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早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30例早期鼻咽癌患者,鼻咽部和上颈部淋巴引流区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淋巴引流区采用颈前野常规照射.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8Gy-74Gy,颈部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64Gy-70Gy,临床靶体积(CTV1)处方剂量 60Gy-64Gy,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 50Gy-54Gy,分30-34次进行照射.对于淋巴结分期为N1的患者,结合淋巴结的情况行诱导化疗和(或)同期化疗2-4周期,N0患者行单纯调强放射治疗.结果: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D95平均剂量为74.5Gy,GTVnx V95平均体积99.6%,脊髓D1cc平均剂量41.5Gy,脑干D3平均剂量50.3Gy,左腮腺D50平均剂量32.8Gy,右腮腺D50平均剂量31.4Gy,左颞叶D10平均剂量45.5Gy,右颞叶D10平均剂量45.2Gy,均低于限制剂量.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4-45个月).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为100%.最严重的急性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1-3级分别有 63.3%,30%,和6.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Ⅰ度33.3%,Ⅱ度3.7%).结论:IMRT对初治早期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各个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6月住院的30例初治鼻咽癌进行调强放疗,将鼻咽和颈部的靶体积勾画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70、66、60、60Gy/30F,鼻咽和上颈部靶体积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靶体积采用下颈前野常规照射。研究GTV、CTV的最大、最小、平均剂量和颞叶、脑干、脊髓、视神经、晶体、眼球的最大受照剂量及腮腺、颞下颌关节的50%体积受照剂量。结果 GTVnx的最大、最小、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9.2、59.5、71.9Gy, GTVnd的最大、最小、平均剂量分别为77.1、63.6、72.1Gy,CTV1、CTV2的最小剂量分别为47.6、49.7Gy,颞叶、脑干、脊髓、视神经、晶体、眼球的最大受照剂量及腮腺、颞下颌关节的50%体积受照剂量63.2、48.6、44.7、59.3、6.9、25.9Gy和34.0、36.3Gy。结论 调强放疗可以使各个靶区得到足够的、均匀的剂量分布,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是要注意CTV的低剂量区。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布优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3.
43例鼻咽癌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调强适形放射(IMRT)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方法对43例初治或复发鼻咽癌患者给予IMRT,将照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GTVnx68Gy~74Gy,GTVnd60Gy~66Gy,CTV160Gy,CTV254Gy;共30次。34例接受放化综合治疗,9例接受单纯放疗。结果GTVnx、GTVnd、CTV1、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2.40Gy、67.83Gy、60.25Gy和64.85Gy。中位随访期9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率100%;1例放疗后4月出现肝和肺转移。结论IMRT技术对初治或复发鼻咽癌病例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调强放疗初步结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的初步疗效。方法:对91例经病理确诊的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处方剂量分别为GTV(鼻咽部和颈部淋巴结肿瘤靶区)66~70Gy,CTV1(临床靶区)60~62Gy,CTV2和CTVn(颈部淋巴结区域)54~56Gy。11例患者IMRT结束后有局部残留,1例采用IMRT追量照射10Gy/4次,其余给予鼻咽腔内后装追量照射9~15Gy/3~5次。分析疗效及放射治疗毒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1和2年生存率为97·1%和97·1%,局控率为97·1%和92·5%。急性放射反应多为Ⅰ度和Ⅱ度以口干和放射性口腔炎为主,分别占72·5%和58·2%。远期放射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口干和听力下降,占患者的39·6%和17·6%。GTV、CTV1及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0·6、67·9和65·0Gy;5%体积的正常器官受照射剂量的平均值为:脑干41·4Gy,脊髓35·4Gy,左腮腺46·5Gy,右腮腺51·8Gy。结论:调强放疗能使得鼻咽癌各靶区得到很好的剂量分布,提高了初治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明显减轻了急性放射反应。鼻咽癌IMRT处方剂量70Gy以上,CTV2预防照射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期调强放射治疗联合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49例,按92福州分期Ⅲ期30例,ⅣA期19例。鼻咽和上颈部靶体积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和锁骨上靶体积采用下颈前切野常规照射。调强放疗设鼻咽大体肿瘤为GTVnx、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高危临床靶体积CTV1和低危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GTVnx 73.9Gy/33次、GTVnd及CTV166Gy/33次、CTV2(504~594)Gy/(28~33)次。按EORTC或RTOG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全组患者均给与同期化疗,放疗结束予3周期辅助化疗。结果中位随访28月,1、2年局部控制率100%,97.96%,1、2年总生存率(OS) 均为97.96%,1、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95.92%、93.89%。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调强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可获得较理想的局部区域控率和总生存率。3~4级急性黏膜炎和3~4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是化疗的剂量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在初治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76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全程IMRT.