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西部上世纪80年代已证实为并殖吸虫病流行区,致病虫种为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iabini)。人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童虫在人体内多不能发育成熟,致病机制上以蠕虫蚴移行症波及皮肤或内脏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有别于卫氏并殖吸虫病。2002~2004年来本中心就诊的病人中,65例被诊断为斯氏狸殖吸虫病,并采用吡喹酮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卫氏并殖吸虫分为两型 ,即受精囊内存在精子 ,染色体为二倍体 ( 2 n=2 2 )的基本型和受精囊内无精子 ,染色体为三倍体 ( 3n=33)的无精子型 [1 ]。Terasaki( 1 980 )将卫氏并殖吸虫的基本型称为两性生殖型 ,将无精子型称为孤雌生殖型 [2 ] 。卫氏并殖吸虫两型亲缘关系密切 ,但对人体致病性却有不同 ,一般认为三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为人兽共患的并殖吸虫 ,虫体在人体内可发育成熟并产卵 ,能引起并殖吸虫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为兽主人次的并殖吸虫 ,虫体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 ,也不能引起并殖吸虫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3 ]…  相似文献   

3.
肺吸虫病是一种常见和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我国流行广泛 ,危害严重。我国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肺型肺吸虫病和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引起的肺外型肺吸虫病。虽然卫氏并殖吸虫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产卵 ,但痰、粪便中虫卵检出率较底 ;人为斯氏狸殖吸虫的非正常宿主 ,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 ,而是以幼虫状态在多个器官组织游走、移行、窜扰 ,临床表现复杂 ,易与其它疾病混淆 ,病原检查困难 [1 ]。因此免疫检查在肺吸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中至关重要。在常用的抗原检测抗体的系统中 ,诊断用抗原的特性是影响检则结果的关键因素 ,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禽、蛙体内的分布与发育 ,以及童虫对终宿主的侵袭力。方法 :从江西、广东两省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 ,分离囊蚴。以每只动物 30 -2 0 0个囊蚴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鹌鹑、鹦鹉和蛙 ,定期剖检。将禽、蛙体内所获童虫经口感染犬或猫 ,60 d后剖检 ,观察虫体发育情况。结果 :两种并殖吸虫均可在鸡、鸭、鹌鹑和鹦鹉体内存活 ,虫体分布于体腔、肝脏、肺和肌肉。所有虫体为小型滞育童虫。斯氏狸殖吸虫对蛙的感染率为 1.7%- 4 0 .0 % ,未查见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蛙。童虫经宿主转换后 ,在犬、猫胸腔或肺虫囊内检获虫体 ,除部分为成熟前期虫体外 ,多数为含卵成虫。结论 :在流行区 ,禽和蛙在人体并殖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三平正与卫氏并殖吸虫对小鼠寄生适宜性,为并殖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解剖浙江华溪蟹,分离囊蚴,人工感染小鼠。结果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回收率明显低于三平正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为滞育童虫、三平正并殖吸虫为大型童虫。结论小鼠为二种并殖吸虫非适宜宿主,但三平正并殖较卫氏并殖更适宜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二倍体型(2n)、三倍体型(3n)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滞育童虫人工感染小鼠。结果少数两型囊蚴、滞育童虫在小鼠体内均可发育为大型童虫,但3n囊蚴及滞育童虫发育为大型童虫的百分比都明显高于2n。说明小鼠为两型卫氏并殖吸虫非适宜宿主,但3n较2n卫氏并殖吸虫更适宜。  相似文献   

7.
我国并殖吸虫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3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并殖吸虫病防治研究的进展.(1)病原生物学,新中国成立后共报告21种新虫种(亚种、变种),其中对人体致病的有8种,某些同物异名的问题虽尚未完全解决,但现在大致公认的人体致病虫种为卫氏并殖吸虫(简称Pw)、斯氏并殖吸虫(简称Ps)和异盘并殖吸虫(简称Ph)3种,同隶属于并殖吸虫属.(2)流行病学,全国24个省(自治区、市)有流行,基本查清了3种人体致病并殖吸虫的分布,保虫宿主、转续宿主及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的种类均有诸多新记录.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流行区外感染的并殖吸虫病已引起重视.(3)临床方面,并殖吸虫病据症状分为肺内型及肺外型两大型,免疫学诊断取得了诸多成果,目前皮内试验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普遍用于临床诊断,斑点金渗滤测定法具有推广前景;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为吡喹酮;为使诊断、治疗规范化,已制定了<并殖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草案)>.总之,该病的防治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并殖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界中广泛流行于豺、狼、虎、豹、犬、猫等动物体中。 1976年 Miyazaki[1 ] 报告野猪肌肉内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自然感染情况 ,1978年 Habe等 [2 ] 实验感染猪、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和鸡获得成功。 1984年董长安等 [3] 进一步报告了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1991年陈黛霞 [4] 实验感染黑线姬鼠、花背仓鼠、大仓鼠和沟鼠成功。虫体在这些动物体内长期滞育 ,但当感染适宜宿主时 ,仍可发育为成虫。1991年陈桂光 [5 ] 在总结各地研究结果时对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和…  相似文献   

