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高压对病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压指超过100Mpa(1Mpa=10个大气压)的压力.在这种高压力之中生命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本文主要概括了超高压技术对病毒的影响及其在制备病毒疫苗应用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超高压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灭菌,消毒的物理手段。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超高压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超高压技术对病毒的影响及有关机制。已报道的研究表明:超高压对病毒具有明显的灭活作用,且其灭活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压强高度及作用时间呈正比。超高压的这种灭活作用主要与其破坏病毒包膜结构,降低病毒吸附性等机制有关。同时人们还发现,在病毒感染性降低过程中其免疫原性保存不变。许多学者利用超高压技术的这种特性将其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这是由于HIV。1在HLA限制的CTL压力下经常发生逃逸突变。但是,部分CTL逃逸突变会造成HIV病毒适应性的下降。近年来,人们对HIV-1感染中CTL逃逸突变的特征以及不同位点的逃逸突变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探讨CTL压力下HIV逃逸突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HIV-1自然感染中的免疫保护机制,并为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乳头瘤病毒病毒样颗粒(VLP)主要依壳蛋白L1体外表达后处我组装成结构和功能类似天然病毒的颗粒,在HPV诊断,防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HPV VLP的制备、结构,病毒组装机理,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以及VLP在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HCV或HCV样病毒来源于灵长目动物,起源于跨种属的传播,主要通过经血液临床治疗、静脉药物滥用和其他未明途径流行于世界各地.由于其自身结构功能特点和宿主的压力选择,可产生自发性变异、适应性变异和基因重组,导致丙肝病毒基因型、亚型和准种的产生,且呈现明显的人群和地理分布特点.通过各种基因分型技术检测HCV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变化,不仅对于了解病毒进化史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分析,同时对研究HCV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和疫苗的研制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这是由于HIV-1在HLA限制的CTL压力下经常发生逃逸突变.但是,部分CTL逃逸突变会造成HIV病毒适应性的下降.近年来,人们对HIV-1感染中CTL逃逸突变的特征以及不同位点的逃逸突变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探讨CTL压力下HIV逃逸突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HIV-1自然感染中的免疫保护机制,并为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这是由于HIV-1在HLA限制的CTL压力下经常发生逃逸突变.但是,部分CTL逃逸突变会造成HIV病毒适应性的下降.近年来,人们对HIV-1感染中CTL逃逸突变的特征以及不同位点的逃逸突变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探讨CTL压力下HIV逃逸突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HIV-1自然感染中的免疫保护机制,并为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表达中国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地方株G蛋白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 ,以用于RSV感染防治的研究。方法 用基因克隆技术将中国RSV地方株G蛋白基因插入到痘苗病毒载体中 ,与痘苗病毒共感染获得重组病毒。用免疫印迹、ELISA、蚀斑减少试验等方法检测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及生物活性。结果 RSV地方株G蛋白在痘苗病毒中获得较好的表达 ,表达产物的糖基化程度较高 ,且该重组病毒免疫家兔可诱发特异性抗体产生。蚀斑减少试验证明 ,用该表达产物制备的抗血清具有中和病毒的活性。结论 重组病毒表达的中国RSV地方株G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免疫原性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 了解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自然界虫媒病毒流行情况。方法 从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澜沧县和思茅市)所属乡村采集蚊虫,分类后保存于液氮。经消毒、研磨、离心等处理后接种组织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233份标本中,分离到22株致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表现为细胞圆化、聚集、脱落。分离阳性率为9.4%(22/233)。经鉴定10株对乙醚和5’-磺脱氧尿苷抵抗,为无包膜双链RNA病毒,核酸电泳为12节段RNA病毒。9株对乙醚敏感,对5’-碘脱氧尿苷抵抗,为有膜RNA病毒,核酸电泳为10条带。Colti病毒95-75单克隆抗体与新分离的12节段RNA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反应,而与10节段病毒呈阴性反应。3株病毒为对乙醚敏感,其中1株被乙型脑炎病毒A2株免疫腹水中和,并与A2免疫腹水荧光试验呈阳性反应;1株(云南92-4)与布尼亚病毒组特异免疫腹水的荧光试验和ELISA试验均为强阳性,而与甲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及黄病毒组的乙型脑炎病毒免疫腹水均呈阴性反应;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毒粒呈圆形,直径约为(87.00±0.05)nm。外层可见表面突起。结论 从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采集的蚊标本分离到10株Colti病毒,9株环状病毒,1株为乙脑病毒,1株为布尼亚病毒,1株尚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儿童呼吸道感染临床病毒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咽拭子和部分血清进行病毒分离、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免疫酶村固相吸附试验进行研究。结果 4298例咽拭子中分出流感病毒200例,其中上呼吸道流感病毒172例阳性,占流感病毒阳性率的86.0%;分出呼吸道合胞病毒150例,下呼吸道合胞病毒139阳性,占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92.7%;及分出单疱病毒20例;单疱病毒阳性率0.5%。460例肺炎和支炎血清检测巨细胞病毒IgM82例阳性,CMV-IgM阳性率17.7%。结论 流感病毒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流感病毒流行有2个高峰(每年3-4月及7-8月份)。单疱病毒在上下呼吸道感染中为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1.