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29例,Ⅳ期25例.采用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采用的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TMS、CMS和Pinnacle.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PTV定义给予,鼻咽肿瘤(GTV)和颈部淋巴结(GTV-LN)处方剂量为68~7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CTV1)处方剂量为58~6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CTV2)37例采用IMRT技术,处方剂量为50~60Gy,39例采用常规技术单前切线野照射.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最高限量(99%体积低于此剂量)分别为8、54、40、54、54 Gy.7例合并同时化疗,4例IMRT后鼻咽局部予以立体定向放疗加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RTOG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0个月,全组死亡3例,分别死于鼻咽肿瘤未控大出血、肝转移和治疗相关并发症.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2%;鼻咽和颈部1、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5%,4例出现了远处转移;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86%.急性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唾液腺为99%,咽部和黏膜分别为88%和72%.GTV、GTV-LN、CTV1、CTV2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4.3、74.1、67.2、60.2Gy,平均低于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0.58%、0.31%、0.67%、0.59%.左、右腮腺的中位剂量分别为33.9、34.0 Gy,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交叉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7.2、53.4、41.6、53.4、55.6 Gy.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对初治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很好的剂量分布,达到较高局部控制率,并降低了周围危及器官剂量和急性治疗反应,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鼻咽癌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体积、形态变化对各自剂量受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初诊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鼻咽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经头颈肩膜固定行模拟CT,在CT图像上逐层勾画治疗靶区和正常组织,采用6MV X线9野共面调强放射治疗计划(IMRT)。鼻咽原发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66Gy/30f/6w,鼻咽部和颈部淋巴引流区亚临床病灶照射剂量60Gy/30f/6w。治疗设备为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治疗期间每日采集患者治疗体位0度和90度正交二维摄片图像,同原始计划DRR图像对比,在三维方向对患者进行摆位误差校正,然后实施放射治疗。每周采集一次患者治疗体位头颈部CT图像,把治疗计划按照标记点移植到每周CT上,重新进行计量计算,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分布变化。同步化疗采用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每三周一次,在放疗开始前1周内开始同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放疗前GTV1平均体积39.19cc,GTV2平均体积16.59cc,放疗第4周及第6周GTV1平均退缩分别为26.41%、62.68%,GTV2平均退缩分别为28.43%、53.93%。治疗前双侧腮腺体积平均为24.16cc,放射治疗第4周,平均腮腺体积为19.04cc,第6周平均腮腺体积为17.54cc。正常组织计量受量方面,脊髓(D1%)、脑干(D1%)、颞叶(D1%)、内耳(Dmean)、腮腺(V30),原计划计量分别为:(41.2±0.98)Gy、(51.26±1.57)Gy、(59.95±2.11)Gy、(45.02±1.98)Gy、(47.87±18.05)%。照射第4周分别为:(44.09±1.88)Gy、(52.81±2.47)Gy、(62.04±2.43)Gy、(47.24±3.68)Gy、(49.03±15.68)%。第六周(44.44±2.7)Gy、(54.14±2.51)Gy、(62.34±2.86)Gy、(48.37±5.37)Gy、(52.19±15.51)%。结论:随着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进行,照射肿瘤靶区同原始计划剂量分布会有一定差异,除1例淋巴结退缩及病人消瘦等原因而造成外轮廓内收较大的患者以外,其余CTV实际照射剂量为处方剂量95%以上。正常组织在整个治疗过程所受照射剂量同原始计划比较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初治鼻咽癌患者73例,分为常规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RT CT)42例和调强放疗加化疗组(IMRT CT)31例。常规放疗鼻咽部剂量70~76Gy,肿大淋巴结60~65Gy,颈部预防剂量50Gy;调强放疗设鼻咽部大体肿瘤为GTVnx、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高危临床靶体积CTV1和低危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GTVnx(70.6~76.6)Gy/(31~33)f、GTVnd(61.6~70.6)Gy/(28~33)f、CTV156Gy/28f、CTV2(50.4~53.2)Gy/28f,化疗方案包括诱导、同期与辅助。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全组2年和3年的局部区域无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3.3%、90.9%、86.2%和78.9%、89.5%、84.3%;(RT CT)组分别为70.0%、85.0%、77.6%和70.0%、80.6%、60.4%;(IMRT CT)组分别为88.9%、95.5%、100%和88.9%、95.5%、100%。Log-rank生存比较显示,(RT CT)组与(IMRT CT)组的局部区域无复发率与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和0.021。结论:IM-RT加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0.5 cm但<1 cm、包膜完整、无中央坏死)放疗剂量为64 Gy时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有无局部复发,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80例有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N0期鼻咽癌患者,按中国鼻咽癌2008年分期标准,T1期4例,T2期15例,T3期36例,T4期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其中T1、T2患者采用单纯放疗,T3、T4患者配合单药铂类方案同步化疗。