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方圆  孙超凡  周旬  王松涛 《轧钢》2016,33(3):20-24
采用SEM观察了镀锡基板表面线状缺陷的微观特征并分析了其成因,针对缺陷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控制策略。研究表明:热轧带钢表面存在氧化铁皮压入导致的麻点是此类线状缺陷的根本成因。采用降低精轧入口温度,提高工作辊冷却水压,增开机架间冷却水等工艺措施,基本消除了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压入状麻点,有效控制了镀锡基板表面此类线状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王畅  于洋  徐海卫  王林  刘珂  陈瑾  李飞 《轧钢》2014,31(5):55-58
针对首钢连退板表面白线缺陷问题,能谱分析发现白线缺陷内为海绵铁颗粒,且截面观察发现缺陷存在一定的压入深度,得出该缺陷是热轧卷表面的氧化铁皮压入所致。通过应用在线表检系统对问题卷表面进行反查,发现白线缺陷的热轧卷表面主要有3种类型氧化铁皮缺陷形貌,即条带状铁皮缺陷、西瓜皮状铁皮形貌、热轧机架共振造成轧辊氧化膜脱落形成的麻点形貌。针对此情况,对热轧工艺、轧辊氧化膜控制方法及热轧除鳞系统提出了优化措施,降低了连退板白线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针对首钢迁钢2 160 mm生产线轧制冷轧基料时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压入缺陷问题,对生产工艺设备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该缺陷的产生与板坯出炉温度、轧辊氧化膜剥落、高压水除鳞、轧机共振、机架间冷却、辊缝水等众多因素相关。为此,通过采用降低板坯出炉温度、后移RT2高温计、优化精轧机负荷分配、抑制轧机共振、优化使用机架间冷却水与辊缝水、优化轧辊冷却水及高压水喷嘴布置等多项措施,有效减少了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压入缺陷,提高了带钢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4.
于洋  王畅  郭子峰  王林  陈瑾  焦会立 《轧钢》2015,32(2):22-26
针对热轧酸洗板表面的斑状色差缺陷, 从微观特征与生产关联性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状色差缺陷的产生与基体和氧化铁皮的界面状态密切相关, 酸洗后表面粗糙度的差异是导致色差缺陷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关联性因素跟踪及分析发现: 色差缺陷的产生主要与热轧精轧工作辊辊面的状态密切相关, 轧辊氧化膜剥落导致的铁皮压入缺陷是导致带钢酸洗后出现斑状色差缺陷的主要原因。为此, 制定了合理的热轧工艺及轧辊使用和精轧用水、轧制润滑的优化等控制措施, 成功消除了热轧酸洗板表面的斑状色差缺陷。  相似文献   

5.
苏清旭 《轧钢》2000,17(1):29-31
工作辊表面氧化膜状态与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细孔及小白条压入缺陷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分析了氧化膜的形成过程、动态变化及脱落原因,并提出了控制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畅  于洋  王林  曹瑞芳  陈瑾  焦会立 《轧钢》2016,33(6):6-10
首钢现行工艺下IF钢热卷铁皮厚度达到10 μm以上,边部铁皮略薄,中部铁皮较厚,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铁皮厚度增加且对应酸洗时间延长;不同卷取温度下的热卷酸洗后均发现小麻坑缺陷。本文利用差热分析手段研究了IF钢的高温氧化机理,发现IF钢抗氧化性低,随温度升高铁皮增厚明显,精轧区间以FeO铁皮结构为主,在1 150 ℃左右发生明显的内氧化,界面形成大颗粒氧化质点。综合分析得出:IF钢带钢连退后麻点缺陷产生的主要机理为热卷的铁皮较厚,热轧过程压入钢板表面所致。为此,提出了控制措施,即降低热轧过程温度,改变层冷模式,加大精轧用水量,提高精轧轧制速度,降低冷轧酸洗速度等,有效减少了麻点缺陷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徐永圣  孙彬  黄立新  李佳 《轧钢》2011,28(6):15-17
针对南钢中厚板表面麻坑缺陷较严重的问题,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研究了该缺陷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缺陷是热轧时形成的氧化皮破碎后压入钢板表面造成的,形成于精轧后部道次.通过优化实际生产中的热轧和除鳞工艺,有效提高了产品表面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陈光 《上海金属》2022,44(1):12-15,21
汽车板的锆化处理是涂装前进行的无磷预处理工序.某汽车厂冷轧钢板锆化处理后表面有目视难以发现、用硝酸酒精溶液擦拭得以显现的条纹状缺陷.研究了该缺陷的实质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该缺陷产生的根源是带钢热轧过程中被压入的氧化铁皮.通过优化热轧除鳞工艺,已使冷轧钢板表面条纹状缺陷的发生率从3.5%降低到了0.1%以下.  相似文献   