9.
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的多态性及其主要寄生部位,确定大鼠的宿主性质。方法:囊蚴经口感染大鼠后,用生理盐水逸出法,分离组织中童虫或直接从肺和肝脏虫囊内取虫,测量虫体大小,染色并摄影。结果:异盘并殖吸虫感染大鼠14d时,虫体侵入肝脏、肌肉和腹腔;30d时,发育出现分化。体腔中虫体发育迅速,成为具有生殖器官雏形的大型童虫,肌肉中虫体发育迟缓;感染70d以后,大鼠的肺、肝和胸壁有虫囊形成,囊内虫体发育成熟且产卵。9只大鼠感染70d后,其中7只在肝脏检获多个虫囊,最多达11个虫囊。囊内虫体发育良好,成熟率为78.6%-100%,最大虫体为16mm×8mm。肝脏严重受损,表面凹凸不平,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分布于肌肉中的虫体占32.6%-82.4%,始终保持小型童虫状态。感染后156d,虫体仍无发育,其大小为914.87μm±78.21μm×525.34μm±76.26μm,排泄囊内充满黑色颗粒。结论:异盘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呈多态性且多部位寄生,大鼠为其终宿主及其转续宿主。  相似文献   

10.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世界性食源性传染病, 中国肺吸虫病的病原体有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和含EOS的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对诊断斯氏并殖吸虫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而对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价值有待证实。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以童虫形式存在, 不能采用寻找虫卵的诊断方法。并殖吸虫抗原皮试和(或)抗体检测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并殖吸虫病(Paragonlmiasis)是由一类并殖吸虫(ParagonimussPP.)引起的寄生虫病。由于其虫种不同、寄生部位各异,从而所致的症状和体证也就极为复杂多变。为图阐明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并择要述之如下。l实验动物中抗卫并殖吸虫抗体动力学观察1.l犬体实验观察”犬是卫氏井殖吸虫(PW)的适宜宿主。犬感染*。囊动2一3个月后,PW在犬肺组织中发育为成虫并居于虫囊中。我们用制备的囊迹抗原(MAg)和成虫抗原(AAg)于不同间隔时间用IHA法检测犬血清中的抗囊锄抗体(MAb)和抗成虫抗体…  相似文献   

12.
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间的宿主转换及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小鼠后,所有虫体长期滞育。将滞育童虫感染小鼠,则短期内虫体发育势态呈明显分化:8.7%的童虫迅速发育,3周内增长至感染前的3倍以上,成为具有生殖器官雏形的大型童虫;其余童虫仍为滞育状态。再将这部分滞育童虫经口在小鼠间反复转换宿主,均出现见发育势态的分化,经3次转换后的滞育虫体仍可在犬体内发育成熟,提示宿主转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丰宫并殖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鉴定丰宫并殖吸虫与“勐腊并殖吸虫”的同一性。 方法 从丰宫并殖吸虫与“勐腊并殖吸虫”的同一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及后尾蚴 ,观测后作感染实验 ,收集成虫制片观测鉴定。 结果 丰宫并殖吸虫囊蚴的大小平均为 (1.23±0.0 87)mm×(1.10±0.073)mm ,极少数形成一层极薄易破的囊壁 ;后尾蚴大小为 (2.01±0.71)mm×(0.62±0.12)mm ,排泄囊在腹吸盘以前呈不规则的树枝状 ,两肠支末端尖细终止于距体末1/6处;成虫子宫团庞大,平均长度为体长的1/4.2。丰宫并殖吸虫的适宜终宿主为大鼠 ,猴、犬、猫均为不适宜宿主。“勐腊并殖吸虫”的囊蚴取自同一蟹体的小睾并殖吸虫囊蚴 ,后尾蚴同丰宫并殖吸虫 ,而成虫实为童虫。 结论 确认丰宫并殖吸虫为独立虫种,“勐腊并殖吸虫”为标本混淆不清的误定虫种 ,应属无效种名。  相似文献   

