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开花后穗部同化物对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小麦开花后,植株的生长中心开始转移,各器官的同化物都陆续往籽粒集中.这时,同化物集中的强度和数量对产量有很大影响.由于小麦自开花到成熟经历的时间较长,地上部各器官的光合能力、持续时间以及同化物的输出强度都在相继变化.因此,每种器官运往籽粒的同化物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必然会有差异,其作用也会随产量形成的阶段不同而异.关于叶片和茎鞘在这一时期对产量的作用及其变化已受到普遍重视,并且曾有大量报告;而麦穗是继旗叶以后出现的绿色器官,位于植株顶端,穗颖又紧靠籽粒,其同化物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在生产上也值得重视.为此,我们于1980和1982两年在本校农场用烫颈、套穗等方法,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究氮磷配施对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调控效应,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氮磷处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性状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可促进小麦起身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以及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的分配,对越冬前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以及对籽粒贡献率,同时降低花前营养器官总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增加施磷量则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总转运量以及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均可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研究结果表明,240kg·hm~(-2) N、100kg·hm~(-2) P_2O_5(N_2P_2)处理可作为黄淮麦区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获得高产的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同镉耐性的洛麦23(镉耐性弱)和中育10号(镉耐性强)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镉(0、10、50、100mg·kg-1)对不同镉耐性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移、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的Cd胁迫可以增加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当超过这一浓度范围则呈现为抑制作用,这一临界值因小麦品种不同而异。结果同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的Cd处理对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及同化物转移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这一临界值不仅因小麦品种不同而异,也因器官不同而异。镉胁迫导致小麦籽粒产量下降,3个Cd处理下洛麦23籽粒产量较对照依次下降了8.3%、34.3%、51.6%,中育10号产量下降程度较小,依次下降了3.7%、9.5%、29.3%。整体而言,镉胁迫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小麦减产。同时,这种影响也存在品种差异性,镉耐性较大的中育10号叶面积指数受抑制程度较小,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各器官同化物转移途径受Cd损伤较轻,最终在籽粒产量上表现优于镉耐性较弱的洛麦23。  相似文献   

4.
氮素营养对超高产小麦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籽粒氮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开花后吸收的氮素,另一方面来自开花前营养体积累氮素的再运转。小麦籽粒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的再运转,只有少部分是开花后吸收的。蛋白质的降解与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相关,它在营养体氮素的再运转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除了强调提高植株后期吸收氮素的能力外,也应十分重视叶片蛋白质的降解,即氮素的再运转分配。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氮素再运转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既可提高籽粒产量,又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此外,小麦籽粒还具有氮素同化能力。通过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以及对库源流关系的影响,来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14)C示踪技术测定三个籽粒饱满度不同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籽粒饱满度与品种的净光合率、光合持续期和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有关;光合作用后30分钟测定,~(14)C同化物的分配,叶片最高,叶鞘其次,麦穗再次,茎中最低;开花期~(14)C同化物在成熟麦穗中的分配,约占引入量的25—32%,灌浆期~(14)C同化物在成熟麦穗中的分配,对籽粒饱满的两个品种,占引入量的50%以上,而籽粒不饱满的品种,分配率还不到30%。  相似文献   

6.
