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军  胡斌  陈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8):2659-2662+266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低危险度胃间质瘤(LRGST)对患者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LRGST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术式分组,对照组采用开腹胃腔外楔形切除术,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的胃肠功能(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并发症、免疫功能、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更快(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LRGST时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更快,且使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对于LRGST患者免疫功能所产生的损伤更小,该术式与开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对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我院并通过免疫组化或病理证实的胃小神经鞘瘤22例和胃小间质瘤63例,均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分析两组肿瘤形状、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程度。结果:胃小间质瘤和胃小神经鞘瘤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形状、强化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小神经鞘瘤与胃小间质瘤相比,CT扫描多表现为腔内外或腔外生长、强化均匀、胃底发病,多排螺旋CT能较好的鉴别诊断出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30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21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8例。病理检查:良性GST患者18例(60.00%),交界性GST患者7例(23.33%),恶性GST患者5例(16.67%)。肿瘤的核分裂相小于或等于5/50HPE和大于5/50HPE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0%和60.00%(P0.05)。瘤体直径小于5cm组与瘤体直径大于或等于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0%和59.20%(P0.05)。腔内型、腔外型及混合型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76.20%和64.70%(P0.05)。胃楔形切除术组与胃大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0%和80.80%(P0.05)。结论 G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慢性出血、上腹部不适等为主,良性多见。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肿瘤的核分裂相及肿瘤大小相关,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1岁(30~81岁)。8例胃神经鞘瘤直径1.0~7.0 cm(平均3.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镜下,瘤细胞短梭形,束状、栅栏状排列,肿瘤的边缘见淋巴细胞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全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7例阳性,CD117、CD34、Dog1、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a-SMA)、结蛋白(Desmin)阴性。3例发现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阳性,但未发现c-kit和PDGFRα的基因突变。结论:胃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胃间质瘤患者实施CT检查诊断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CT检查诊断,统计分析40例胃间质瘤患者肿瘤形态分布及直径大小、CT检查结果。结果:肿瘤的生长位置、强化检出情况同肿瘤直径无相关性,40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大小、肿瘤形态、肿瘤生长方式均无明显数据差异,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生长在胃体内的患者人数更多,在影像学特征方面,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的患者人数更多,且多数患者无肿瘤细胞转移、无周围侵犯、无钙化、无淋巴结肿大、无肠系膜脂肪浸润现象,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CT检查方式对胃间质瘤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可有效检出受检者是否患胃间质瘤,且能根据其影像学图像有效鉴别诊断患者具体病情,能使患者得到更有效且更有针对性的救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胃间质瘤单切口腹腔镜和常规腹腔镜手术的对比研究,以评价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2月,27例接受常规腹腔镜手术(常规腹腔镜组)与16例接受单切口腹腔镜手术(单切口腹腔镜组)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经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切口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能达到常规腹腔镜组的临床效果。两组病例中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单切口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超声内镜(EUS)对胃神经鞘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例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神经鞘瘤但经EUS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EUS的影像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4例胃神经鞘瘤均为女性且均为良性,胃镜下4例病灶均为单发,有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EUS下病灶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病灶处呈低回声团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未见钙化灶或囊性变;2例病灶周围可见光晕现象。文献复习发现: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周围光晕现象可能为胃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在胃神经鞘瘤中较少见,在胃间质瘤中较常见。结论位于固有肌层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EUS下很难区分;对病灶位于胃体、超声图像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的女性患者,需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囊性变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光晕现象,综合考虑,除需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胃神经鞘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超声胃镜判定胃肿瘤性质失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5月术前超声胃镜判定胃肿瘤性质失误18例的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本组由超声胃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 55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37例,18例误诊,误诊率32.73%.18例病理确诊为胃平滑肌瘤8例,胃神经鞘瘤3例,胃异位胰腺3例,胃血管畸形2例,胃结节性纤维性假瘤1例,胃重复畸形l例.结论 超声胃镜在GIST诊断方面没有特异性,误诊率偏高,可以同时行电子胃镜检查,以弥补超声胃镜的不足.超声胃镜引导多部位细针穿刺抽吸术可以术前确诊GIST,降低超声胃镜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0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 mm)的EUS特征,对其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4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s)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问叶组织的肿瘤,报道日渐增多,其中义以胃问质瘤占多数,而胃神经鞘瘤则较为罕见,并常误诊为胃问质瘤,作者自2006年10月至2013年2月回顾性分析6例胃神经鞘瘤与12例胃良性问质瘤的CT表现,并对比分析,以探讨CT对胃神经鞘瘤与胃良问质瘤问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鉴别胃间质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参照2013年版WHO胃肠间质瘤预后分组标准~([1]),将17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进行良恶性分组。回顾性分析良恶性两组的常规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结果恶性胃间质瘤与良性胃间质瘤相比最大径更大[(8.53±3.64)cm vs(3.64±2.31)cm],形状多不规则(4/6,66.67%vs 1/10,10.00%),超声造影动脉期多可见粗大不规则的血管(5/6,83.33%vs 1/10,10.00%),实质期多不均匀增强(5/6,83.33%vs 0/10,0.00%)(P值均0.05)。超声造影对良恶性胃间质瘤鉴别诊断的准确度高于常规二维超声(87.50%vs 81.25%)。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常规二维超声更加准确地鉴别胃间质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2.