9.
吕长宝 《轧钢》2015,32(4):16-19
针对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1 700 mm生产线生产热轧酸洗带钢时氧化铁皮压入缺陷严重的问题,分析了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带钢化学成分中Si含量较低,精轧时产生的三次氧化铁皮压入带钢表面而致。同时,试验分析了Si含量对氧化铁皮起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硅钢(w(Si)<0.03%)在900~1 100 ℃范围内氧化铁皮生长迅速,极易起泡、破裂,易产生月牙形氧化铁皮压入缺陷;此外,氧化铁皮过厚、破裂易导致工作辊氧化膜剥落,粗糙辊面易造成氧化铁皮、氧化膜压入缺陷。为此,提出了采用“低温快轧”的措施,可避免该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厚规格车轮钢表面麻坑缺陷的微观形貌及成因,针对缺陷成因提出了相应的热轧生产控制策略。研究表明:厚规格车轮钢轧后氧化铁皮厚于常规钢种,用户开平过程中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发生破碎后从带钢基体脱落,随开平过程被矫直辊压入带钢表面进而形成麻坑缺陷;采用“降温增水提速”的工艺措施,降低板坯出炉温度、精轧入口温度,增加精轧机架间冷却水量,提高精轧轧制速度,可以有效控制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厚度,显著降低麻坑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朱颖杰  陈杰  张卿 《物理测试》2013,31(2):46-49
在热轧卷板的生产过程中,通过表面质量在线检测系统检测到热轧卷板的表面存在着类似"划线状"的缺陷。通过对该缺陷宏观图、化学元素、成分检测、金相组织分析和生产跟踪分析,确定了该纵向裂纹缺陷是由钢坯的拉裂引起的,从而对钢坯的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整,减少钢坯拉裂后,减少了钢板的纵向裂纹缺陷,避免了大量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冷轧板最主要的质量问题就是表面缺陷,亮带缺陷是目前首钢冷轧板最为常见的表面问题。通过研究不同亮带表面缺陷形貌及亮带处缺陷形貌、发生规律、元素构成、以及全流程缺陷的遗传性,分析了首钢冷轧亮带缺陷的主要原因,包括连铸坯皮下夹渣、皮下气泡、氧化铁皮压入以及辊印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康永林 《轧钢》2015,32(1):7-11
在简要介绍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我国热轧薄规格板带的市场及应用现状, 分析了CSP线生产超薄规格高强板带的工艺、FTSR线生产超薄规格板带的进展、半无头轧制技术生产超薄规格板带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高质量薄规格板带技术开发生产应用情况。最后指出: 薄规格、超薄规格热轧板带在节能减排、"以热代冷"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但需要主动积极开拓市场; 需要解决相关工艺机理及工艺控制上的关键技术, 并进行全面技术集成与创新, 才能大批量稳定生产薄规格、超薄规格板带。  相似文献   