HBV基因型芯片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经反转录过程进行复制。由于反转录酶缺乏自我校读功能,且感染过程中,在宿主免疫反应的抗病毒压力或特异性治疗的作用下,病毒基因组发生变化,造成HBV核苷酸序列的显著差别。HBV基因分为A~H 8个基因型,能更好的刻画病毒致病性的不同。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对于像HBV这样高变异性病原体的基因分型检测无疑是一大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辛德毕斯病毒(YN87448病毒)与辛德毕斯样病毒(XJ-160病毒)对细胞感染特性差异的分子基础.方法 生物信息学比较两种病毒糖蛋白基因一级结构及二级结构,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利用病毒基因重组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重组病毒来研究糖蛋白基因在病毒感染细胞特性中的贡献.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YN87448病毒和XJ-160病毒基因组分别具有11 717和11 626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结构特征;两种病毒E基因氨基酸的疏水性主峰基本相同但存在82个散在分布的氨基酸差异位点.病毒基因重组研究结果显示,将XJ-160病毒E基因替换为YN87448病毒E基因的重组病毒(XJ-160/YE1E2)无论在致细胞病变时间,空斑形成直径,还是在病毒功能蛋白的表达等方面均完全体现YN87448病毒特征,而与XJ-160病毒野毒株的表现完全不同.结论 E基因在辛德毕斯病毒与辛德毕斯样病毒细胞感染特性差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释两病毒间生物学差异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狂犬病病毒在体外组织和体液样本中的生存能力。方法通过病毒滴度测定、直接免疫荧光、RT-PCR和病毒分离实验室技术手段对体外组织和悬液中狂犬病病毒生存活力进行验证。结果随着温度升高, 脑组织和悬液中狂犬病病毒活力逐渐下降, 在56℃, 30 min后病毒即失去感染力, 在37℃时, 组织中病毒活力可保持7 d;在pH9.6时, 1 h后无法检测病毒活力;终浓度30%以上乙醇, 500 mg/L以上次氯酸钠和100 mg/L以上苯扎溴铵对悬液中狂犬病病毒作用3 min后即可完全灭活;80%丙酮对组织中狂犬病病毒灭活作用最强, 在浸泡4 h后样本即无法进行病毒分离。结论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 在pH6.8~7.4环境中较为稳定, 常用消毒剂即可对病毒发挥作用;本实验旨在为狂犬病病毒的体外生存活力提供详细数据, 为下一步狂犬病防控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两株甲病毒基因组3'末端核苷酸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从分子水平鉴定海南省分离的两株甲病毒(HBb17和M1病毒)。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两株病毒基因组的3’末端核苷酸序列,扩增产物经亚克隆,筛选重组子并测定核苷酸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HBb17和M1病毒分别扩增出约1.6kb和1.3kb的特异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在3’末端非翻译区HBb17病毒和M1病毒与罗斯病毒(国际标准株T48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9%,M1病毒与鹭山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分子水平鉴定海南省分离的两株甲病毒 (HBb17和M1病毒 )。方法 采用RT-PCR方法 ,分别扩增两株病毒基因组的 3′末端核苷酸序列 ,扩增产物经亚克隆 ,筛选重组子并测定核苷酸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HBb17和M1病毒分别扩增出约 1 6kb和 1 3kb的特异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在 3′末端非翻译区HBb17病毒与罗斯河病毒 (国际标准株T48病毒 )核苷酸同源性为99 % ,M1病毒与鹭山病毒 (SAG)同源性为 98% ;两病毒结构基因的E1区序列 ,HBb17病毒与罗斯河病毒核苷酸 (氨基酸 )同源性为 99% (99% ) ,M1病毒与鹭山病毒核苷酸 (氨基酸 )同源性为 97% (99% ) ,M1病毒与盖塔病毒同源性为 94% (98% )。结论 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岛分离的HBb17病毒属于罗斯河病毒 ,M1病毒可能是鹭山病毒或盖塔病毒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病毒受体的多样性,以及病毒受体结合过程包括初步结合、粘附增强和病毒结构变化等多个步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咽拭子和部分血清进行病毒分离、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免疫酶标固相吸附试验进行研究.结果 4298例咽拭子中分出流感病毒200例,其中上呼吸道流感病毒172例阳性,占流感病毒阳性率的86.0%;分出呼吸道合胞病毒150例,下呼吸道合胞病毒139阳性,占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92.7%;及分出单疱病毒20例;单疱病毒阳性率0.5%.460例肺炎和支炎血清检测巨细胞病毒IgM 82例阳性,CMV-IgM阳性率17.7%.结论流感病毒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流感病毒流行有2个高峰(每年3~4月及7~8月份).单疱病毒在上下呼吸道感染中为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尖锐湿疣、宫颈上皮瘤样增生和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由于该病毒尚不能在体外有效培养,所以限制了疫苗的研究进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体外表达的HPV病毒样颗粒(VLP)成为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对VLP作为预防HPV感染疫苗的研究进展、VLP来源的镶嵌样病毒颗粒的相关研究和树突细胞在VLP免疫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关于痘苗病毒的毒力陈南海,白宏东(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痘苗病毒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以及研制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1]。与此同时,过去用痘苗病毒作为...  相似文献   

20.
TTV相关病毒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发现一些TTV相关病毒 ,如TTV样微小病毒 (TLMV)、PM病毒 (PMV)、SANBAN病毒 (SAN BAN)、YONBAN病毒 (YONBAN)和SEN病毒 (SENV)等 ,并对其致病性进行了一些研究。一、SANBAN病毒SANBAN(日文意“第三”)病毒是从日本一名健康供血员血清中分离的 ,该供血员用原型TTVPCR检测为TTVDNA阴性 ,但用测定TTVDNA覆盖面更广的PCR检测为阳性。Hijikata等〔1〕 对该株病毒的全序列分析表明 ,其基因组全长为 380 8个核苷酸 ,较TTV原型株TA2 78(385 2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