14.
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禽蛙及宿主转换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禽、蛙体内的分布与发育,以及童虫对终宿主的侵袭力。方法:从江西、广东两省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以每只动物30-200个囊蚴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鹌鹑和蛙,定期剖检。将禽、蛙体内所获童虫经口感染犬或猫,60d后剖检,观察虫体发育情况。结果:两种并殖吸虫均可在鸡、鸭、鹌鹑和鹦鹉体内存活,虫体分布于体腔、肝脏、肺和肌肉。所有虫体为小型滞育童虫。斯氏狸殖吸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江西省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其变化的原因。 方法 选择江西省靖安县、万载县2个林场和玉山县1个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分析,调查卫氏并殖吸虫病中间宿主放逸短沟蜷 (Semisulcospiralibertina)与华溪蟹 (Sinopotamonspp.)、保虫宿主 (猫、犬、果子狸、野猫等)感染率,以及流行区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群个体行为变化。 结果 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中间宿主放逸短沟蜷与华溪蟹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21%和54.3%,保虫宿主平均感染率为56%。与20年前比较,华溪蟹感染率明显下降。 结论 江西省原流行区仍有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 ,生态环境改变可能导致华溪蟹的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钩棘单睾吸虫的第一中间螺蛳宿主自然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了一年中该虫尾蚴感染率随季节呈动态变化,10月份瘤拟黑螺感染率高达5.42%。各地瘤拟黑螺与纹沼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5%(38/1548)与0.73%(20/2726),表明前者为本吸虫更为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虫尾蚴侵染鱼类宿主后须经25d囊蚴发育完全成熟,而囊蚴感染终未宿主仅4d即可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其发育迅速为吸虫类所罕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钩棘单睾吸虫的第一中间螺蛳宿主自然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了一种中该中尾蚴感染率随季节呈动态变化,10月份交瘤拟黑螺感染率高达5.42%。各地瘤专黑螺与纹沼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5%(3/1548)与0.73%(20/2765),表明前者为本吸虫更为适宜的第一间宿主。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虫尾螺侵染鱼类宿主后须经25d囊蚴发育完全成熟,而囊螺感染终末缩主仅4d即可发育成为虫并产卵,其发育迅速为  相似文献   

18.
广西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查清广西主要林区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及虫种。方法 解剖蟹类分离囊蚴并感染动物获取成虫鉴定虫种、玻片压碎法镜检螺类自然感染尾蚴、粪检或解剖动物查找虫卵和成虫了解动物宿主感染、以成虫抗原作ID及ELISA,结合痰液和粪便检查确定人体感染。结果 在37 县(市)检查蟹类4 科8 属20 余种共202084 只,有15县(市)从圆顶华溪蟹等8 种共1275 只蟹中查获并殖吸虫囊蚴,自然感染率在0.1~22.2% 之间;检查淡水螺类44847 只,携带并殖吸虫尾蚴157 只,自然感染率在0.3% ~0.4% 之间;检查6 种动物粪便、内脏408份和16 份,发现果子狸等3 种动物的17 份粪便中有并殖吸虫卵。那坡、资源、兴安和融水4县有人体感染病例25 人。根据囊蚴及成虫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有斯氏、异盘、巨睾和白水河(或歧囊)4 种并殖吸虫。结论 桂西、北山区广泛存在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斯氏并殖吸虫是当地的优势虫种,分布于融水、龙胜等13 个县  相似文献   

19.
并殖吸虫病分布广泛,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均有报道。在我国主要分布于23个省、市、自治区.经过长期的防治,并殖吸虫病在大多数地区已得到控制或消灭。但新的疫区仍不断出现,并殖吸虫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谨对并殖吸虫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卫氏并殖吸虫病 在世界上43种并殖吸虫中,只有卫氏并殖吸虫呈广泛分布。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研究显示,螺类中间宿主是短沟卷属;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保虫宿主是狗、猫、猪和野生动物。在人群中,肺吸虫可导致肺部感染和肺外感染(包括大脑、脊椎、皮下、肝脏、脾…  相似文献   

20.
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大白鼠,检获两种滞育虫体,早期滞育虫体和晚期滞育虫体,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两种滞育虫体的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并与犬体童虫和成虫的酶谱相比较,结果发现在鼠体内从早期滞育虫体到晚期滞育虫体MDH同工酶区带增多,符合“卫氏并殖吸虫的MDH同工酶区带随发育呈增多及复杂的趋势”的研究结果。鼠体的晚期滞育虫体与犬体童虫和成虫的MDH酶谱基本相似,提示卫氏并殖吸虫在转续宿主体内滞育虫体的MDH同工酶的基因表达及修饰过程与适宜宿主体内的虫体可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