李全  唐刚 《华西医学》2010,(11):1950-195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贫血等,全部手术切除。主要根据胃间质瘤大小和部位决定手术方式。有6例行胃大部切除,8例行胃楔形切除,1例经腹腔镜行胃楔形切除。结论胃间质瘤术前难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胃癌中的一种罕见类型,预后较好。由Watanabe等在1976年以"富淋巴样间质的胃癌"首次报道,后来又有学者陆续加以报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胃LELC的本质逐步得到认识。该文对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误诊原因.方法:报告1例胃外及胃壁间质瘤误诊病例.结果:本例因中上腹疼痛,以"上腹部肿块待查"收入院.查甲胎蛋白10.2 μg/L,癌胚抗原5.77 μg/L,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66.0 kU/L,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经B超、彩超及CT等检查未能确诊,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诊断:①胃肌壁间、肝圆韧带、中间连接部间质瘤(潜在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34(+),CD117(+),S-100(-),Desmin(-).②胃黏膜下间质瘤,核分裂<5/HP;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Desmin(-).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提示在明确排除肝脏、胰腺等实质性器官占位性病变后,应考虑胃间质瘤的可能,及时行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胃丛状纤维黏液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胃丛状纤维黏液瘤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患者多因上腹部不适或腹部包块就诊。组织形态学上,胃丛状纤维黏液瘤呈特征性的丛状、结节状在肌层中生长,肿瘤细胞常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稍嗜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富含薄壁血管的黏液样或纤维黏液样基质中。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MA、caldesmon和calponin(+),CD34、ALK、S-100、desmin、CD117和Dog-1均(-)。结论胃丛状纤维黏液瘤是发生于胃的一种极为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因其具有独特的丛状生长方式,故结合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胃丛状纤维黏液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胃丛状纤维黏液瘤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患者多因上腹部不适或腹部包块就诊。组织形态学上,胃丛状纤维黏液瘤呈特征性的丛状、结节状在肌层中生长,肿瘤细胞常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稍嗜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富含薄壁血管的黏液样或纤维黏液样基质中。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MA、caldesmon和calponin(+),CD34、ALK、S-100、desmin、CD117和Dog-1均(-)。结论胃丛状纤维黏液瘤是发生于胃的一种极为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因其具有独特的丛状生长方式,故结合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胃平滑肌肿瘤临床少见 ,因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 ,术前不易明确诊断 ,误诊率高。本文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 98例 ,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胃平滑肌瘤 48例 ,胃恶性平滑肌瘤 5 0例 (包括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恶变、胃平滑肌母细胞瘤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60例 ,女性 3 8例。年龄最小 3 0岁 ,最大 76岁 ,平均年龄 5 0岁。病程最短为 2 0天 ,最长为 2 0年。1 2 临床表现 :胃平滑肌瘤组 2 0例出现上腹部胀痛 ,18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2例出现上腹部包块 ,2例出现胃梗阻 ,14例无任何症状 ;胃平滑肌肉瘤组 2 3例出现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该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发生率。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患者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n=12)和术后无出血组(n=12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6.23±8.79) min,术后进食时间为(3.05±0.98) d,住院时间为(6.11±0.95) 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89%,术中穿孔发生率为0.74%,术后穿孔发生率为1.48%,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41%。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结论高血压、糖尿病、PLT、血清PCT和CRP水平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胃镜和超声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57例,均于腹腔镜经胃镜和超声内镜辅助下行腹腔镜手术,统计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和内镜、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8.65±10.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7.80±11.17)ml,平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30.48±2.12)h,平均住院时间为(7.68±1.02)d,复发率为1.75%;其中5例为交界性肿瘤,52例为良性单发肿瘤;6例为平滑肌瘤,51例为良性单发肿瘤。结论:腹腔镜经胃镜和超声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利于及早发现病变,准确评估胃间质瘤的性质,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对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实验组)10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72例,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CEA和CA19-9水平;绘制胃间质瘤患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LR、CEA和CA19-9联合检测诊断胃间质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检测的血清MLR、CEA、CA19-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检测的血清MLR、CEA、CA19-9水平高于实验组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间质瘤Ⅳ期患者检测血清MLR、CEA、CA19-9水平分别高于胃间质瘤Ⅰ、Ⅱ、Ⅲ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LR曲线下面积为0.713,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2.2%、76.7%;血清CEA曲线下面积为0.759,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3.9%、79.7%;血清CA19-9曲线下面积为0.708,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8.4%、68.3%;血清MLR+CEA+CA19-9联合检测诊断胃间质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1.7%、86.7%。结论血清MLR、CEA和CA19-9水平变化与胃间质瘤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MLR、CEA、CA19-9联合检测可作为胃间质瘤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