氮素水平对冬小麦地上部分锌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田条件下小麦地上各器官中锌积累和转运特点及其对氮肥水平的响应,以西农3517和温麦18为供试材料,在0、120、240、360 kg/hm2等4个氮素水平下,测定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的锌含量。结果表明,开花后,小麦各器官含锌量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76~56.42 mg/kg。其中,开花期,各器官含锌量表现为颖壳穗轴叶茎叶鞘,成熟期表现为籽粒颖壳穗轴叶叶鞘茎。拔节-抽穗期与灌浆期是小麦各器官锌累积最快的时期。花后小麦各营养器官中,以颖壳和茎秆中锌积累和转运量最大,籽粒锌积累主要靠各器官再分配。施氮可以显著影响小麦锌含量、转运量和产量,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以施氮肥24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简析氮素营养对超高产小麦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籽粒氮一方面来自开花后吸收的氮素,另一方面来自开花前营养体积累氮素的再运转。在营养体氮素的再运转中,蛋白质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的降解又与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相关,小麦籽粒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的再运转,只有少部分是开花后吸收的。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除了强调提高植株后期吸收氮素的能力外,应十分重视叶片蛋白质的降解,即氮素的再运转分配,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氮素再运转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既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又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此外,小麦籽粒也具有氮素同化能力,关于籽粒的氮素同化能力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质量的调控,以及对库源流关系的影响,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小麦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期为小麦抗逆稳产栽培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济南和济阳两地进行,以济麦44为材料,田间搭建高温棚进行高温胁迫处理,设置2个温度处理(CK:未胁迫,H:花后高温胁迫),3个氮肥水平(低氮N1:180 kg·hm-2,常规氮N2:240 kg·hm-2,高氮N3:300 kg·hm-2)。通过分析小麦花前同化物质的转运、成熟期同化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叶片与籽粒中蔗糖合成酶在同化物转运中的作用,阐明了不同施氮量对花后高温胁迫后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小麦的减产率影响不同,N1处理减产率为54.78%(济南)和50.19%(济阳),N2处理为24.05%(济南)和25.29%(济阳),N3处理为54.49%(济南)和44.13%(济阳)。高温胁迫后,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成熟期同化物积累量、花前营养器官同化物向籽粒中转运量和转运率、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和积累率、同化物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N2处理旗叶SPAD值、蔗糖合成酶SS-Ⅱ合成方向活性和籽粒蔗糖合成酶SS-Ⅰ分解方向活性增加。【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可以显著减缓高温胁迫后旗叶衰老,维持旗叶中SS-Ⅱ和籽粒中SS-Ⅰ较高的酶活性,保持较高的同化物合成能力和向籽粒中的转运能力,提高同化物向籽粒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降低高温胁迫后小麦籽粒产量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9.
小麦的籽粒产量,绝大部分来源于开花后的光合产物。开花后的物质生产、运输和贮存等特性,对小麦产量的高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前人对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对开花后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环境条件在小麦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上的影响,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不同氮磷配比下覆膜黑豆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特性,揭示黑豆产量形成的内部生理机制,以‘连枷条’黑豆品种为材料,对开花至成熟期间植株主茎叶、分枝叶、主茎杆、分枝秆及豆荚等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豆开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籽粒干物质在开花初期增质量较慢,后期快速增加,呈近"S"型的增长趋势;黑豆植株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变发生变化,而后又随着籽粒的灌浆将茎叶中储备的同化物不同程度地转移到生殖器官中,主茎叶对黑豆籽粒充实的贡献最大。不同氮磷配比下黑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转运差异显著,N2P0和N1P3处理下的黑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籽粒积累速率以及干物质在主茎叶中的分配比例和转运率明显较同一时期其余4组处理高。综合分析表明,开花结荚期是黑豆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茎叶是籽粒充实的主"源",合理的氮磷配比是提高黑豆植株干物质"源"器官积累能力、促进干物质向"库"器官转运从而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小麦开花后根系膜脂过氧化作用及其对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个品种小麦开花后根系膜脂过氧化作用,以及对旗叶衰老、籽粒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根系MDA含量和POX酶活性增加,SOD酶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根系迅速衰老,引起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旗叶早衰,籽粒增重缓慢千粒重低,蒲麦8441开花后植株早衰明显,千粒重低;阜阳861、扬麦158开花后植株衰老缓慢千粒重高。  相似文献   

12.
<正> 引言不少研究证明小麦开花后的光合作用为籽粒提供绝大部分的干物质,其中旗叶的贡献最大。MohiuddiN等(1980)发现冬小麦旗叶和穗部绿色面积功能期与籽粒产量和粒重为正相关;与每穗粒数为负相关。DhimaN等(1980)也证明旗叶面积同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小麦籽粒的产量与其充实度有关。我省多数地区年度间存在小麦籽粒充实不良、千粒重低  相似文献   

13.
