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盆底康复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了解盆底功能评估的意义,并正确选择盆底功能评估方法,对制定个性化盆底功能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盆底功能及其评估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方法对212例产妇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合并纳入本次研究中,遵从随机抽样原则等分分为两个组别,即对参照组106例、研究组106例。前组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后组产妇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仪器,统计整合两组与治疗的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情况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采用盆底康复技术治疗后,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有所改善,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情况所有减轻。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产后盆底康复是指在科学的健康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针对妇女产后这一相对特殊时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进行主动、系统的康复指导和训练,使产妇在分娩后一定时间内身体有关器官及其功能状况得到全面理想的康复。由《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牵头,国内20余家医院专家及医生参与撰写的《产后盆底康复流程》与读者见面了。本流程得到本刊副主编,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妇科盆底学组组长朱兰教授;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的推荐。我们希望通过本流程对临床实施盆底康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也希望随着今后更多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及时对现有的诊治流程进行更新,使我们制定的《产后盆底康复流程》永远走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  相似文献   

4.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影响中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近年来,盆底康复治疗作为保守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其效果逐渐被认可。本文就目前主要的盆底康复治疗手段进行论述,推荐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如盆底肌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5.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与此相关的性生活障碍,国内资料报道发病率可达25.8%~35.3%,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疾病。虽然为中老年妇女发生的疾病,但妊娠及分娩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妊娠期间盆腹腔压力的升高、妊娠高激素水平对于盆底结缔组织及肌肉的影响、分娩过程中对于肛提肌、盆底筋膜、阴部神经的损伤均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相关。但妊娠及分娩是女性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关注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筛查盆底疾病高危因素,适时进行预防干预和康复治疗,是妇产科医生应当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近年文献,对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盆底康复时机对高龄产妇产后PFD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进行分娩的187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均在产后6周复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PFD)后进行治疗,依据产后治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产后6~8周治疗, n=98)、对照组(产后9~11周治疗,n=89),对比其治疗前后盆底肌力、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盆底功能相关参数、PFD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及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BSD-S高于对照组,而UVJ-M、PUVA-S、PUVA-R、BND、BSD-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疗程后快肌阶段最大值、慢肌阶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SUI、盆腔脏器脱垂等的发生比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躯体状态、精神状态、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产后早期(6~8周)开展盆底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会阴超声测量正常女性及SUI女性的超声参数,比较SUI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膀胱颈移动度(BND)、张力期膀胱颈位置(V-BN-S)、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 L)评分、1 h漏尿量变化,以评估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方法经会阴超声测量22例正常已生育女性(对照组)、31例SUI女性(SUI组)的静息期膀胱颈(BN)、张力期膀胱尿道后角(RVA)、膀胱颈与耻骨联合的垂直距离(BN-S),计算尿道旋转角度(UR)、膀胱颈移动度(BND)。结果 SUI组BN位置[(22.74±3.87)mm]较对照组[(26.80±4.02)mm]下移(P0.001),张力期BN位置[(-8.74±6.96)mm]较对照组[(3.25±5.22)mm]下移(P0.001),BND[(31.51±7.27)mm]较对照组[(23.55±6.90)mm]增加(P0.001)。经盆底康复治疗后,SUI组张力期BN位置[(-4.81±6.62)mm]较治疗前[(-8.74±6.96)mm]上移(P0.001),治疗后BND[(27.35±5.75)mm]较治疗前[(31.52±7.28)mm]减少(P0.001),治疗后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 L)评分[(50.78±15.16)分]高于治疗前[(29.80±11.02)分](P0.000)。SUI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BND变化与I-Qo L评分呈正相关(r=0.836,P0.001)、与1 h漏尿量呈正相关(r=0.785,P0.001)。结论 SUI组超声表现为BN位置较对照组低、BND较对照组增加;盆底康复治疗后SUI组张力期BN位置较治疗前上移,BND较治疗前有减少。  相似文献   

8.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盆底解剖,改善部分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其盆底肌肌力、疲劳度、肌电位及压力等电生理指标没有改善,亦不能显著提高正常A3反射及盆腹肌肉收缩协调的比例,即不能改善盆底电生理功能。因此,提出盆底手术前后应重视盆底电生理的评估,及时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以达到既恢复盆底解剖又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导致的疾患,主要包括尿失禁(UI)、盆腔器官脱垂(POP),粪失禁,女性性功能障碍(FSD)和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PFD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盆底解剖认识的深入、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新型修补材料的发明和应用,盆底重建手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部分盆底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以盆底肌肉锻炼为主的盆底康复治疗仍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护理配合。方法对15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合并纳入本次研究中,遵从随机抽样原则等分分为两个组别,即对参照组75例、研究组75例。前组患者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后组患者采用盆底康复治疗,统计整合两组与护理的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压力性尿失禁可采用盆底康复治疗方式,加以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盆底肌力,并且可有效减少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正>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康复定义:"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康复涵盖了"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女性盆底的医学康复是利用盆底电生理的医疗手段促进盆底肌肉及神经康复,21世纪新的医疗模式是预防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及依从性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58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盆底肌恢复、治疗依从性等。