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肛瘘的诊断     
钱群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4):224-225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又称为肛管直肠瘘.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是肛瘘的感染源.瘘管包括主管和支管,在不同的解剖层次穿过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外口是瘘管通向肛周皮肤的开口.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多为1个,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为1个或多个.肛瘘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  相似文献   

2.
肛瘘复发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慢性炎性病变。肛腺感染后形成肛周软组织炎 ,通常在肛门直肠周围相关间隙形成脓肿 ,早期手术切开引流可及时减轻全身中毒症状并防止间隙内脓肿蔓延到其他间隙而导致病情复杂化 ,无论手术切开或脓肿自行破溃 ,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形成肛瘘 ,实际上这种非特异性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和肛瘘是同一疾病的急性症期和慢性炎性阶段。直肠内的粪便、细菌滞留在肛隐窝导致肛腺炎 ,属内源性感染灶 ,通常称为瘘管的内口 ,肛门旁的原切开引流口或自行破溃口则称为外口 ,连接内、外口的通道称为瘘管。临床上绝大多数肛瘘属上述“腺源性肛…  相似文献   

3.
将纤维组织粘结剂应用于肛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肛瘘为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疾病。肛管直肠脓肿破溃后有 34 %发生肛瘘。此外 ,肠道的肉芽肿性疾病、结核、憩室炎、外伤和新生物都可以引发肛瘘。发生肛瘘后 ,瘘道外口有大量粘液分泌 ,引起周围皮肤炎症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现今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肛瘘切除术和挂线疗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 :肛瘘切除术可能会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 ,术后导致失禁 ;挂线疗法只适用于低位肛瘘。因此 ,对于肛瘘的治疗极需一种迅速有效的方法。针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不足 ,有学者提出用纤维组织粘结剂治疗肛瘘。1 纤维组织粘结剂的发展历程  二十…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因“肛周条索肿物伴间断渗液9年余”入院。患者9年前肛门左侧初发肛瘘,均保守治疗。期间反复发作,后肛门右侧新发肛瘘,均保守治疗,未行手术治疗。查体:截石位,11点可见肛瘘外口,距肛门约3 cm;2点可见肛瘘外口,距肛门约6 cm。术前完善肛周超声、磁共振检查。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LIFT)操作:(1)截石位2点肛瘘为复杂肛瘘,楔形切开外瘘口,环形切开肌间沟,剔除之间的远端瘘道,挂皮筋松弛引流。肌间沟瘘口与肛门内瘘口的近端瘘道剔除,挂皮筋收紧。(2)截石位11点肛瘘为简单肛瘘,楔形切开外瘘口,瘘道远端分三叉,剥离切除即可。主瘘管剔除,挂皮筋收紧。术后7~10 d收紧的皮筋自动脱落。松弛的皮筋更换为0号慕丝线继续引流。术后20 d拆线,伤口愈合良好。见图1。  相似文献   

5.
肛瘘隧道切除术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一般多见于3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手术是治愈肛瘘的根本方法[1]。隧道式肛瘘切除术是保留瘘道表面的皮肤,将瘘道剔除。我们采取该法治疗单纯性肛瘘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2年3月~2003年9月,我科共行隧道式肛瘘切除术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24~72)岁。本组患者均诉肛周硬结,反复溃破流脓、溢液,病程均在半年以上。36例肛瘘经Parks分类均属括约肌间瘘,瘘管行径大多为内外括约肌之间,由肛门缘穿出,内口大多在齿线附近,外口在肛门缘,其中合并痔14例,合并肛乳头肥大12例。2…  相似文献   

6.
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肛瘘25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 ,其特点是通道内口多位于肛窦内 ,外口位于肛门周围 ,经常有分泌物从外口溢出 ,难于愈合。而治愈肛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疗法。过去传统的手术方法多采用切除瘘道 ,开放引流[1] ,其结果治愈时间长 ,病员痛苦大 ,术后伤口瘢痕明显 [2 ]。因此 ,为寻找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 ,1 998~ 2 0 0 2年 ,我科对低位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采用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 2 5 0例 ,获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住院患者 ,男 1 5 9例 (低位单纯性肛瘘 1 2 1例 ,低位复杂性肛瘘 38例 ) ,…  相似文献   

