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继侠 《包装工程》2018,39(18):214-219
目的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思想既包括造物过程中生产者的设计思想,还包括使用者的处世哲学,它蕴含着人造物被制造出来之后所传递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本文从明式家具的设计为切入点,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为深层次理解明式家具,传承与发展古代造物思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中国明式家具的造物艺术思想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存在于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中的造物思想,来揭示造物艺术的文化内涵。方法首先对文人参与的明式家具设计进行概述,接着从选材、造型、结构和尺度等方面分析明式家具设计的造物思想,然后归纳、剖析传统家具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论研究结果既有助于凸显家具中的文化元素,加深对明式家具的认知,又能够为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申明倩  周焘 《包装工程》2021,42(24):349-354, 361
目的 考证不同历史时期榻、炕用靠背的形制,结合《红楼梦》中的靠背挖掘其造物智慧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实践,为古代靠背的现代传承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历史资料中不同时期的靠背特点,按照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变期,探讨不同时期形制及设计细节演变,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结合《红楼梦》中的靠背描述,利用设计分析法从形制、材质、色彩、纹饰等四个方面提炼古代靠背的造物思想和艺术价值。结论 考证了古代靠背在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变期的常见形制,并以《红楼梦》中的靠背为例挖掘了其在造型、材质、色彩、纹饰等方面传达出的设计特征、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趣,最后以王熙凤所坐靠背为原型进行了设计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尹国军  吴建勇  刘阳 《包装工程》2021,42(22):54-61
目的 补遗并丰富中国传统河工器具文化内涵,探索中国传统河工器具数字传承路径.方法 立足造物文化和当代数字技术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工器具图说》所载器物进行考证,重点围绕物质层(形制、结构、功能、材质、色彩)和精神层(风俗、精神、信仰)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审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用三维数字复原以及数字虚拟等方式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再现和传承.结果 完成了传统河工器具的数字复原,并探索了"人器"交互,实现了古今"对话".结论 通过造物文化研究和数字化实践探索,展现传统河工器具的艺术之美、实用之美和科技之美.  相似文献   

4.
曾栋  李梅子 《包装工程》2019,40(4):197-202
目的 探究拉祜族随身纳物器具的造物特征及造物思想,从物质到思想的角度结合造物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为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临沧市南美拉祜族自治乡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造物设计理论文献研究,提出造物思想的研究框架,通过造物思想研究框架,分析拉祜族相关纳物器具的材料工艺、造型功能、装饰纹样、使用方式等造物特征,及其成因、变化、发展,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观念3个方面,对拉祜族造物思想进行解析,同时探析了物对造物思想和民族文化的影响。结论 造物思想、民族文化、民族产品之间在以造物主体为中介的作用下,相互影响和作用,基于此分析得出拉祜族以顺应自然、崇实从简、归顺集体、记录生活为主的造物思想。  相似文献   

5.
每个时期的古代造物都有着不同且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也集聚了古代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与智慧,铜镜的造物技艺值得人们深度了解并挖掘其中的设计精华进行再度创作。以“铜镜”为研究主体对象,探究其发展历史、精巧技艺、权衡思想等文化元素,深层次地挖掘并了解铜镜的造物客观规律。对传统造物文化进行一个有效梳理,以形式借鉴、建筑材料重组的情感转化、装置构造共鸣的体现这三种形式的造物与现代设计结合为基点,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原始的造物形式进行类比,从取其之意、择其与技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来更好地诠释古代造物设计技艺对当代设计基础的引领作用。随着时代生活需求的发展,积极地适应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借助古代造物观探寻设计初心,利用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实现创新再生。  相似文献   

6.
何盛 《包装工程》2020,41(16):353-359
目的重新解析农耕时代逐步积累而来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结合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语境下的需求,挖掘其内在精神,建构新设计原则,探索创新设计方法。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对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现代价值进行辨析,同时对传统造物器具进行案例分析,汲取智慧点,提出设计概念原型。结果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原型设计后发现,挖掘传统造物智慧对设计思路的启迪和拓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可以拓宽设计思路,不会落入把中国传统形态符号化作为设计手法的惯性思维之中,让设计在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同时还能体现中国人文的精神内涵,极大地拓展了设计边界。结论从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中启迪现代创新设计是探索中国设计原创之路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明  李梅  梁列峰 《工业工程设计》2020,2(4):104-109, 120
旨在考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启迪创新思维,点燃设计激情,激活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内在意义。透过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与传统哲学、美学的深层联系,重新思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智慧,衔接传统与现代,简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文化内涵,并着重分析它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意义,借此希望有助于拓展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创造生态设计共同体,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会不断丰富现代设计思想的内涵,并积极推动现代设计艺术与美学思想的建设和发展,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美学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理念极为相似,对于解决当下设计所存在且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兵  闫思远 《包装工程》2020,40(22):95-99
目的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发展搭建桥梁与铺设路径。方法 通过对中国椅与明式圈椅、“你我同舟”烛台与楔钉榫、鼎壶与唐代戒盈杯、多功能休.眠平台与清代拔步床等设计案例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对明式坐具当代化设计与家用汽车遮阳产品设计实践的归纳总结,提炼出传统造物智慧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四条路径,即形态创新的启迪、结构创新的启迪、功能创新的启迪、内在意义创新的启迪。结论 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博大精深,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路径也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持续探究与规划启迪路径,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与“古为今用”,进而让更多的传统造物智慧在现代产品创新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再现”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谢天  孙虎 《包装工程》2023,44(22):277-283
目的 通过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这一传统造物智慧思想在当今的理论创新,研究绿色包装中的与自然相联系的装饰物及其内涵,归纳基于“制器尚象”的绿色包装中的装饰的设计路径。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将“制器尚象”与现代绿色包装相联系,互通视角,辩证地看待绿色包装与其装饰物,而后对照“制器尚象”的象征层次,按象形装饰、象理装饰、象德装饰的递进层次划分类别,再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分别研究。结果 绿色包装中的装饰的存在具有合理性。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关于“象”的设计智慧的再理解,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然意象作为设计的源泉与理念传达的媒介。结论 化用传统文化与造物智慧中与现代设计相适应的设计理论来指导绿色包装及其装饰设计,可为研究者和设计者提供更加本民族化且开阔的绿色包装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曹寒娟 《包装工程》2022,43(6):272-281, 341
目的 源于农耕时代的五溪流域民族民间传统手工造物文化,是集宗教信仰、物质生产、神话传说、艺术历史、艺术、哲学等为一体的五溪“知识宝库”。通过对五溪流域民族民间造物智慧与人的需求的关联性分析,梳理和推介其深厚的思想积淀和广泛的文化认同。方法 以生命精神哲学和“内生性”自觉为理论依据,导入五溪流域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与手工艺”造物文化,构建五溪流域民族民间传统手工造物智慧应用于当代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结论 融入当代文化多元知识体系,激发传统手工文化的精神活力,使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适应现代应用和审美需求,创造更高价值的文创产品,助推传统工艺复兴,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和现代化、商业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李雯雯 《包装工程》2021,42(4):312-314, 318
目的 探索传统图饰的具体内涵及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其在包装设计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与发展.方法 从包装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实需求谈起,引出传统图饰的应用畅想,结合传统图饰的内涵与特点,总结传统图饰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并分别列举出其在语言的交流、哲学理念的揭示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糅合与传播等方面所发挥的种种积极作用,接着引申出传统图饰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所进行的主题性、审美性、民族性、时代性等艺术表达及其具体路径,分析了这些尝试的可行性.结论 传统图饰的丰富内容和广泛素材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极大地丰富了包装设计的艺术形式,强化了其中的文化内涵,真正将包装的文化性、历史性、审美性和时代性融合在一起,赋予了包装新的精神,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相似文献   

