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思思 《建筑节能》2010,38(2):75-78
从过分追求建筑形式的弊端,联系到建筑创作与技术的发展。从建筑技术发展的历程,分析各个时期的技术特点;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关系;面对新旧世纪相交之际,分析现阶段建筑技术的与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并列举实例佐证绿色生态建筑是目前建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浅谈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分追求建筑形式的弊端,联系到建筑创作与技术的发展。从建筑技术发展的历程,分析各个时期的技术特点;建筑技术的属性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关系;面对新旧世纪相交之际,分析现阶段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并列举实例佐证绿色生态建筑是目前建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山形建筑     
胡德明 《建筑》2001,(11):48-50
21世纪,我国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各种建筑创作思潮相互碰撞,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已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所介绍的“山形建筑”便是其一。“山形建筑”对传统的结构体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作者自成一体的建筑创作观念带给读者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4.
变异的地域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谞  杨钊 《建筑学报》2004,(1):64-65
建筑创作不能违背建筑活动的基本原则,不同地域的民族产生各异的建筑形式,尊重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建筑创作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重视各民族间的交流,重视世界和建筑运动的方向与变化。提出地域建筑创作要“既民族、又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刘祖辉 《城市建筑》2013,(6):217-217,231
在中国建筑学会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会议上,与会人员深入研究了中国建筑方向和建筑创作方针,旨在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对于建筑设计人才而言,必须要有能够有效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能力,本文将对如何实现这一整合的实效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技术表达建筑地域的手段、方法,探讨建筑技术与地域的关系,研究发展技术文化是展现建筑地域性、丰富建筑创作手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袁涵 《山西建筑》2011,37(22):12-13
分析了多元文化的现实背景,传统对建筑的影响以及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等原因,使得建筑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建筑历史的沿革,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做了些思考,以期为中国建筑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因地域的不同,人们在生活中为表达自身的想法所形成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地域内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别的建筑形式,由此形成了地域性建筑。在建筑建造中传统建筑符号对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全面地掌握一个地域内的传统建筑符号,为提高地域性建筑创作水平奠定相应的基础,提高地域性建筑创作质量,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本文将在建筑符号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川西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作品,从传统民居的符号模拟、符号提炼、符号简化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指出未来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工业建筑的技术运用与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周铁军  王雪松 《工业建筑》2003,33(12):29-30
从工业建筑创作与技术的关系论起 ,以丰富的建筑实例证明 ,技术的合理采用和适宜表达是工业建筑创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并指出 2 1世纪的工业建筑创作必须妥善处理技术与生产、技术环境、技术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将造型艺术规律与建筑审美相结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美学基本主题。对绿化设置、建筑构件的细部处理、肌理的丰富性,以及建筑美学的视觉意义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当今建筑创作发展方向应赖于客体固有的多样性和恒久性。  相似文献   

11.
周静 《山西建筑》2012,38(10):20-21
针对建筑的复杂性,分析了建筑创作与电影创作的关系,通过回顾《非常建筑》和《后窗》这两部经典作品,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当今建筑表皮的创作,为建筑师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2.
高峰  唐颖 《山西建筑》2010,36(33):54-55
从建筑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基本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理论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人类学方法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方面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筑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它在建筑领域内的应用,以期指导建筑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3.
周清桥 《山西建筑》2011,37(31):13-14
论述了高层建筑的发展和问题以及对目前高层建筑存在的结构、材料、工艺方面的创新与技术的现况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并在今后建筑的发展上进一步提出了智能建筑、节能建筑、安全建筑等方向,给出了每种方向发展的概况和前景分析,以促进我国建筑划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晓光 《山西建筑》2003,29(3):14-15
通过对建筑形态的分析 ,探讨了建筑物在人们视觉中的感受 ,分析了建筑创作中灵感的来源以及建筑物的形态设计 ,揭示出建筑形态设计在建筑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林涛 《工业建筑》2005,35(4):97-99
从建筑技术的发展进程、技术性美学观的形成和演变及技术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三方面探讨了建筑技术在建筑创作中的重要性 ,并对我国建筑创作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Recently, 3D concrete printing (3DCP) technology starts entering the market from factories and laboratories, contributing to the creation of new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architectural forms. However, since the technologies of most 3DCP institutions ar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here is a lack of consensus 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42 3DCP architectural works completed in last five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the fabrication system on 3DCP building form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ree criteria, including Workspace Index, Geometric Complexity Index, and Tectonic Prospect Index, analyzing and answering the discussions about “adopting in-situ printing or prefabrication”, “using gantry printers or robotic a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form. By analyzing specific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se projects, the research summarized three development trends, “mobile equipment, algorithmic structure, and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which will aff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3DCP building form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 of four different 3DCP fabrication systems, expecting t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s to further optimize each system and realize more diverse 3DCP buildings.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与其他建筑类型的比较,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内涵与关系,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总结了风景园林建筑在构思立意,选址布局,体量造型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变革、强调个性的时代背景下,以模型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明确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定位、模型创作与制造的整合教学、大类招生制度倡导模型制作多样性、课程交叉与连接提升模型制作针对性、模型课程的全过程教学、引技术重传统等六个层面的思考,以期为高校建筑模型课程教学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形成的山地民居建筑,蕴涵了哪些生态设计理念?对我们现在的建筑创作有何益处?本文从传统山地民居建筑生态观念出发,探析山地民居建筑的生态根源和建构实质,为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