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黎凯教授认为面瘫二周后风邪渐去,面神经充血水肿逐渐减轻,单纯针刺取效较慢,体针加用梅花针叩刺有利于加强面部经络气血疏通,缩短病愈时间。针刺直接作用于面神经,通过经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持续性刺激,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改善营养代射,提高局部神经的兴奋性,加速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梅花针叩刺可以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迅速消除水肿,加快神经组织代谢,增强面部肌肉、神经组织的营养及神经髓鞘的修复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面部功能恢复。体针加用梅花针叩刺,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更好地达到治疗面瘫恢复期的目的,为治疗面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江泳  李洁 《中医药学刊》2003,21(3):433-433,444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病毒感染而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病。与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乃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肌肉、经筋失于濡养而纵缓不收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认为,由干病毒感染而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病。与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乃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肌肉、经筋失于濡养而纵缓不收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赵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82-138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西药治疗Bell's面瘫的疗效。方法:针刺颊车、地苍、翳风等穴。服用强的松,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结果:总有效率96.2%。结论:针刺所选穴位,具有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兴奋神经,改善局部营养代谢,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有利于恢复面部的肌肉及神经功能。早期应用激素可减轻急性期面神经水肿,缓解面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肌注B族维生素及口服ATP可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髓鞘恢复。  相似文献   

5.
梅花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8例面瘫患者采用梅花针配合隔姜灸治疗疗效显著,治愈29例,显效7例,好转2例.梅花针局部扣刺可以促进局部血液供应,避免因长期针刺造成的面部肌肉的疲劳和伤害,再配合隔姜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经脉、肌肉得到更多的营养,从而使瘫痪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6.
我们过去对面神经瘫痪病例在针刺治疗前后曾作了面肌的肌电图观察,结果证实,无论在耳针组或体针组,针刺对面瘫确有比较满意的疗效。究竟针刺的治疗作用是借助其局部的物理刺激,以改善外周面神经的营养功能,促进病变的恢复呢,还是通过针刺来激活有关中枢,从而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面瘫的痊愈?治疗面瘫的针刺作用有无穴  相似文献   

7.
黎凯教授主张面瘫急性期(发病≤15d)尽早应用激素抗炎、消水肿、防止神经变性,并通过针刺治疗疏通经气,调和气血用以驱邪外出。恢复期前期(发病>15d~≤30d)在针刺后进行梅花针叩刺,加强体针刺激程度,延长作用时效,加快恢复进程;每穴叩20~30次/次,1次/2d;10次为1疗程,进行1疗程即可。恢复期中期(发病>30d)电针对面瘫恢复中后期,局部恢复不良针对性较强;眼睑闭合困难选阳白-太阳或太阳-下关,口角歪斜选颊车-地仓或颊车-承浆,每次成对选择;逐渐加大刺激量,以出现面部肌肉跳动且患者可忍受为度,脉冲幅度不超过20V,电流不超过2mA,选择疏密波刺激;15min/次,电针停止后继续留针15min。每1次/2d,10次为1个疗程。黎师选择在口服强的松3d后开始针刺,避过神经水肿的高峰期;治疗中除合理使用激素外,神经营养剂也应积极使用,并注意患者情绪的疏导。  相似文献   

8.
黎凯教授主张面瘫急性期(发病≤15d)尽早应用激素抗炎、消水肿、防止神经变性,并通过针刺治疗疏通经气,调和气血用以驱邪外出。恢复期前期(发病〉15d~≤30d)在针刺后进行梅花针叩刺,加强体针刺激程度,延长作用时效,加快恢复进程;每穴叩20~30次/次,1次/2d;10次为1疗程,进行1疗程即可。恢复期中期(发病〉30d)电针对面瘫恢复中后期,局部恢复不良针对性较强;眼睑闭合困难选阳白-太阳或太阳-下关,口角歪斜选颊车-地仓或颊车-承浆,每次成对选择;逐渐加大刺激量,以出现面部肌肉跳动且患者可忍受为度,脉冲幅度不超过20V,电流不超过2mA,选择疏密波刺激;15min/次,电针停止后继续留针15min。每1次/2d,10次为1个疗程。黎师选择在口服强的松3d后开始针刺,避过神经水肿的高峰期;治疗中除合理使用激素外,神经营养剂也应积极使用,并注意患者情绪的疏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缪刺法是根据经脉有左右相交相会,左注右,右注左的理论依据,采用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上病下治,运用梅花针络刺面部腧穴与远端缪刺相结合的交错针刺方法,用于治疗面瘫,从而起到疏导经脉,祛瘀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作用,使面部神经组织的缺血、水肿和受压现象得以消除,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皮肤针叩刺加周林频谱仪治疗冻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针叩刺加周林频谱仪治疗冻疮,能调整局部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身体末端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且本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综合疗法治疗早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初期为实证,络脉空虚,风邪始中络脉,邪在卫表,病轻邪浅,治宜解表发汗,减轻面神经水肿,再用针刺疗法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使面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常采取针灸治疗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火针是一种兼具针和灸双重作用的治疗方法,因其"简、易、廉、效"的优越之处为面瘫的治疗提供新的契机。火针疗法一方面可振奋阳气、驱除寒邪,使面部瘫痪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另一方面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将毫针与火针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协同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介绍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梁教授认为面瘫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从调理经筋整体入手。急性发作期经筋浅刺以驱邪外出为主,恢复期经筋透刺以益气养血、疏调经筋为主,后遗症期以经筋浮刺、排刺和刃针松解为主以揉筋解痉。每阶段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协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分期论治,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风针灸介入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早期配合头针疗法,可以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脑水肿,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促进病变部位侧支循环的建立,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并为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部火疗与分期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49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时段运用面部火疗、药物、理疗、针刺。急性期采用火疗,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静止期采用火疗,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针刺治疗;恢复期采用火疗,物理因子治疗,针刺治疗和功能训练。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结果治疗后面肌功能评分(17.365 2±1.836 2)较治疗前(3.023 9±1.721 3)明显改善,面肌功能改善指数(0.834 5±0.081 6),疗效显著。结论火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它通过与面部皮肤广泛接触加热、浸润、渗透,使有效成分透过真皮渗透到肌肉及血液中去,疏通人体全身经络,调动人体全身气血,活化人体全身细胞,祛除体内风、寒、湿、毒等,激活身体机能,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等作用。分时段配合物理因子治疗、针刺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温经活血,调和气血,化瘀开塞,平衡阴阳的功效。面部火疗与分期治疗对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眼针体针并用早期治疗脑卒中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针疗法是著名老中医彭静山倡导的一种针法,能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阴阳平衡,配合体针重在刺激瘫痪机体,使经络疏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较好的恢复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炎俗称面瘫,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前者是脑部病变,后者是感受风寒或病毒感染引起局部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神经水肿及不同程度的变性,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即平常所讲的面瘫,主要指周围性面瘫.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已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面神经炎7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中药及复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神经损伤是外科中很常见的并发症,其修复程度直接关系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常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断裂神经缝合,再佐以辅助疗法促进神经再生来治疗。辅助药物中常见的西药有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但其固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医学将周围神经损伤归为痿证和痹证,认为其病因是经脉瘀阻、气血虚亏、筋骨不用等,故常用中药为补气、活血、通络、补益药,包括单味药黄芪、红芪、银杏叶、当归、丹参、赤芍、淫羊藿、川芎等和复方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通络方、活血康元汤、复方神肌冲剂、神康灵、复方太子参颗粒、复方红芪等。作者对这些中药及复方作一综述,以备进一步研究及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