小麦的籽粒产量是光合生产、同化运输和籽粒发育对同化利用的显著影响的结果。开花后,小麦籽粒的大部分重量来自光合作用产品,通过适当减少基本苗数量,建立合理的种群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开花后植株的生理活性,提高同化物的合成,延缓花后的花叶衰老,改善了它们的生理功能,这无疑会使粒重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源库调节方式对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积累、转运和籽粒贡献率的影响,以旱作冬小麦‘长武134’为试验材料,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设置田间试验,通过花后减源(去除旗叶,DF)和缩库(去除上4小穗,TA;去除下4小穗,TB;同时去除上4小穗和下4小穗,TAB)处理,比较收获期小麦单穗质量、平均粒质量和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积累,转运的变化,分析不同源库调节对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源处理显著降低小麦单穗质量、平均粒质量和花后同化物在茎秆不同节间的积累,增加茎秆花前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其补偿效应不能完全弥补由于叶源亏损造成的对单穗质量降低的影响;不同缩库处理间,随着缩库强度的增加其单穗质量逐渐降低,呈现出CKTATBTAB的变化趋势,而平均粒质量逐渐升高,呈现出TABTACKTB的变化趋势,表明由于穗粒数降低引起单穗质量的损失,没有通过平均粒质量的升高得到弥补;茎秆不同节间对不同类型同化物的利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穗下节间可见光部分至倒二节间,其花前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豫麦34号和豫麦5 0号2种筋力型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积累速率及粒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开花后30d出现高峰,籽粒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灌浆期呈一致的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籽粒淀粉积累和粒重关系密切。强筋型品种豫麦34号较弱筋型品种豫麦5 0号灌浆期旗叶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外运能力,籽粒同样具有很强的转化利用同化物的能力,致使豫麦34号最终的总淀粉含量较高,支链淀粉含量也明显高于豫麦5 0号,粒重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西南地区普通白粒小麦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研究了蓝粒和紫粒小麦籽粒发育进程中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及相关酶(PAL,TRO,PPO,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籽粒发育进程中,(1)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素质量分数呈先升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开花后29d,质量分数达到最高;(2)蓝紫粒小麦籽粒黑色素质量分数随着种子的发育一直升高;(3)籽粒总黄酮的变化趋势先上升后呈缓慢下降趋势,除黑麦76在开花后36d质量分数达到最高外,其他参试小麦都在发育的22d左右达到最大值;(4)籽粒PAL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花色素的变化趋势相同,都先升后减,在开花后29d,活性达到最高;(5)籽粒TRO,PPO,POD活性变化趋势大体一致,都是先升后减,峰值出现在开花后29d;(6)在籽粒发育的各个时期,蓝紫粒小麦的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和相关酶活性均高于普通白粒对照小麦,且紫粒小麦的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和相关酶活性均高于蓝粒小麦,说明花色素、黑色素、总黄酮质量分数与小麦籽粒颜色密切相关,其色素质量分数越高,籽粒颜色越深;且PAL与花色素呈正相关,TRO,PPO,POD与黑色素呈正相关.此外,PAL对黑色素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在大田条件下,以‘尚农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宽幅播种与常规播种2种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方式相比,宽幅播种方式在籽粒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其灌浆持续时间显著缩短,说明宽幅播种有利于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利用多种非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最佳拟合方程,即小麦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三次变型多项式Y=b+b1x+b2x2+b3x3,花后10~12天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迅速降低。宽幅播种比常规处理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提高17.92%。此外,2个处理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均达到45%以上。综上,宽幅播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小麦籽粒灌浆速率,还可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干物质向籽粒运转,说明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形成,可降低小麦生长后期干热风和衰老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在小麦开花后13天左右开始出现,谷蛋白与醇溶蛋白同步积累,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在杂种 F_1呈共显性遗传,具剂量效应,受母本的影响,利用杂种可以改善小麦籽粒的烘烤品质。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在小麦开花后13天左右开始出现,谷蛋白与醇溶蛋白同步积累,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在杂种F1呈共显性遗传,具剂量效应,受母本的影响,利用杂种可以改善小麦籽粒的烘烤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以强筋小麦烟农21号和中筋小麦鲁麦21为材料。研究了灌溉处理对小麦植株及籽粒氮的积累、运转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优质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各营养器官中,小麦花前氮积累量以叶鞘中最高,其次是其他叶、茎、颖壳和穗轴,旗叶最低。成熟期小麦各器官氮素分配以茎中积累量较高。叶鞘花前氮转移效率以及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最高。适当灌水拔节水与开花水有利于强筋小麦烟农21号氮素的积累与转移,有利于小麦面团品质的改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长。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中筋小麦鲁麦21的各营养器官的花前氮积累量。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逐渐增加,但其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强筋小麦烟农21号氮素的吸收.转运能力明显优于中筋小麦鲁麦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