14.
陈波 《物理测试》2012,30(5):14-17
传统的TRIP590冷轧带钢因硅含量较高,表面质量很难达到高级轿车的要求.为了满足高级轿车对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的严格要求,通过硅、铝及其他合金元素的精确匹配,开发了一种硅铝复合的TRIP590高强度汽车用钢.介绍了该钢种试制方法和过程,首先将热轧带钢通过酸轧机组生成冷硬带钢,冷硬带钢再通过连续退火机组生成最终冷轧产品.对实物组织形态、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硅铝复合成分控制和相应的工艺制度,可以生产出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双优的TRIP590高强钢,满足高级轿车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赵琼  曹占义 《失效分析与预防》2011,6(4):236-241,266
边裂是热轧钢带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边部缺陷.通过对边裂的统计分析、租轧坯低倍缺陷分析、边裂的三维向显微组织的分析,对其形成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钢坯缺陷使钢的致密性降低,使氧易于渗透并发生氧化,这是热轧带出现边裂的主因;强宽展及不均变形等轧制条件促使粗轧坯内部缺陷的扩展、氧化,这是边裂产生的外因;提出加强钢水中气...  相似文献   

16.
 蚴赘智ǜ? 160 mm热轧生产机组不能生产(1.5~1.6) mm×(940~1 400) mm薄窄规格SPA-H高强耐候钢,为保住战略客户,首钢采用冷轧工艺在顺义冷轧开发生产此钢种的薄窄规格产品。介绍了冷轧工艺开发SPA-H耐候钢的方法和过程,首先将热轧带钢通过酸轧机组生成冷硬带钢,冷硬带钢再通过连续退火机组生成最终冷轧产品,通过优化酸洗、轧制、碱洗、退火、平整等工艺,首钢顺义冷轧成功生产出冷轧SPA-H产品。该产品具有强度高、延伸好的特点,用该产品制造的集装箱完全可满足用户要求,可替代同品种的热轧卷板。  相似文献   

17.
AC electrograining of aluminium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present in aluminium alloys affect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that prevail during electrograining. Etching pre-treatment of aluminium removes intermetallics and rolled-in oxides; as a result, the attack on the aluminium substrate starts with the initial cycles of the electrograining process. Local 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show differences in corrosion and passivation properties between rolled-in oxides and clean surfac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rolled oxides and aluminium matrix acts as a weak point for pit initiation.  相似文献   

18.
During hot rolling of ferritic stainless steels (FSSs), sticking can cause severe surface defects both on work rolls and strips especially for ultra purified FSSs with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being less than 150 ppm. In the present paper, high temperature oxidization behavior of the ultra purified FSSs was characterized. A new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invented to simulate the sticking behavior of ultra purified 21%Cr FSS, by which specially designed specimens were hot compressed with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to simulate hot strip rolling process. The specimens were surface conditioned prior to the simulation test, either by mechanically polishing or by pre-oxidization to form oxide scales with certain thickness. Observation on the cross-section of sticky regions indicated that cracks had been formed by cyclic heating and cooling during hot deformation had been acting as nucleation sites for sticking particl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xide scale could avoid the direct contact between roll surfaces and rolled materials to help reducing the sticking occurrence. The temperature region for easy sticking occurrence in the ultra purified 21%Cr FSS has been measured to be from 900 to 1100 °C, which is enlarged as compared to other plain FSSs. The tendency for sticking occurrenc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train rate and decreasing the hammer or work roll surface roughness.  相似文献   

19.
针对规格不小于?80 mm的齿轮钢20CrNiMo轧材探伤合格率低,轧材表面存在裂纹缺陷问题,对轧材裂纹缺陷进行分析,可知这可能是铸坯裂纹缺陷造成的。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及查找出确切原因,便于提供解决方法,首先对铸坯表面进行抛丸检查,未发现裂纹缺陷;其次将存在裂纹的铸坯轧制成材的缺陷与轧材表面裂纹缺陷通过金相显微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裂纹形貌及周围脱碳程度存在差异,分析认为轧材裂纹不是由铸坯缺陷导致的;最后将铸坯开坯后方坯直接挑出缓冷后抛丸检查,发现表面存在严重划伤和凹坑缺陷,划伤缺陷形貌和周围脱碳程度与轧材裂纹相似。结果表明:轧材裂纹及翘皮缺陷是由铸坯开坯过程中产生的划伤和凹坑缺陷导致的,不是由铸坯裂纹缺陷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