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文章指出油井流压偏低及各项参数不合理产生的种种弊端,论证了特低渗透油田保持油井合理流压对油田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油井流压与套压、动液面及油层速敏性、敏感性等的关系,并且提出了解决现行流压偏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延忠  朱焱  徐松 《当代化工》2016,(9):2192-2194
大庆萨中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通过放大生产压差来满足体液稳产的需要,同时可以避免油井生产压差过大,对井底流压造成偏低,是的油层严重脱气,对单井和区块的产能有影响,因而通过研究区块和单井的合理流压界限,平衡采油速度、提高开发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研究萨中东区各油井生产动态基础上,通过地质统计学和油藏工程、渗流力学等方法,来确定该区块的合理流压界限,通过计算对比与实际应用发现效果良好,同时该技术的研究方法对同类油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或消除流痕对电泳漆膜的影响,针对压合边流痕产生原因进行调查验证,分析了流痕产生的过程,找到了流痕产生的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润滑油压是离心鼓风机冷却系统运行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控制参数,它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出风机实际运行工况。以GM65L-6型离心鼓风机为例,详细分析了风机润滑油压偏低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流压与套压的关系式,提出合理控制套压可以实现增产的目的,并通过现场试验得出了不同沉没度级别抽油机井的合理套压值,力争能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量的现场实际生产数据,本文通过对统计分析全厂机采井流压分布规律,将机采井按含水等级分级后,确定了高流压井治理原则,开展了高流压井分类分析,通过分析,制定不同含水等级的机采井流压治理界限,提高流压治理针对性,并对效果进行跟踪,为流压治理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某低渗透油田从渗流力学理论方面开展确定合理流压探讨的方法。通过建立适合某油田油井的流入动态方程,得到最低允许流压计算公式。再从抽油机本身工作状况出发,结合油井泵吸入口处压力,最终得到合理流压计算公式,定量地解释了某油田油井流压现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流压对聚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及确定聚合物驱各阶段合理流压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根据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从理论研究入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定性地研究了聚合物驱各阶段合理的流压,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定量地确定了聚合物驱各阶段合理的流压界限值。根据研究成果,对喇嘛甸油田目前聚合物驱所有区块的流压进行了分析,并对流压不合理的井给出了调整建议。研究成果对聚驱开发各阶段的油井参数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井井底流压是分析气井生产动态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国内外很少报道油套合采时井底流压的计算方法。本文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将气井油套合采简化假设成并联管路流动,基于油管生产和油套环空生产时井底流压的计算公式,推导了油套合采时油管和油套环空的产量分配公式,通过分析公式中各项的权重,得出油管和油套环空产量分配的简化式,从而将油套合采时井底流压计算转化成油管生产或油套环空生产时井底流压的计算。计算表明,采用简化产量分配公式与精确产量分配公式所计算的井底流压,相对误差很小,说明建立的油套合采时井底流压的计算方法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萨南油田萨西过渡带区块的实际生产中,井底流压低于饱和压力的情况下出现的降低流压后产量不增反而降低的情况,为此本文依据油气层渗流理论及在低于饱和压力下油井的流入动态进行理论分析及公式推导,同时通过对所选萨西过渡带区块进行试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萨西过渡带油井流压与产量的变化关系,确定了萨西过渡带区块油井生产的合理流压。  相似文献   

11.
生产实践表明,流压降到一定程度后,油井产量会下降,即存在合理流压。但随着地层压力下降,n值及合理流压发生变化。需根据合理流压的相关理论,对n值进行校正,确定出目前合理流压,本文通过假定Kro/(uoBo)与P为幂指数关系,推导出适合低渗透油田的合理流压及产量预测公式,给出了幂指数n值的矿场确定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公式的准确性。为实现油田供采协调,充分发挥油井产能,尽量降低举升系统能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泽鑫 《山西化工》2024,(1):211-213
5203综采工作面受埋深较浅,同时采面采空区与上覆煤层采空区、地面漏风裂隙等存在漏风通道,导致5203综采工作面回采推进期间存在回风隅角CO浓度超标以及氧气浓度偏低等问题,制约采面安全生产。结合采面通风系统以及现场生产条件,提出将均压通风技术应用到采面回风隅角氧气浓度偏低治理中,通过采面与采空区间压力平衡,达到控制有害气体向回采空间涌入目的。依据现场情况,确定均压通风机型号以及均压通风设施布置情况。现场应用后,5203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CO浓度偏高以及氧气浓度偏低等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可确保采面煤炭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13.