鼻咽大体肿瘤体积 (GTVnx)处方剂量70~74 Gy,颈部未达标可疑阳性淋巴结(GTVnd可疑阳性)处方剂量64 Gy,临床靶体积1(CTV1)处方剂量60~64 Gy,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50~54 Gy,分30次进行照射,照射时间6周。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放疗前后淋巴结的消退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随访率为98.8%。80例患者129个淋巴结,放疗后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CR 117个,PR 6个,NC 6个,有效率95.3%。放疗前后淋巴结消退有意义(P<0.05)。4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4.6%、95.9%、93.7%。有4例GTVnx内复发,3例出现远处转移。颈部放射性皮肤反应1、2级分别占77.5%、22.5%。颈部纤维化1级占15%。结论 64 Gy的放疗剂量是鼻咽癌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转移很好的控制剂量,且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初治鼻咽癌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预后。方法 2005年1至11月初诊鼻咽癌患者117例进入分析,其中男81例,女36例,中位年龄42岁(18~76岁)。按照1992年福州鼻咽癌分期标准:Ⅰ期11例、Ⅱ期15例、Ⅲ期54例、ⅣA期37例,IMRT计划与实施由PEACOCK系统完成。鼻咽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8 Gy,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0~66 Gy,临床靶体积1(CTV1)60 Gy,临床靶体积2(CTV2)54 Gy。结果 全组随访10.5~59.5个月,中位随访期48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 %和89.7 %,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5 %和87.2 %,局部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4.0 %和91.5 %。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Karnofsky评分、T分期、1992年福州分期、治疗前血小板和治疗后尿酸水平等因素均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 根治性IMRT显著延长了初治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时间,T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根治性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74例鼻咽癌患者均接受全程IMRT照射,给予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9.9Gy/30f,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9.9Gy/30f,临床靶体积1(CTV1)60Gy/30f,临床靶体积2(CTV2)54Gy/30f。按照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放射损伤;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13~80个月)。全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3%、93.8%、88.2%和77.2%,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3.2%、91.1%、91.1%和84.1%,局部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8.6%、91.0%、86.8%和80.6%。不同临床分期和T分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N分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治疗失败的12例患者中,局部和区域失败分别占治疗失败病例的50.0%和16.7%,远处转移占58.3%。74例患者中3例出现3级口干,1例出现放射性颞叶损伤,4例出现3级张口困难,全组未发现颅神经损伤病例。结论 采用GTV照射剂量69.9Gy/30f IMRT治疗初诊时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远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少,N分期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技术特点。方法:采用影像引导的slidingwindows动态调强技术对31例鼻咽癌初治患者进行根治性放疗,分30~33次照射。靶区处方剂量GTVnx、GTVnd、CTV1、TV2分别为70~76Gy、68~70Gy、60~66Gy和54Gy,同时对脑干、腮腺等重要器官给予剂量限制保护。结果:随访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患者1年局部区域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3.5%、87.1%和93.5%。急性放射反应多为Ⅰ度和Ⅱ度,以口干和放射性口腔炎为主,未观察到Ⅳ度急性反应。DVH分析显示IMRT提高了靶体积照射总剂量和分次剂量,减少了危及器官受照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结论: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明显减轻了急性放射反应,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评价复发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30例局部、区域复发的鼻咽癌患者使用IMRT的再程放疗,其中7例同时伴有颈淋巴结转移。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进行再分期,I、Ⅱ、Ⅲ、Ⅳ期分别为7、7、4、12例。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处方剂量为58.80—78.76Gy,分次剂量2.0—2.92Gy。结果:治疗计划GTV的中位体积为37.46cm。(14.30—227.52cm。),覆盖鼻咽GTVD。;的平均剂量为62.56Gy,GTVV95的平均体积为98.69%;靶区内GTV、cTV,和CTV,的平均剂量分别为65.82Gy、54.02Gy和50.20Gy;GTV的平均分割剂量为2.28Gy(2.0—2.92Gy)。结论:IMRT能较好覆盖肿瘤靶区而降低邻近敏感器官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靶区中Ⅳ区优化的安全性以及对甲状腺剂量的影响,为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4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分为Ⅳ区优化组(CTV不包含Ⅳ区)和非优化组(Ⅳ区仍在CTV范围内)各32例;采用治疗计划系统测量甲状腺的放疗剂量参数,比较优化组与非优化组之间,以及不同临床期别、T分期和N分期之间甲状腺的剂量参数;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鼻咽癌患者合理优化Ⅳ区未降低区域局控率,且可以显著降低甲状腺的平均剂量以及体积百分剂量V50(P<0.05);Ⅳ期患者的甲状腺平均剂量及V50显著高于其余各期别,N0~2期患者中Ⅳ区优化组的甲状腺平均剂量及V50显著低于非优化组。结论 鼻咽癌患者合理优化临床靶区中Ⅳ区的范围是安全的,可更好地保护甲状腺。  相似文献   

15.
