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国内外对于一般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而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估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模糊性,首先结合资源枯竭型的特有属性,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进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评价模型,并应用这一模型对黄石市和潜江市(2008~2015年)的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黄石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发展较为缓慢;而潜江市前期发展不稳定,后期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建议枯竭型城市之间应实现优势互补,确保产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和社会进步之间保持高度和谐的过程。本文运用熵值法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且以金昌市为典型案例,分析了1981—2003年金昌市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各个子系统,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是科学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四川省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各城市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基于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4个方面的内容,构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对各指标所包含的要素进行权重确定。对四川省9个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攀枝花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自贡、广元、广安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状态;绵竹、凉山、达州、兴文和雅安处于初级可持续发展状态。针对四川省9个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分别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一般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已经作过一些深入的探讨,但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一特殊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考察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点和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双重约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包括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大系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并探讨了几种评价方法,以此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于一般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已经作过一些深入的探讨,但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一特殊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考察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点和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双重约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包括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大系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并探讨了几种评价方法,以此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五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基于人居环境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模型,并对鸡西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发展旅游业是避免资源型城市衰落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在研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之上,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经济基础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为分析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构建原则,选取3个评价方向、12个评价要素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从旅游产业链的打造、市场营销两方面提出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赵海云  李仲学  张以诚 《中国矿业》2004,13(12):14-19,35
本文在进行全国矿业城市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对52个矿业城市的调查统计表中分解得到的22项指标计算权重、合成,对矿业城市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性矿业城市对资源开发的依赖性非常弱,属于强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城市;淮安等15个矿业城市属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类型的矿业城市;盘锦等27个城市为弱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城市;阜新等5座城市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城市,需要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9.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和社会进步之间保持高度和谐的过程。本文运用熵值法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且以金昌市为典型案例,分析了1981--2003年金昌市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各个子系统,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是科学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发展问题,制约了其转型升级。加强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研究有利于全面评估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合理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其发展方向调整提供依据。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结果和现实情况,对其预警机制从前期到中远期具体措施进行了初探,为建立预警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47个指标建立矿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分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评价分析发现:目前平顶山市经济发展属于中等可持续发展程度。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制约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应努力做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逐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支付比例;注重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环境支付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稳步提升社会支付能力与经济支付能力;高度重视综合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导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指出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强然性和紧迫性。探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重构、非线性和非物质发展的导向作用,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导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指出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探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重构、非线性和非物质发展的导向作用,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兴佑  郭昀 《资源与产业》2010,12(2):129-133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目前,我国自然资源价格不合理导致其配置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文章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自然资源的价值应包括环境价值、代际补偿价值、效用价值和劳动价值4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物质与非物质循环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通过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重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首次提出资源型城市循环由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构成,分析了实现循环的主体,并对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的循环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通过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重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首次提出资源型城市循环由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构成,分析了实现循环的主体,并对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的循环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基础要件,资源环境约束对城市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凸显。利用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REPI)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REPI平均值为67-26,总体低于全国REPI的平均水平;副省级城市REPI与城市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沿海地区城市资源环境绩效高于内陆城市的态势;南京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居末,近5年来REPI指数呈逐年降低,资源类绩效指数降幅较小,环境类绩效指数降幅较大。提出了南京市降低REPI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现状不容乐观。资源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支柱,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经济转型就是产业的转型。因此,应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现状不容乐观。资源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支柱,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经济转型就是产业的转型。因此,应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