在绥中36-1CEPK平台原油系统中,由于电脱运行温度偏低,导致电脱水器脱水效果不佳,因此尝试使用蒸汽相变掺混加热方式对电脱水器进行提液提温。有关混配系统内部设计改善,目前现场采用蒸汽管道插入混合器中心,后接折流板稳流。经现场工程验证发现折流板易受压变形,使流道变窄且增大进出口压差。结合现场存在的问题,针对蒸汽管道入流混合过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数值模拟CFD方法,主要完成了三种混合方案的计算分析,并优选设计方案进行了应用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让纳若尔油田部分气举井由于井筒中存在长段塞流,导致流压、流温曲线拐点过多,无法直观、准确的分析气举井工作状况,特别是对于喷射气举井,由于测试工具串无法通过喷射泵测得全井流压、流温参数,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喷射泵是否正常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四参数气举井工况诊断技术,即除了记录井筒内的深度、压力和温度数据外,还检测甲醇的有无及浓度,从而更准确的判断工作气举阀的位置和喷射泵的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加工工艺要求较低的双锥流量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个差压式流量计的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提取双锥流量计差压波动信号的无量纲特征值,利用该参数建立气相体积含率的测量模型。通过对双锥流量计差压信号均值的分析表明,Lockhart-Martinelli常数与准气相流量比存在优良的线性关系,根据该线性关系建立了双锥流量计气液两相流流量测量模型。在气水两相流装置上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相含率测量模型可在实验范围内对气相体积含率进行有效的测量,测量相对误差在8%以内;对气液两相流总流量和液相流量的测量误差可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6.
杨杨  胡海航  哈雯  杨斌  王栋 《化工进展》2021,40(12):6441-6449
针对目前油田高含水油水两相流流动复杂、通常存在于密闭管道难于在线检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管内相分隔的高含水油水两相流双参数测量方法。通过旋流器将难以测量的细小、分散油滴集中到管道中心,形成油芯-水环的相分隔状态,引入轴向压差和径向压差,建立两个差压之比的实验关联式,结合电磁流量计和差压方法测量总流量和含水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差压的取压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开展油水两相流双参数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84%~100%高含水率范围内,油水总流量和含水率的测量误差几乎都在±5%以内。这为高含水油水两相流实时测量提供一种新的双参数测量方法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液氨致冷工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液氨致冷工艺存在的外冷器生产能力偏低、运行周期较短和节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液氨循环倍率和循环罐高度的设计数值以及外冷器充压开车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后冷却阶段背压波动问题,提出了载流稳压、择水回收自控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丘里管中气液两相流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宏建  岳伟挺  马龙博  周洪亮 《化工学报》2005,56(11):2102-2107
为了研究气液两相流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差压波动信号均方根与空隙率的关系式.针对油气两相流和气水两相流,在管径分别为40 mm和50 mm管道上进行实验,分析了文丘里管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流量、压力以及流体密度等参数的关系,得到了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的量纲1关系式.此关系式不仅反应了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的关系,而且提供了一种间接测量空隙率的方法.该方法只需要测量文丘里管前的压力和前后的差压波动信号,计算出该差压信号的时均值、瞬时值就可以计算得到空隙率的值.实验结果表明在空隙率小于85%的范围内,油气两相流和气水两相流空隙率的测量误差分别为10.9%和11.3%.如果与利用空隙率和差压测量气液两相流流量的方法相结合,则仅利用一个文丘里管就可以实现两相流流量测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抽油机井的参数调整与静压、泵况的关系进行分析,给出了量化调参的依据、影响及效果。分析了流压与泵效、流压与系统效率的关系,得出结论:泵况正常时合理流压范围为3~6Mpa。应用表明,高含水井调小参数的效果优于低含水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