116例鼻咽癌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初诊时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应用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的远期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共116例初诊时无转移鼻咽癌患者,根据福州分期:Ⅰ期4例,Ⅱ期22例,Ⅲ期45例,ⅣA期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咽和全颈部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具体剂量为:GTVnx61.32~75Gy,GTVnd65~80Gy,中位剂量均为70Gy;CTV156~60Gy,CTV250~52Gy。21例单纯放疗,95例合并化疗,采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结果 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期28个月(6~60个月)。3例局部复发,3例颈淋巴结复发,16例远处转移。1、2、3、4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6% 、92% 、92%、84%及91%、85%、80%、80%。12例死亡患者中6例死于鼻咽癌远处转移,其余6例死于其他疾病。预后因素分析,临床分期、T分期与3年无疾病生存率、3年无转移生存率明显相关(P<0.05)。随访满2年的65例患者中,6例出现3级以上口干(9.2%),4例出现放射性脑病(3.4%)。全组未发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及张口困难病例。结论 采用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初诊时无转移鼻咽癌远期疗效较好,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分期、T分期是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128例初治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治疗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咽癌IMRT 初治患者128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19例,Ⅲ期58例,Ⅳa期49例。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为(70~74)Gy分30次,颈部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为(68~70)Gy分30次,临床靶体积1(CTV1)(60~64)Gy分30次,临床靶体积2(CTV2)(50~54)Gy分30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局部控制率计算,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月(6~24月),1、2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6.9%,1、2 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2.2%、88.3%,1、2 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1%和93.8%。N分期是影响有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最重要预后因素( P =0.04)。最严重的急性不良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38.8%、48.4%、7.8%、0。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Ⅰ级67.2%, Ⅱ级19.5%。结论鼻咽癌IMRT 靶区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不良反应轻,是一种治疗鼻咽癌的有效方法。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远处转移,其发生率与颈淋巴结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同期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研究组):调强放疗联合同期化疗,B组(对照组):调强放疗。两组放疗方法相同:调强放疗加或不加下颈普放。原发灶及上颈采用调强放疗(IMRT),下颈采用IMRT或普放。采用逆向TPS。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PTV定义。鼻咽肿瘤(GTVnx)和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为69—72Gy。鼻咽预防区域阳V,处方剂量为60-65Gy。颈部预防区域PTV2处方剂量为50—60Gy。常规剂量体积保护关键器官。化疗采用DDP60mg/m2 d,ivdvip,5-FU750mg/m。d2-4 iv dvip。与放疗同时开始,间隔3周,重复2—3个疗程。结果:A组鼻咽病灶CR率及有效率为81%(24/30)、96.67%(29/30),B组鼻咽病灶CR率及有效率为50%(15/30)、83.33%(25/30);A组颈部病灶CR率及有效率为73.33%(22/30)、90%(27/30),B组颈部病灶CR率及有效率为43.33%(13/30)、83.33%(25/30)。两组鼻咽病灶及颈部病灶CR率有显著性差异。但有效率及1、3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白细胞下降及恶心呕吐较B组严重,但患者可耐受。结论:中晚期鼻咽癌(NPC)联合同期化疗短期疗效CR率较单纯放疗好。但长期疗效未显示优越性,不良反应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