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刘仕秀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00-101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部位大多数在盆腔,但也有发生在腹壁手术切口处,手术切口瘢痕内异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现将我院5年来诊治的7例腹壁切口内异症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多发生在盆腔脏器,盆腔外较为少见。腹壁内异症是较常见的盆腔外内异症,发病率是同期内异症的1.04%[1]。本院1991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6例腹壁切口和1例会阴切口内异症,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病原因,寻找降低该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淑敏  孙桂平 《中原医刊》2005,32(18):59-60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发生部位大多数在盆腔,发生在腹壁切口瘢痕处的内异症是继盆腔手术如子宫切开术、剖宫产术后。会阴侧切瘢痕处的内异症是继足月分娩后。两者均是子宫内膜直接移植所致。患者表现为瘢痕部位包块和腹痛,常在月经期加重,诊断和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现将我院12年间7例切口内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更正启事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多发生于盆腔脏器,盆腔外较少见,而发生于盆腔外的内异症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多,多见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术或足月剖宫产术后。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内异症患105例,其中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腹壁内异症6例,占同期内异症的5.71%,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疾病,病灶常在盆腔,好发部位为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子宫-直肠陷凹和输卵管及宫旁周围组织的盆腔等处,也可发生在阴道、会阴和腹壁的手术切口.但不常见。我院10年共收治腹壁切口内异症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6年来剖宫产2980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1年至2004年剖官产1300例,术中未采取腹部切口保护措施,术后发生腹壁切口内异症5例,发生率0.38%;2005年至2007年剖官产1680例,术中均采取了腹壁切口保护措施,术后无一例发生腹壁切口内异症;5例腹壁切口内异症患者均手术治疗,无复发.结论 剖宫产术中采取腹壁切口保护措施,可防范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手术治疗腹壁切口内异症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伴随着剖宫产率及子宫肌瘤发病率的上升,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尤其是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增加,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多发生于盆腔内的卵巢、子宫、子宫直肠后陷凹,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腹壁切口、会阴切口、脐等部位。国内外文献报道内异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关的诊治进展主要是针对发生在盆腔脏器的异位病灶;对较少见的其他部位内异症而言,其确切的发病率、临床诊治情况却少有共性分析的报道。为此,特将我院10年间收治的2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生部位大多在盆腔,但也可发生在手术切口处.手术切口瘢痕内异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现将我院5年来诊疗的4例内异症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但并不常见。发生在会阴和腹部切口的有其共同的临床特点,即与分娩有关,但两者之间有无其他共性和个性,少见总结报道。现将我院18年问的10例会阴内异症和38例腹壁内异症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生部位大多数在盆腔,但也可发生在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由于临床上切口瘢痕内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因此,本研究对我院7年间的19例切口内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多发生于盆腔,也可发生于腹部和会阴的手术伤口,手术切口内异位症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有别于盆腔内异症,我们回顾我院5年内8例切口内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由于临床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现将我院1995~2005年收治的15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1年12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盆腔外子宫内异症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盆腔外子宫内异症(18例腹壁、4例会阴部位)发病平均年龄34.5岁。19/22例(86.36%)腹壁及会阴部位肿块在月经期明显增大及疼痛加重,全部病例行病灶切除。结论:盆腔外子宫内异症一旦发病应积极的手术切除,如果病灶较大术后可应用治疗子宫内异症药物3-6个月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临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1].发生部位大多数在盆腔,但也可发生在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由于临床上切口瘢痕内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症.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1],发生部位多位于盆腔内,盆腔外较少见。2001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腹壁切口及会阴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9例,进行临产分析,现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9例,年龄25~38岁,平均29岁。腹部切口内异症14例,会阴切口5例。其中剖宫产病史8例,剖宫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2月就诊的36例腹壁切口内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无哺乳的患者术后腹壁内异症的发病时间显著短于哺乳的患者(P=0.003);小于30岁患者术后腹壁内异症的发病时间显著短于大于30岁的患者(P=0.002);初次就诊于不同级别的医院,术后发生率也显著不同(P=0.006)。术后采用孕三烯酮与未用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56)。结论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术后哺乳、手术操作有密切关系,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并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多发生于盆腔脏器,盆腔外较少见,而发生于盆腔外的内异症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多,多见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术或足月剖宫产术后[1].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内异症患者105例,其中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腹壁内异症6例,占同期内异症的5.71%,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何新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75-2676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口疤痕部位病灶切除术,病灶大小1.2~4.0cm,平均2.6cm,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诊3年,复发2例(5.3%)。结论:腹壁切口内异症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手术是治疗本症的最好方法,自然分娩、减少医源性腹壁切口内膜种植和母乳喂养,可一定程度上防止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章兴凤 《河北医学》2010,16(8):965-966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0例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7例,会阴切口内异症3例。结果:全部病例行病灶切除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属良性疾病,发生在与子宫内膜有接触的手术切口部位,切除病灶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年-2003年收治的30例腹壁会阴切口内异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30例患者中,腹壁内异症患者22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EP切口内异症8例。均有典型周期性腹痛,肿块,手术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未有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B超可正确诊断。彻底手术是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