及建筑碳交易方法学的工作建议,为推动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月1日起施行。《办法》指出,生态环境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组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6)
随着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建立配套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体系刻不容缓。财政部于2016年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为解决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评价和分析了《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认为《征求意见稿》存在碳排放权资产等会计信息的欠完整和不可比,以及碳排放权收益和成本的不配比等局限性,其源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而当前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和披露,更为务实的策略是从简核算与加强表外披露,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长远还须制定系统的碳排放、碳减排和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电力、水泥、钢铁、石化四大行业率先试水。与此同时完成广东首笔碳排放权交易,首笔交易为广州大学城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出售2 000t碳排放交易权配额给公司,成交单价为61元/t,成交金额为122万元。2014年4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共有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的138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2014年12月,京冀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京冀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正式拉开帷幕,河北承德市6家水泥企业成首批纳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根据国家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
完善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向碳排放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准确、详实的会计信息,有效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对于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水泥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碳排放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构建完善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为企业顺利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加快碳排放市场健全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1)
<正>目前,虽然我国许多省市已经陆续开展了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相关工作,但基于宏观层面上仍旧缺少碳排放权交易法指导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微观层面上缺乏对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的合理安排和科学规划等原因,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尤其是碳排放权分配模式依然存在着单一性、混乱性和随意性的弊端,从而影响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综观我国几个先行先试的低碳省市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立法现状,多数省市采取的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仍  相似文献   

8.
为了与即将实施的碳排放配额管控制度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适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建筑能耗标准逐步发布之后,我国又进入了低碳建筑标准的编制高潮。文章梳理我国低碳建筑的相关标准,介绍日本的低碳建筑标准及其认定制度。在日本的低碳建筑评价中,既有必备的定量要求(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一次能源消耗量),同时也考虑定性的地域气候适应性策略(采用有效的减排措施),即采用以能耗为依据的相对低碳判定原则,避免碳排放绝对值计算以及碳排放基准值设定的麻烦。希望日本的经验能为我国的低碳建筑标准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开发成本高、融资困难等因素导致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阻力,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增加绿色住宅开发的收益,因此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如何作用于绿色住宅市场,进而发掘在碳排放权交易背景下绿色住宅的融资机理。在分析绿色住宅融资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设计了住宅产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将住宅开发商的初始排放权认定为建筑使用过程中因绿色度低而产生的碳排放。随后通过对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绿色住宅融资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市场行为以及融资合意性的分析,发现绿色技术的资金投入在碳交易市场机制下得到补偿,并且这种补偿机制是可持续的,会使开发商偏好于开发绿色住宅,同时金融机构也因绿色投入有了可靠的利益形成机制,投资风险变低,而偏好于对绿色项目的投资。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暂行条例》”),并于近日公开征集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暂行条例》),并于近日公开征集意见。《暂行条例》明确了适用范围、基本原则、职责分工、覆盖范围。根据《暂行条例》,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1)
低碳减排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作为实施碳减排政策的重要手段,碳排放权被引入市场交易,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等也由此被纳入了会计体系的讨论范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处于试点向全国范围推广的阶段,市场区域性明显,交易价格波动性大,与国际既有市场相比活跃度低,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也更为突出,无法客观反映企业相关经济事项的实质。鉴于此,本文对比国内外碳排放权有关规范并就其存在的争议展开分析,从而清晰认识到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无偿配额的会计确认、自用碳排放权计量、碳排放权披露等方面的规范,建立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统一的碳排放权会计规范。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EF的资助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开展了"中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项目。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的现状及实践,探讨了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提出了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发展的可行性、目标、对策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14.
<正>引入建筑能效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建筑节能行之有效的手段,应积极立法引导能效交易市场稳定发展中国已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要降低40%~45%。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我国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建筑排放已占到一般城市排放的40%左右,其中住宅建筑已占到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引入碳排放权交易是推动建筑节能非常必要的手段。一、国内民用建筑能效交易现状(一)我国民用建筑碳排放现状及趋势2008年,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430亿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7)
文章围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则,在当前我国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主要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情况下,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并以历史成本计量。通过对碳排放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三方面的重点研究和阐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具体情况的碳排放会计核算模式,促进我国企业对碳排放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更加可靠的核算和监督。  相似文献   

16.
<正>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并于12月10日发布,明年1月起实施。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交易主体按照本办法开展的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活动。碳排放权交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  相似文献   

17.
正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正逐渐明朗。据悉,6月底前将上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于2月1日起正式实施,碳交易试点将扩展至全国,仅第一阶段纳入控排范围的发电行业就足以让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相比趋于成熟的欧美碳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起步较晚。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7地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行业的约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我国开展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通过对深圳市建筑能源消耗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解读,提出开展建筑碳交易是以市场手段探索建筑节能工作的一条新路径。分析了阻碍我国碳交易试点城市实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关键问题:建筑碳排放边界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的确定方法,这二者都是沿用工业企业的碳交易思路,没有体现我国建筑和建筑用能管理的实际情况。以深圳市为案例探讨了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提出并分析了以单栋建筑为对象采用建筑物物理边界作为建筑碳排放边界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分阶段确定建筑碳交易主体的思路,现阶段对不同建筑类型可制定不同的交易主体,如交易对象可以是办公楼的建筑业主,酒店和商业建筑的建筑用户;而未来交易主体可以过渡为能源缴费单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2)
在世界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也逐步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各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所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分割问题,据此提出积极培育碳金融市场主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
全球变暖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且达成共识。全球各国采取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从而促进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碳排放权的处理,各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与制度,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分析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对于完善碳交易准则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