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津阻生痰,血滞生瘀,痰瘀本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治疗措施迥然不同。但临床实践所见,痰与瘀在许多疾病特别是肺系疑难杂病中,又常互结相兼为患,常须痰瘀同治方能奏效。痰瘀互结通常是肺病的主要病机,特别是某些疾病久治不效、缠绵难愈时,活血、化痰并用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在肺系某些或痰或瘀为患的病证中,痰瘀同治往往比单纯的化痰或化瘀疗效要好。所以,探讨痰瘀之间的关系,掌握痰瘀同治的临床运用原则,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痰瘀互结理论基础渊流探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痰瘀互结理论源流的探析,了解各个时期痰瘀互结理论及临证治疗的进展,认为痰瘀互结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痰瘀互结又是其他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气滞、阳虚、脾虚与痰瘀的形成直接相关,其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因此在痰瘀同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病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痰瘀同源”的理论渊源,结合咳嗽的临证经验,认识到痰饮、瘀血为咳嗽的重要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是咳嗽发病的重要病机。对于咳嗽辨治要以“痰瘀同源”理论为基础,重视痰瘀同病、互结、同治,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咳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痰与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疾者,百病之因,可随气升降济,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形成许多病证,故称"百病多由痰作崇"。瘀血,也为人体常见致病因素,其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儒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而变证丛生。痰与瘀血其来源虽不相同,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常相互影响。痰可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而致瘀血内停;瘀痰互结,胶着难解,交错为患,从而形成顽证瘤疾。笔者运用痰瘀同治法,在临床治疗许多疑难杂证,疗效卓著。兹将几则治验及…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病证结合,强调气血脉三者统一,来探讨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不同心系疾病的血瘀证病机及其治法特点。认为瘀虽为心病病机关键,但因疾病之不同,其病机特点各异,或为痰瘀窠囊,或为瘀热毒结,或为瘀水互结。故在临证时,虽均为活血化瘀,但兼顾侧重不同,或祛瘀豁痰,或清心化瘀,或活血利水,并据各病机所异合以散结消窠、补气升阳、益气养阴、温补心肾等法治之,临床实践中多取良效,值得总结学习。  相似文献   

6.
西黄丸配合逍遥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由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和痰凝血瘀所致。它的发生与肝、脾、肾三位有密切关系。“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方面应注重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活血化瘀能解除气血不畅引起的血瘀症,软坚通络也能达到活血行血的目的。血能载气,气能生血,气行则血行,理气补血,活血能使气机调达,血运通畅,解除肝气郁结引起的痰凝血瘀,冲任失调的症状,肝气疏泄才能正常。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津阻生痰,血滞生瘀,痰瘀本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治疗措施迥然不同。痰瘀互结通常是心疾的主要病机,特别是某些疾病久治不效、缠绵难愈时,活血、化痰并用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在心系某些或痰或瘀为患的病证中,痰瘀同治往往比单纯的化痰或化瘀疗效要好。所以,探讨痰瘀的关系和临床运用原则,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9.
痰瘀同治必调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痰瘀同病”为许多慢性病、老年病之主要病机,“痰瘀同治”为其基本治则,然而,气的失常既为痰,瘀之病理基础,又为痰瘀同病之继发病变,互为因果,痰瘀同治之中,又须参入行气,补气之品。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方剂比较的实验性脑出血病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建立高脂血症基础上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运用代表逐瘀化痰、活血化瘀、祛痰益气温阳三法的方剂,比较各法对该模型行为、病理、脑含水量等的影响异同。结果显示痰瘀同治法治疗的大鼠偏瘫程度,脑“出血”局部病变轻,脑含水量低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辛温宣阳、化痰开结等治法,均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根据笔者十余年来对本症的诊疗观察,临床上单独属血瘀、气虚、阳虚、痰浊所致者甚少,大多属痰瘀互阻而致病,故治疗时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入化痰宣痹之品,取得满...  相似文献   

12.
李济春,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2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尤擅长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李老师认为气虚是中风病致病的根源,瘀血是病邪的核心,痰浊、瘀血是共同的病理产物,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中风病关键的病理机制,治宜益气活血、痰瘀同治。李老师主张出血性中风早期活血化瘀治疗,并擅长针灸,独创乾坤针法治疗中风瘫痪,从而提高了中风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论述前列腺痛病的诊断 ,并从中西医角度探讨其可能成因。提出“瘀”是本病的最根本的病理表现 ,并根据临床将其分为 4型 :①血瘀型 ;②肾虚型 ;③肝郁型 ;④湿热型。相应治法为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舒肝活血、清热利湿活血。笔者在徐教授指导下 ,治疗 4 6例取得较理想的疗效。同时强调除药物治疗外 ,心理治疗有一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痰瘀相关学说在络病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痰瘀相关学说,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说认为,凡久病、久痛诸证。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其说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而集大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痰瘀相关学说为理解络病的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两者有着共同的病理解释,而且痰瘀同治是络病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从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痰瘀相关学说在络病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痛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前列腺痛病的诊断,并从中西医角度探讨其可能成因,提出“瘀”是本病的最根本的病理表现,并根据临床将其分为4型:①血瘀型;②肾虚型;③肝郁型;④湿热型。相应治法为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舒肝活血、清热利湿活血。笔在徐教授指导下,治疗46例取得较理想的疗效。同时强调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有一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是以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认为邪郁化毒,气血随之壅盛为“毒瘀”形成之始动环节;痰瘀同病,互相兼杂是痰浊或瘀血为病发展的病理结果;气化失司,血流不利则为水是“水瘀”为病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张光霁教授肿瘤“瘀毒同治”特色理论及抗肿瘤创新药物研究成果。[方法]梳理张光霁教授肿瘤“瘀毒同治”特色理论,结合研究项目,总结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思路,展示研究成果。[结果]基于中医病机“瘀毒互结”致病理论,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藤梨根抗胃癌作用研究;丹参活性部位抗肺癌作用及其创新药物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联用丹参酮“瘀毒同治”抗肝癌作用研究。研究获得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6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结论]基于中医病机“瘀毒互结”致病理论,张光霁教授构建了“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的“瘀毒同治”肿瘤治则治法,充分挖掘了中医药抗肿瘤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 D)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近代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气候环境的恶化,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已明显增加。沈绍功犤1犦对12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证候分类调研,结果显示痰浊证的证例高达63%,因此提倡冠心病心绞痛治则应由“化瘀”转为“祛痰”,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除血瘀、痰浊、气滞外,痰瘀互结亦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而痰瘀同治法则是其常用治则。现将相关研究概述如下。1痰瘀导致本病的理论研究1.1病因病机痰瘀学说…  相似文献   

20.
津与血关系密切,二者同生互化且同功,血滞为瘀,津停则为水饮,因而瘀与水也密切相关。“血不利则为水”是瘀水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许多水肿疾病的核心病机,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臌胀、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癌性腹水、脑梗死急性期脑水肿和黄斑水肿,均与血瘀导致水肿相关,临床上活血利水法治疗此类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