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有人认为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的,有人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篇从翻译的目的和源语文本类型的角度,分析了如何选择归化和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2.
异化和归化在近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翻译既要满足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韵味,又要使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也正是翻译的难点。所以有人认为异化好,而同时又有人觉得归化更合适。但事实上,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是最好的翻译方法,要想使翻译作品既符合原文、忠实于原文,同时又能够让读者更加如果理解和接受,应该将异化和归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归化与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翻译引进和再现源语文化.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本文认为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译者应该采取科学态度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中国历史上翻译方法的动态发展,及文化融合潮流来分析,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内容和读者群体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促进文化交流这一根本目的.归化与异化的方法应该是相互存在,相互补充,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所作的不同的处理.长久以来,对于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翻译界各执一词.笔者认为在商标翻译中,归化异化具有各自优势,可相互补充.译者应结合消费者心理和商标的功能原则综合运用归化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现当代的文学著作翻译中,异化法和归化法的选择应用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异化法和归化法在文学翻译中各有各的优点。结合异化法和归化法各自产生的时期、作用以及原因,最终认为,异化法和归化法不应该相互排斥,而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够让文学的翻译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红楼梦》的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中前80回的所有四字格成语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描写研究,研究表明:归化策略是翻译成语的主要策略,且归化、异化两种策略并存。因此,归化翻译不是翻译的歧路;对归化、异化也不应该持二元对立的态度,主观地认为二者孰优孰劣,孰主孰次。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翻译应以异化为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译界近年来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人们对于归化与异化众说纷纭,见解不一。然而,在跨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是译必须面对的选择,应该坚持哪一种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通过分析归化与异化的利与弊以及化信息的传递效果,认为跨化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译法问题。首先 ,文章探讨了政论汉英翻译的特点。其次 ,通过对归化异化的理论阐释 ,揭示出随着各国语言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正确的译法应是适度的异化 ,或者说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 ,但总趋势是由归化趋向异化  相似文献   

10.
可以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和策略对语言层面的翻译和文化层面的翻译进行有效的处理。在一种民族语言尚未成熟时,侧重语言形式的异化和文化因素的归化,并以语言形式的归化和文化因素的异化为辅;而当民族语言走向成熟时,则应侧重文化因素的异化和语言形式的归化。同时以文化因素的归化和语言形式的异化为辅。两个层面的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应该尽量避免两个层面的归化和异化过度。  相似文献   

11.
归化、异化与读者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提出翻译应当异化,但也有人认为译文不可避免地要归化。这两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都忽视了对读者反应的考虑。读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译者既要使用归化法以迎合读者,也要使用异化法以提高读者。重要的是译者一定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确保译作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译、意译两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演变为归化和异化。一般认为直译和意译关注语言学层面的翻译问题,而在发生翻译文化转向的今天,归化和异化则主要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从中西历史上几次大的直译、意译之争以及学者们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看,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翻译实践应该合理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有的坚持异化翻译观,有的主张归化翻译,还有的认为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归化翻译是必要手段,从功能学理论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诠释异化和归化翻译,作为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彼此的存在,如何灵活地妙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法并在彼此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和最切近的关联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晓韵 《文教资料》2010,(32):33-35
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引起了新一轮的对译者地位.以及对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讨论。本文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作出一定的分析,认为虽然异化翻译观有它一定的进步性.有助于译者地位的提高和文化的交流和补充,但是更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总结出在翻译中应该采取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论争源远流长,有人主张归化,有人主张异化。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对立统一于翻译过程中,是共生与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归化和异化: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我国翻译界就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指出是用偏向归化的译法还是异化的译法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既可采用归化译法也可采用异化译法,或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法.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异化翻译法将是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认为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文化交流,而这一目的地实现则必须借助特定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为了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我们必须把归化和异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归化法和异化法对翻译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理论界定,历史发展,学术争论三方面对归化与异化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归化法与异化法在中国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策略选择,以作为对翻译理论的浅探。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且承栽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归化和异化是处理翻译中文化问题的两种主要策略.但针对具体问题究竟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话题.本文主要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论述,结合实例,重点探讨了文化因素对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影响及选择,并指出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态度: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是矛盾的统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没有必要对二者分割对立,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传播异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的同时,也最为人诟病。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援用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对林少华的归化翻译观提出了批评。本文主要以中日对译语料库林少华译本为基础,对"林译"版本第一章中的翻译策略进行定量研究,认为好的翻译应该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力求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