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依从性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泌尿生殖障碍评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改善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尹一童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6):493-495,498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多发疾病。后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出口梗阻性便秘或便失禁。人们对后盆腔领域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试图从"机械学"和"神经学"进行该病的病因学研究。随着生理学功能测试方法的完善与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尝试通过功能测试和影像检查对该病进行客观诊断。药物治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手术治疗逐渐成为解决盆底功能相关性肠动力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该病的潜在病因、诊断方式、治疗方法上对盆底功能相关性肠动力障碍问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FPFD患者150例,其中80例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实验组),70例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完成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子宫脱垂、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盆底肌力、子宫脱垂、尿失禁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1个月内的性生活次数增多,性生活满意评分提高,性生活高质量比例增多,性交疼痛发生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在盆底肌肉肌力、子宫脱垂、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后6周的初产妇609例,肌力为Ⅱ~Ⅳ级,随机分为8组:锻炼组、电刺激组、生物反馈组、两两联合组(3组)、三者联合组、对照组。用Phenix盆底治疗仪检测各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及肌电位均值和疲劳度情况;采用ICI-Q-SF问卷、POP-Q量表、FSFI问卷分别判定产妇的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及性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盆底肌电位均值明显升高、疲劳度明显降低(P<0.01);三者联合组盆底脱垂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42);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三者联合组SUI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42);两两联合、三者联合组性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042)。结论:单纯、联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均有疗效,其中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三者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掌握女性盆底解剖是了解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的关键,诊断并评估相关盆底解剖缺损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文章简述女性盆底解剖结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的诊断评估模式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应用于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评估和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产后6~8周的SUI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接受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并进行规律盆底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等超声检查指标,以及观察有无尿道内口开放。结果 治疗后,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肛提肌裂孔面积(LHA)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道内口开放率26.67%低于治疗前的83.33%(P<0.05)。治疗后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层医院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在产后早期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及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短期主客观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方法应用主观及客观评分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盆腔器官脱垂、需要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进行评分。研究组58例采用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对照组20例应用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结果 (1)术后3~6个月门诊复查,研究组未见术后复发,POP评分法测定各指示点均在正常位置,客观治愈率达100%。主观症状评分改善24.59±2.28,6例患者术后仍有轻度尿频症状及轻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症状,主观治愈率89.7%。对照组术后复发Ⅱ度4例,客观治愈率80%。主观症状评分改善18.30±3.68,主观症状复发9例,包括盆腔、肠道及膀胱症状,主观治愈率5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同时合并SUI患者,研究组通过应用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或前路网片提升等办法,使其均得治愈,对照组中未行TVT-O手术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隐匿性SUI症状,主观症状评分改善较小。结论应用替代材料的全盆底重建术对于恢复女性盆底器官解剖结构及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方面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会阴侧切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14年6~9月于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门诊进行产后6~8周复查者267例,其中侧切组102例,非侧切组165例。产后6~8周,对产妇的临床症状、盆底功能进行检查评估。结果:侧切组的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SUI)、会阴疼痛、Ⅰ类肌肌力、疲劳度损伤发生率及阴道动态压力异常率分别为13.7%、12.7%、76.5%、93.1%和79.4%,均明显高于非侧切组(6.1%、3.0%、64.8%、73.5%和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产妇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100%,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的POP、Ⅱ类肌肌力及疲劳度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和自然分娩均对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会阴侧切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损伤较重,不能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盆底磁刺激疗法在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于产后42 d行盆底功能筛查、确诊FPFD并治疗的初产妇,根据其选择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行生物电反馈治疗;实验组(105例)生物电反馈联合磁刺激疗法。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盆底肌电Glazer评分、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调查及ICIQ-SF问卷以及会阴超声下测量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盆底肌各阶段Glazer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盆底肌力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P及SUI发生率明显降低,ICIQ-SF评分显著降低,解剖学指标值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盆底磁刺激疗法可显著促进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预防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