7.
肛瘘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形成异常通道,常因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口引流后遗留。肛瘘的治疗方法多样,但由于瘘口经常流出分泌物或粪便,临床治愈率不高,仍面临一些难点和挑战。近年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肛瘘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各有其优势和特色,其中一些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肛瘘的恢复治疗。本文综述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治疗肛瘘的不同方法及其临床疗效,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旨在为肛瘘的有效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复杂性肛瘘是指有两个以上内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或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的肛瘘。手术方法不当,易导致肛门失禁和瘘道残留。笔者采用外切内挂的方法,治疗64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4岁。因肛旁流脓水3年就诊,入院诊断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局部检查:距肛门3cm6点位见一破溃口。可触及条索状物通向肛内,肛周及外阴皮肤溃烂严重。入院第2天,在骶管麻醉下行瘘道切除术,术中顺利,无不良反应,术后经抗炎及换药治疗,23d后创口愈合出院。1个月后,原切口处有一破溃口,带有脓性分泌物,用探针检查瘘道通向骶尾部,经X线检查示:骶尾部骨质未见破坏,诊断为骶尾部瘘。在骶管麻醉下行瘘道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骶尾部瘘。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因肛周反复破溃流脓1个月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自行溃破,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肛周疼痛,呈胀痛感,与排便无明显关系,伴有脓性分泌液,由外口流出,量少。无特殊分泌液,无肛门部潮湿,无肛周瘙痒,无明显便血及肛内肿物脱出。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提示高位肛瘘(经括约肌瘘)。电子乙状结肠镜检查镜下所见大致正常。于骶麻下行肛瘘切开挂线术。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对肛门组织特别是括约肌功能影响小、痛苦轻、复发率低的手术方法,对126例后位内口高位肛瘘患者,根据其瘘道走向采用切开挂线、切开加双挂线和切开挂线加改良留桥方法,一次治愈115例,无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月笔者采用“瘘管全剔出术”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63例并与同期进行的62例行“切开挂线法”治疗的高位复杂行肛瘘对比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瘘管全剔出术”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63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55例,女8例;年龄19~72岁,平均(36.0±3.6)岁。高位全马蹄形瘘41例,高位半马蹄形瘘18例,马蹄形高位肛瘘内口全部位于肛门后位肛窦;位于左右侧坐骨直肠窝的高位肛瘘4例,其中内口位于右前肛窦2例,均为女性,另2例男性患者内口位于左右两侧肛窦。有5例高位马蹄形肛瘘的瘘管盲端侵犯直肠壁。  相似文献   

13.
正肛瘘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后遗留的慢性病理性窦道,以肛周流脓,疼痛,感染为主要特征,一般不能自愈,即使外口愈合也只是暂时性的,多再次复发,必须手术治疗,但是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术后经常并发肛门功能失调和肛门失禁等症状,从而影响手术治疗的整体效果。临床中对于肛门括约肌是否保留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临床研究显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整性是患者肛门功能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肛瘘手术治疗中如何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内口接力高位变低位肛瘘术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将69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内口接力高位变低位肛瘘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创面大小、瘢痕面积、肛门失禁、肛门畸形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果表明,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内口接力高位变低位肛瘘术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治疗后位高位蹄铁型肛周脓肿和肛瘘的有效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对38例后位高位蹄铁型肛周脓肿及12例后高位蹄铁型肛瘘患者采用肛门后正中切开手术治疗。结果显示,38例肛周脓肿和12例高位肛瘘全部治愈,术后肛门外观平整,无畸形,肛门功能良好。结果表明,肛门后正中位切开手术治疗高位蹄铁型肛周脓肿和肛瘘,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寻找内口容易,患者痛苦小,愈合后瘢痕小,肛门功能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为总结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体会,回顾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对其中低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单纯切开法治疗,外口距肛门较近的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切开挂线法治疗。外口距肛门较远的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开窗加切开挂线法治疗,蹄铁型肛瘘采用皮桥旷置法或切开缝合法治疗,术后给予全面护理。结果显示,1次手术治愈63例(98.4%),2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无肛门失禁和肛门畸形等后遗症发生。结果表明,复杂性肛瘘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术后全面护理是于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隧道成型术与瘘道切开术治疗蹄铁型肛瘘,术后观察其临床效果,评估隧道成型术的优劣。将蹄铁型肛瘘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隧道成型术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瘘道切开术治疗。观察术后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相关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显示,86例肛瘘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在术后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功能评估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隧道成型术治疗蹄铁型肛瘘具有术后疼痛轻、愈合快、肛门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肛瘘手术对直肠肛门反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结果:30例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除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外均明显小于正常组,两组间有极显著的差异(P<0.05~0.0001);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的等级比例正常人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比正常人明显减弱,尤其是术后患者。从直肠肛门反射及反射时间和直肠肛门反射定性的等级比例等指标说明肛瘘患者病变时与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术后括约肌损伤高度相关,亦可能是肛瘘患者术后引起排便障碍而致气体或液体,甚至是固体失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肛瘘内口切除缝合黄连膏引流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将112例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肛瘘内口切除缝合黄连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肛瘘切除开放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创口感染、肛瘘复发、肛门自控功能受损等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口感染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随访1.6年均无复发,无明显肛门自控功能受损病例。结果表明,肛瘘内口切除缝合黄连膏引流术治疗低位肛瘘具有创口愈合时间短、创伤小的优势,在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时可以优先选用,但需注意预防术后创口感染。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对肛瘘的定位、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50例肛瘘患者行MRI检查,根据MRI所见,定位瘘道位置,依据窦道与肛门内外括约肌关系进行分型,并与术中所见结果相对照。结果〓手术证实50例患者中,30例为单纯性肛瘘,20例为复杂性肛瘘。括约肌间型20例,经括约肌型12例,括约肌上型6例,括约肌外型3例,表浅型9例。原发性瘘管72个,内口78个,外口77个,肛周脓肿17个。MRI诊断原发瘘管、内口、肛周脓肿的灵敏度分别为93.1%、96.2%、100%,特异度分别为91.5%、97.5%、91.3%。结论〓MRI可准确地判断肛瘘的分型、瘘管数量、走行、支管、内口的位置及有无肛周脓肿形成,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