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
3.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持续增多, 长期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以下简称长期新冠症状)日益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这些症状通常包括疲劳、呼吸急促、咳嗽、认知功能减退、嗅觉或味觉丧失等。长期新冠症状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有微血栓导致组织缺氧、免疫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新冠病毒在体内长期存活、EB病毒再激活等学说。高压氧治疗在新冠病毒肺炎急性期的救治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近研究显示高压氧对于长期新冠症状也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相比传统药物治疗, 高压氧治疗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具有常压下所有药物和治疗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 高压氧治疗长期新冠症状具有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华西医院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医院,迅速建立工作机制,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制定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强化人员培训、实施MDT、强化支撑保障等工作实施医疗救治体系化建设,为疫情防控有序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5.
6.
7.
8.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患者与复阳患者的MS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收治的131例恢复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SCT图像,并将病例分为非复阳组 (93例)及复阳组(38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恢复期COVID-19患者男女比例为61:70,平均发病年龄(48.6±16.3)岁。非复阳组和复阳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48) vs. (16∶22),χ2=0.428,P=0.513],非复阳组较复阳组平均发病年龄大[(51.3±14.9) vs. (42.7±18.0),t=2.836,P=0.005]。恢复期COVID-19患者肺叶病灶受累情况如下:右肺下叶(143分)、左肺下叶(140分)、右肺上叶(93分)、右肺中叶(90 分)、左肺上叶舌段(84分)、左肺固有上叶(70分)。非复阳组总肺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及左肺下叶受累情况计分均高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患者病灶主要位于肺外带,其次弥漫分布。非复阳组病灶外带和中内带分布比例均低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1,P=0.035)。恢复期COVID-19患者MSCT主要征象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及索条状影,其次是GGO合并实变影,少数征象依次有钙化灶、小结节灶、树芽征、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大泡、胸膜增厚伴/不伴钙化、铺石路征、肺不张。其中支气管扩张均为柱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两组病例MSCT征象出现率无显著差异(χ2=10.196,P=0.423),GGO与GGO合并实变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5)。两组病例支气管扩张位置、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恢复期MSCT表现有其特征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与复阳患者年龄及MSCT病灶的累及程度、分布范围均有差异,MSCT可以反映COVID-19的进展情况,对疾病的诊断、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5日-11月19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收治的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本土138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采集流行病学及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CT、治疗和预后数据,最终随访日期为2021年11月27日。结果 截至2021年11月19日,甘肃省此次疫情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集中收治138例,男65例(47.1%),女73例(52.9%),男女比例为1:1.12,年龄2~87(42.7±21.0)岁,临床分型以普通型(48.6%,67/138)为主。SARS-CoV-2 Delta变异株的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旅行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密切接触者筛查和社区排查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86.2%(119/138)的确诊患者已接种国产COVID-19灭活疫苗;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为咳嗽(57.2%,79/138),其...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上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轻型患者占大多数,一般无肺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少数伴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而重型和危重型发病后高热不退,1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死亡率较高[1-3]。笔者回顾性分析COVID-19的病原学简介、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机制及诊断情况,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NCP)早期、进展期及转归期不同影像表现,旨在为NCP的诊断及病情监测提供重要的筛查及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7例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5~82岁;17例病例,其中5例经过多次复查,按影像表现分为早期病例5例,进展期病例6例,早期-进展期病例2例,早期-进展期-转归期病例2例,进展期-转归期2例,共得到29组图像;早期图像中100%的图像有磨玻璃样密度影(GGO),22%的图像有实变影,27%的图像有增粗血管影,27%的图像有细网格影,22%的图像有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及铺路石征未出现;进展期图像中100%的图像GGO,93%的图像有实变影,40%的图像有增粗血管影,53%的图像有细网格影,33%的图像有空气支气管征,20%的图像有晕征,40%的图像有铺路石征,其中实变影和铺路石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表现为单发或多发GGO,进展期表现为GGO分布区域扩大并融合,实变范围增多,转归期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部分纤维化改变。结论GGO合并细小网格影是NCP特征性的表现,实变影、铺路石征更常出现在进展期病例中,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及临床特点,可对NCP做出初步诊断,对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2019年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发生发展是机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暴露于同一感染源时,不同个体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和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个体的遗传背景不同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该文总结了与新冠肺炎发病有关的宿主遗传变异基因,为新冠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17.
18.
19.
<正>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管理[1],至此我国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阶段,新冠病毒感染成为广大人民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新冠病毒感染之后的症状、治疗和预后,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也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结论;而对于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新冠病毒感染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1 新冠病毒感染是否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风险?手术是一种基本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CT及MRI图像。MRI序列包括T2WI、超短TE回波时间(UTE)序列、T1WI。以CT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MRI单一序列及联合序列对肺内不同性质病变(磨玻璃病变、实变影、条索影)的检出及显示情况,其中MRI序列所示肺内病变进行5分法评分,≥4分认为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结果:58例患者中,CT共检出185个病灶,其中磨玻璃病变138个,实变影32个,条索影15个。T2WI对病变的检出率为92.43%(171/185),与联合序列相等,略高于UTE序列[87.57%(162/185)],T1WI检出率较低,仅59.46%(110/185),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对于磨玻璃病变的检出,T2WI与联合序列相等[89.86%(124/138)],稍优于UTE[83.33%(115/138)],T1WI检出率较低,仅45.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