12.
海昏侯漆器纹饰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国荣  范猛  蔡克中 《包装工程》2019,40(24):310-314
目的探析海昏侯漆器纹饰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传承、创新和应用。方法将"文质彬彬、器以载道"的思想与海昏侯漆器纹饰"形与意"、"形与神"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典写意手法与抽象简约的现代艺术技法相结合。在对海昏侯漆器纹饰的"形"与"意"充分推敲、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西汉纹饰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对其传统装饰图案、色彩、线条及工艺等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创意产品。结论将现代设计艺术与海昏侯漆器纹饰有机融合有利于提升海昏侯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南昌海昏侯文化创意产品个性的形成。"文与质,形与神"兼具的海昏侯漆器纹饰文化需要传承与创造、研究与挖掘、传播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潘长学  查理 《包装工程》2019,40(22):87-94
目的中国古代船舶在世界造船史上留下了灿烂印记,对中国船舶设计中古代造物智慧的追根溯源可为当代海上船舶设计提供文脉支撑,剖析内在联系和规律,对振兴中国船舶设计具有开示作用。方法本文以古船外形、造船思想和技术独创为视角,通过现有文献、图画以及出土文物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智慧。具体实例分析,"形"之楼船、V形船底、图腾装饰,"用"之布局、停泊设备、可调控设置,"技"之水密舱壁、船尾舵、减摇龙骨。结论基于中国船舶历史的脉络,探究其横向和纵向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在"形"、"用"、"技"3个维度下,借鉴古代船舶设计的造物智慧,融合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行为习惯,为现代船舶的造型设计、涂装及功能设计提供艺术设计学层面的指引。  相似文献   

14.
魏婷 《包装工程》2019,40(24):297-302
目的对于中国传统灯具的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同时也为当今的灯具设计提供素材与路径。方法首先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灯具的设计特征,并从符号学的视角讨论了传统灯具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再通过对传统灯具"形"和"意"的重构与分析,把握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传统灯具符号元素在今天的灯具设计中的应用。结论从传统灯具符号的语义内涵入手,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的方式,创作出适应现代生活和环境的灯具作品,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设计行业文化层面的提升。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实际运用,都要求当下的设计尽可能地从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着手,用整体的传承方式和再创造的方式,实现我国传统灯具的再生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器具纹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乔宇 《包装工程》2018,39(8):250-255
目的对中国传统器具上的纹样进行研究归纳。方法通过对传统器具上的装饰纹样进行解析研究,本着以现代审美思考为导向的研究方式,从现代设计装饰需求出发的研究思路,对我国传统纹样的来源与图形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研究传统纹样的装饰原则及构成规律,并针对这些传统器具的纹样类别进行总结概括。结论不同时期的设计审美由文化因素所影响,传统纹样背后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印记与历史背景,纹样的发展变化记录了人类造物活动的历程与发展。历经了图形化"文字"对于自然活动的简单记录阶段及自然崇拜与原始信仰阶段。通过对中国传统器具上的纹样装饰进行分析总结,将常见传统纹样归纳为网格式、起伏式、回形式、漩涡式、勾圈式、谷状式、缠枝式、团花式、云形纹样、水波式纹样10种。  相似文献   

16.
郭亮亮  胡书可 《包装工程》2018,39(20):310-314
目的 生态设计是兴起于21世纪的全新设计理念,是在有限资源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天工开物》中的生态造物思想进行研究,为处于形成阶段中的生态设计寻求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寻求路径。方法 对《天工开物》生态造物思想做系统性剖析,对照前人的研究,并拓展到我国传统造物思想的高度,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结合我国当今的设计现状进行研究。结论 《天工开物》生态造物思想是我国传统造物文化的代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当今的生态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为我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形成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思考方式;为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